1月23日,同濟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將于1月28日從我國香港啟航。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春峰教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聯合擔任此航次首席科學家,上船參與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家將達13人。
這個由美國深海鉆探船“決心”號執行的IODP349航次,是自2013年底啟動的新十年科學大洋鉆探——“國際大洋發現計劃”(2013年至2023年)的首個航次,將歷時62天,計劃于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
據介紹,此航次計劃在南海水深4000米左右的深海盆完成三個鉆孔,總進尺約4000米,將首次鉆取南海形成時期的玄武巖樣本,揭示南海的形成過程和特色,確定南海形成的準確年齡,檢驗引發南海擴張的各種科學假說,分析相應的地質構造運動。同時進一步鞏固我國在南海研究的領導地位,培養高水平深海科技隊伍。
大洋鉆探集中世界各國深海探測的頂尖技術,在幾千米深海底下通過打鉆取芯和觀測試驗,探索國際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作為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前身,“大洋鉆探計劃”(ODP)于1968年始于美國,是地球科學中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大型國際合作計劃,其成果改變了整個地球科學發展的軌跡,幾十年來始終是國際地球科學創新的前沿。我國于1998年作為“參與成員”加入該計劃,通過競爭贏得了1999 年春在南海實施首次大洋鉆探的機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等中國科學家設計、主持并擔任研究主力的ODP 184航次的成功實施,使我國一舉進入深海研究的國際前沿,開啟了南海深部探測和資源勘探的捷徑。
“大洋鉆探計劃”發展為“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后,中國從今年起成為“全額成員”,顯著提高了我國的參與力度。2008年10月,由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李春峰教授牽頭,提出以鉆探深部玄武巖洋殼、揭示南海形成歷史的鉆探建議書,經過多次補充修改與嚴格國際評審,于2012年12月通過國際投票,正式被列入鉆探計劃。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指出,南海IODP349航次被安排為新十年大洋鉆探的首航,具有重要意義。汪品先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與15年前的ODP184航次相比,這次鉆探的深度和難度更大。1999年是在兩、三千米的海底鉆進幾百米,這次要在四千多米的海底鉆進近兩千米;當年鉆取的是“軟性”的沉積巖,這回要鉆探“硬性”的火成巖;那次目的是研究南海三千萬年的氣候環境歷史,這次不但要確定南海的形成年齡和形成歷史,還要研究深海底下的微生物。因此,新一輪南海大洋鉆探對于中國科學家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
汪品先表示,地球科學面臨新的發展階段,將地球表層與地球深部結合研究“行星循環”,這是地球科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此次南海大洋鉆探,正是力圖探索“南海的深部與表層的關系”,還要將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結合起來研究“深部生物圈”。“通過國際合作進軍深海大洋,可能是我們較快地走到地球科學前沿陣地的捷徑。”
IODP349航次的首席科學家李春峰教授表示,在學術意義之外,該航次的實施對我國深海資源勘探、深海科技能力建設等諸多方面還具有重大意義。這是為南海深海資源、環境和減災防災服務的戰略性科學舉措,是借助國際計劃推進我國深海科技實力建設的捷徑,也是我國在南海贏取國際科技主導權的有效手段。
有關專家表示,IODP349航次成功實施,必將極大地推動我國深海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海洋強國戰略的實現。
2016年,剛本科畢業不久的杜立就收到了自己的博士生導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WolfgangKetterle拋來的“燙手山芋”——這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讓他在MIT設計搭建一個全新的量子氣......
Science,21JUN2024,VOL384,ISSUE6702《科學》2024年6月21日,第384卷,6702期物理學PhysicsTopologicalHong-Ou-Mandelinter......
6月21日,北京交通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該校舉行。9561名本碩博畢業生順利完成學業,開啟人生新的征程。北京交通大學校長余祖俊寄語學子。北京交通大學供圖畢業典禮現場。北京交通大學供圖......
近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部地球物理團隊系統分析了大量在南海獲取的深反射/折射聯合采集數據和歷史數據,在南海地殼結構、深海盆莫霍面特征及分布、同擴張過程相關構造、裂后巖漿活動、綜合地球物理數據的處理解......
國家文物局今天(13日)在海南瓊海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新成果。國家文物局介紹,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
文|江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引人入勝的主題。我生長于畫家之家,從小耳濡目染,對繪畫藝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感悟。然而我長期從事化學和材料的研究與教學,自40......
6月6日全國第十個“放魚日”之際,湖南長沙公益放流站揭牌儀式暨長沙開福區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沙舉行。放流現場。主辦方供圖該放流站是湖南省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聯合會承接,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
5月18日,2024年校園開放日暨高招聯合咨詢會活動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辦,各在京招生學院以及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近50余所“雙一流”......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QuaternaryScienceReviews《第四紀科學評論》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倫敦大學學院等單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基于南海西北部陸架沉積記錄,重建了過去......
5月14日,第二屆中國科學院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19個青年個人和集體獲得表彰。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南海珊瑚礁生態安全與生物適應研究集體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青年五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