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聚焦:癌癥與端粒酶
在癌癥領域,許多科學家將他們的整個研究生涯都投入到去尋找一些細胞相似點,希望有可能促成針對許多癌癥的單一療法——然而一個多層面的問題很少有機會獲得單一的答案。 1997年,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他們認為是細胞不死關鍵原因的基因。端粒酶逆轉錄酶(TERT)是端粒酶的催化亞單位。盡管細胞永生聽起來不錯,但實際上它是癌性腫瘤在癌癥患者體內生長和繁殖的方式。 在上世紀90年代末,TERT是否是致癌基因是一個尚未解答的問題。科學家們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里一直在搜尋激活它的突變,卻沒人能夠找到TERT突變。兩年前,兩個研究小組發現TERT根本沒有突變。與之相反,突變發生在控制這一基因表達的調控區域中,這些突變出現在黑色素瘤、腦癌、肝癌和膀胱癌等許多癌癥中。 科羅拉多大學BioFrontiers研究所主任說:“就在那時我意識到我們應投入實驗室中所有的工具和專業知識來了解這些突變背后的機制。我們實驗室與科羅拉多大學Anschutz醫學院的合......閱讀全文
關于端粒的組成
端粒DNA是由簡單的DNA高度重復序列組成的,染色體末端沿著5'到3' 方向的鏈富含 GT。在酵母和人體中,端粒序列分別為C1-3A/TG1-3和TTAGGG/CCCTAA,并有許多蛋白與端粒DNA結合。 端粒DNA主要功能有: 第一,保護染色體不被核酸酶降解; 第二,防止
端粒的結構組成
端粒DNA是由簡單的DNA高度重復序列組成的,染色體末端沿著5'到3' 方向的鏈富含 GT。在酵母和人體中,端粒序列分別為C1-3A/TG1-3和TTAGGG/CCCTAA,并有許多蛋白與端粒DNA結合。端粒DNA主要功能有:第一,保護染色體不被核酸酶降解;第二,防止染色體相互融合;
端粒的結構解析
端粒是短的多重復的非轉錄序列(TTAGGG)及一些結合蛋白組成特殊結構,除了提供非轉錄DNA的緩沖物外,它還能保護染色體末端免于融合和退化,在染色體定位、復制、保護和控制細胞生長及壽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與細胞凋亡、細胞轉化和永生化密切相關。當細胞分裂一次,每條染色體的端粒就會逐次變短一些。構成端粒
端粒的結構解析
端粒是短的多重復的非轉錄序列(TTAGGG)及一些結合蛋白組成特殊結構,除了提供非轉錄DNA的緩沖物外,它還能保護染色體末端免于融合和退化,在染色體定位、復制、保護和控制細胞生長及壽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與細胞凋亡、細胞轉化和永生化密切相關。當細胞分裂一次,每條染色體的端粒就會逐次變短一些。構成端粒
奇特的端粒酶與表觀遺傳關聯
在每次DNA復制完成后,染色體末端都會有輕微的縮短,這個末端重復序列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端粒保護編碼DNA區域。在干細胞中,端粒酶能延長端粒結構,因此細胞分裂能不斷進行,而在體細胞中,由于編碼端粒酶基因的催化亞基:端粒酶逆轉錄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
驚人發現:長端粒是禍不是福?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分析了端粒長度與五種常見癌癥之間的關系,發現長端粒與肺腺癌風險有關,與其他幾種癌癥沒有明顯關聯。這項大規模遺傳學研究發表在七月二十九日的Human Molecular Genetics雜志上。 肺癌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也是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之一。
科學家創造了一種特殊的“端粒”,具有類似人類的端粒
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小鼠模型:“端鼠(Telomouse)”。通過對標準實驗室小鼠進行細微的基因改變,他們使保護染色體末端的端粒更接近于人類的端粒。端粒對于維持遺傳完整性和促進健康衰老,同時降低癌癥風險至關重要。標準的實驗室小鼠的端粒比人類長5倍,這給模擬它們在人類衰老和癌癥中的作用帶來了挑戰。端粒鼠
深度解讀:端粒長度與疾病發生的關聯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DNA末端的特殊結構,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科學家們就發現了端粒酶,當細胞DNA復制終止時,在端粒酶的幫助下DNA就能夠通過端粒依賴模版的復制,補償由去除引物引起的末端縮短,因此在端粒的保持過程中,端粒酶至關重要;但隨著細胞分裂次數的增加,端粒的長度逐漸縮短,當端粒變得不能
端粒長度影響癌細胞的分化
日本癌癥研究基金會的研究人員發現,促使端粒延長可促進癌細胞的體外分化,這可能降低了癌癥的惡性程度。該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雜志上。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復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
最清晰端粒酶結構問世-向開發癌癥新療法邁出重要一步
據英國《自然》雜志4月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團隊使用冷凍電鏡技術,以迄今最高的分辨率確定了端粒酶的結構。鑒于端粒酶與癌癥和老化關系密切,該發現代表著人類向開發端粒酶相關療法邁出了重要一步。 時至今日,科學家并不能完全肯定衰老和癌癥的真正起因,而端粒功能的發現,被認為是開拓了一條抗衰老
新方法可以有效預測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白血病...
新方法可以有效預測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白血病的風險【DNA的端粒長度可以有效預測癌癥風險】國匹茲堡大學癌癥研究所(UPCI)的科學家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AACR年會上報道,保護染色體末端的DNA端粒長度可以預測癌癥的風險并成為未來治療的潛在靶標。?皮特和新加坡科學家率先研究的研究表明,超過預期的端
癌癥研究商業化
在全球范圍內,治療癌癥的藥物都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前景,這一領域屬于一個增長最快的經濟領域。瑞士的兩大制藥中心羅氏和諾華是該領域的帶頭羊。 美國康涅狄格州的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 Health),專門為醫藥健康產業提供專業信息和戰略。該公司的分析人員認為,2015年抗癌藥銷售額將增長到710億瑞郎
抗體成像助力癌癥研究
新技術幫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免疫系統的作用機制。 抗癌藥物的研發過程非常曲折:起初,細胞實驗和小鼠實驗的前景都非常樂觀;但是,隨后的猴子試驗就非常讓人沮喪:猴子們被那些旨在靶向和殺死胰腺癌細胞的藥物毒死了。 該藥物的研發團隊成員、加州Genentech公司的Simon Williams指出,團隊
Cancer-Discov:利用新型分子靶向作用癌細胞生物鐘來遏制癌癥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 Discover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利用名為6-thiodG的小分子就可以實現靶向作用端粒的目的,這種小分子可以利用細胞的生物鐘來靶向作用并且殺滅癌細
利用新型分子靶向作用癌細胞生物鐘來遏制癌癥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 Discover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利用名為6-thiodG的小分子就可以實現靶向作用端粒的目的,這種小分子可以利用細胞的生物鐘來靶向作用并且殺滅癌細
山東大學最新Oncogene文章
來自山東大學醫學院,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端粒酶逆轉錄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的一種新功能――這種與維持端粒長度與功能有關的酶在癌癥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靶向這種酶,也許能防止癌癥的發展。相關成果公布在On
Nature子刊:繪制細胞“青春之泉”圖譜
與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展開協作,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第一次繪制出了端粒酶的圖譜。這標志著人類朝著對抗癌癥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繪制出細胞青春之泉——端粒酶的圖譜,是一個重大國際研究項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之一。歐盟投入了5500萬丹麥克郎,全球超過1000名研究人員,付諸四年的努力工作,抽取了超過
想長壽,還沒副作用?端粒改造了解一下
端粒(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簡單的DNA高度重復序列(TTAGGG)-蛋白質復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端粒、著絲粒和復制原點是染色體保持完整和穩定的三大要素。 端粒的長度反映細胞復制史及復制潛
諾貝爾獎得主Cell發布端粒酶重要發現
隨著染色體繩索的復制,它的兩端會遭到磨損。然而由于染色體的末端有著額外的細繩,磨損不會觸及重要信息所在的繩索主體部分。這一額外的細繩被稱作為“端粒”。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經歷多輪復制,這一端粒細繩會分解直至染色體喪失它的保護末端,這種“磨損”觸及繩索,破壞染色體導致了細胞死亡。 這樣當然好——最終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最新Cell文章:端粒酶如何被召集
端粒酶被許多科學家認為是永生化(immortalization)的關鍵,原因在于這種酶可以把DNA復制損失的端粒填補起來,修復延長端粒,可以讓端粒不會因細胞分裂而有所損耗,使得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但認識端粒酶的作用機制并不容易,近期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九人民醫院,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等處的研究
首次成功靶定“通用”腫瘤靶標
端粒酶是一種幾乎“通用”的腫瘤靶標,因為它在絕大多數的腫瘤中是被激活的。盡管端粒酶在癌癥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臨床上,還沒有靶定這種酶的治療方法。特別是,由于缺乏可用的結構信息,端粒酶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究和開發,已經遠遠落后于任何其他方法。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可開發高度有效的特
日本癌癥疫苗研究取得進展-可使癌癥病灶消失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北海道大學17日公布了在癌癥治療疫苗臨床試驗中取得的成果,有患者注射疫苗后,癌癥病灶消失。 人類免疫系統在擊退癌細胞時,是由“T輔助細胞”向“T殺傷細胞”發出指令,殺滅癌細胞。目前的癌癥治療疫苗通常只具有讓“T殺傷細胞”增殖的效果,而新疫苗將同時激活兩種細胞,強化人
諾獎得主Nature發現抗癌新靶點
發表于10月24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中,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生物尖端科學研究所(BioFrontiers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定位在我們DNA兩末端的一個抗癌藥物開發的新靶點。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生物尖端科學研究所所長、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T
PNAS:端粒長度檢測可篩查短端粒相關的疾病風險
“美國至少有5000-1000人患與短端粒有關的疾病。這些疾病影響的人數與特定類型的白血病一樣多,我們認為患病率可能高于目前的估計。”論文第一作者、約翰霍普金斯Kimmel癌癥中心腫瘤學教授Mary Armanios博士表示,“有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特征是端粒極短,比如說肺纖維化或骨髓功能衰竭。”來
PNAS:端粒長度檢測可篩查短端粒相關的疾病風險
“美國至少有5000-1000人患與短端粒有關的疾病。這些疾病影響的人數與特定類型的白血病一樣多,我們認為患病率可能高于目前的估計。”論文第一作者、約翰霍普金斯Kimmel癌癥中心腫瘤學教授Mary Armanios博士表示,“有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特征是端粒極短,比如說肺纖維化或骨髓功能衰竭。”來
PNAS:端粒長度檢測可篩查短端粒相關的疾病風險
“美國至少有5000-1000人患與短端粒有關的疾病。這些疾病影響的人數與特定類型的白血病一樣多,我們認為患病率可能高于目前的估計。”論文第一作者、約翰霍普金斯Kimmel癌癥中心腫瘤學教授Mary Armanios博士表示,“有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特征是端粒極短,比如說肺纖維化或骨髓功能衰竭。”來
PNAS:端粒長度檢測可篩查短端粒相關的疾病風險
短端粒相關疾病 “美國至少有5000-1000人患與短端粒有關的疾病。這些疾病影響的人數與特定類型的白血病一樣多,我們認為患病率可能高于目前的估計。”論文第一作者、約翰霍普金斯Kimmel癌癥中心腫瘤學教授Mary Armanios博士表示,“有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特征是端粒極短,比如說肺纖維化或
PNAS:端粒長度檢測可篩查短端粒相關的疾病風險
短端粒相關疾病 “美國至少有5000-1000人患與短端粒有關的疾病。這些疾病影響的人數與特定類型的白血病一樣多,我們認為患病率可能高于目前的估計。”論文第一作者、約翰霍普金斯Kimmel癌癥中心腫瘤學教授Mary Armanios博士表示,“有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特征是端粒極短,比如說肺纖維化或
美日研究發現癌癥研究新機制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癌癥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都急劇攀升,這使得癌癥研究變得更加迫切。對于癌癥生物學的研究讓科學家們了解更多癌癥的真相,比如說多種遺傳變異,多種表觀遺傳學變異等等,誘發癌癥的機制變得繁雜而晦澀難懂。 近期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兩個研究組從不同方面分別揭示了癌癥的新作用機制:腸道內的一種
人類老化和癌癥研究新方向
由德州農工大學和辛辛那提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在DNA結構和與端粒的關系,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細胞老化和癌癥方面,一種常見的雜草-擬南芥和人類的癌細胞能夠提供一些非常特殊的信息。 在這項研究中,小組人員檢測了擬南芥(Arabidopsis)的端粒,發現了一套新的重要的端粒蛋白。然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