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出版集團26日發布了2015自然指數,中國2014年發表的科研論文總量依然居于亞太地區首位。根據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有五家科研機構躋身亞太地區產出高質量科研論文機構十強。相關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志增刊——《2015亞太區自然指數》上。 2015年自然指數顯示,中國科學院作為產出最多的高質量科研論文科研機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較上一年增加了8%。早在2014自然指數中,中國科學院發表的高質量科研成果就已經是排名第二的美國哈佛大學的1.5倍。同時躋身亞太地區前十的其他四家中國機構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據悉,2015亞太區自然指數統計的是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發表的論文,包括了作者單位信息的數據庫,用以追蹤作者們在68種優選科學期刊上的論文貢獻度,這些期刊由在職科學家組成的獨立評選小組選出。自然指數用三種計量方法來追蹤作者單位數據:論文計數,論文每位作者貢獻度的分數式計量,以......閱讀全文
創刊于1869年的《自然》雜志是世界上最負盛名和最權威的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之一,它刊載的內容經常被世界各地新聞媒體作為最新科學信息的最可靠來源而披廣泛傳播。那么,什么樣的論文可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中國學者怎樣才能有效地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自己的論文?抑或說,向頂級期刊投稿,有哪些方面需要留心
6月11日,數名自然出版集團的編輯來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與上海科學家和青年學子就學術論文出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互聯網背景下學術出版的未來之路,進行了面對面的研討。 來自香港的張文浩編輯表示,包括《
以石墨烯為基礎的新型晶體管,為我國未來實現超高速晶體管奠定了基礎;“嫦娥四號”實現月球背面成功著陸;5G商用將世界帶入高速互聯時代;“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出大規模光量子計算芯片,使量子計算機獲得超凡計算能力成為可能……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這些不斷刷新的“重大科研成果之最”,彰顯著中國科研從昔
《自然》期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自然科學類期刊之一,各國科學家以登上《自然》為榮。近幾年,雖然來自中國的投稿明顯增多,可發稿量仍不足2%,其中差距何在?昨天,“如何讓您的論文問鼎《自然》系列期刊”研討會在滬召開,多位《自然》編輯把脈中國科研論文,共同診斷中國科學家離《自然》到底
美國探索頻道最新打造的一檔固定欄目《神奇的中國》,近來風靡全球。它以每周一小時的中國題材紀錄片形式,向觀眾講述新世紀以來中國發生的巨變。對于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紀錄片給出了這樣的描述: 以前的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制造業的首都,但
從優秀論文的角度來看,中國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 “自然指數”是一個比較權威的指數 這次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自然指數,衡量的是各個國家和科研機構在高質量論文方面的產出情況。 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得分為5819.79分,雖然遠遠低于美國的19165.25分,但卻高于德國的4125.92,因此
12月13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聚焦中國”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中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增長了75%,增幅顯著超出多個排名領先的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中國在自然指數中所占的全球科研產出份額也由9%上升到16%。 自然指數表明,中國最具實力的學科領域為化學,中國所有
5月30日,作為《自然》增刊的《2012中國自然出版指數》發布。來自中國的的作者在2012年度在《自然》和自然子刊上共發表了303篇論文。 2012年,在所有《自然》和自然子刊上發表的研究性論文中,有8.5%的論文是來自于中國的作者,這一數字比2011年同比增長了35%。2011年
最新出版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聚焦中國”(The Nature Index 2018 supplement on China)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中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增長了75%,增幅顯著超出多個排名領先的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中國在自然指數中所占的全球科研產出份額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發布名為 《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的報告,稱大量數據表明中國在發表論文和科學研究兩方面很快將成為全球領導者。報告負責人預計,中國將在2014年依次超越英、德兩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科技強國。 對此說法,科研界“名嘴”、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昨
新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在《自然》及其子刊發文數量增加了近50倍。這是記者根據自然出版集團《自然》增刊出版的《2012中國自然出版指數》(以下稱《指數》)得出的這一數據。這份近日發布的增刊顯示,來自中國的作者2012年度在《自然》和自然子刊上共發表了303篇論文,2011年為22
最新出版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聚焦中國”(The Nature Index 2018 supplement on China)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中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增長了75%,增幅顯著超出多個排名領先的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中國在自然指數中所占的全球科研產出份額
菲利普·坎貝爾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合作活動,提高《自然》期刊在中國的知名度,并在未來有更多合作。 他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英國物理學會會員、全球著名科學類期刊主編。至今,他的編輯生涯已歷35載。其間,他曾追隨理想的“心跳”,離開《自然》,獨挑大梁,開辦新刊《物理世界》,隨后又重歸《自然》。近日,
5月25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7中國自然指數”顯示,2012年以來,隨著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追蹤的中國論文總量的不斷增加,其中涉及國際合著者的論文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16年已超過該指數所追蹤的中國論文總量的50%。 2016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意大利國家核物理
5月25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7中國自然指數”顯示,2012年以來,隨著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追蹤的中國論文總量的不斷增加,其中涉及國際合著者的論文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16年已超過該指數所追蹤的中國論文總量的50%。 2016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意大利國家核物理
5月25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7中國自然指數”顯示,2012年以來,隨著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追蹤的中國論文總量的不斷增加,其中涉及國際合著者的論文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16年已超過該指數所追蹤的中國論文總量的50%。 2016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意大利國家核物理
4月21日,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發布聲明,該集團旗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期刊撤下所刊登的107篇論文。此次被撤稿論文的作者全部來自中國,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編造審稿人和同行評審意見。 “此次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續。”針對撤稿事件,施普林格·
看到本文的標題,人們一定會大吃一驚。翻開今天的中外媒體,充斥的全是中國科技飛速進步,感覺是馬上要領導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越美國,更是讓中國人信心爆棚。 這些成就僅從論文統計數據本身角度來看,客觀上確實是不錯的。坦率地說,我本人是長期對中國的發展持最樂觀態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3月26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增刊——《2015亞太區自然指數》顯示,2014年我國發表的科研論文總量依然位居亞太地區首位,有5家中國機構名列該地區高質量科研論文產出機構十強。其中,中國科學院位居首位,且較去年對自然指數的貢獻增加了8%。 據了解,其他4家中國機構分別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
《自然》雜志(Nature)今天出版的《2014自然指數中國增刊》介紹了中國主要科研機構和大學對全球科學發展的貢獻、科研產出領先的十大城市,以及中國與其它國家的科研論文合作情況。 根據2013年加權分數式計量(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中國的科研產出在自然指數(Na
25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7中國自然指數”顯示,2012年以來,隨著自然指數追蹤的中國論文總量的不斷增加,其中涉及國際合著者的論文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16年已超過該指數所追蹤的中國論文總量的50%。 該指數顯示, 2016年排名第一的中外雙邊合作關系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意大利國
從中國科學家的基因編輯技術到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從中國科研之星到中國基礎研究態勢,全球頂級科學雜志英國《自然》雜志網站近期密集刊文,關注中國科技,并制作了“中國的科學特輯”,罕見地僅以一個國家的科研進步,作為探討和介紹的重點。 《自然》雜志網站6月22日刊文認為,作為全球第二大科研國家,在過去
“這是《自然》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內部科研峰會,也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集團首次在中國舉辦這一盛會。”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首席出版官史蒂文·印馳庫姆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9月6日至9月8日,《自然》及旗下44個子刊的主編和資深編輯將齊聚上海,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及首席出
中國學者無論在什么期刊上發表論文,都能得到——這是國外學術圈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國外學者一些對此嗤之以鼻:如果科研是對真理的探求,應當和私欲撇清關系。然而當我們面對現實——中國科研論文的數量近年來飛速躥升,其中不乏高質量成果,難免提出疑問:“有獎科研”具體是怎么進行的,現金獎勵對學術發展到底起了
[北京]一項研究發現,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在主要國際學術雜志上發表的研究已經增加到了原來的3倍。 由《自然?中國》上個月(6月24日)發表的這項研究回顧了2000年到2009年中國大陸發表在5份主要的國際學術雜志——《細胞》、《柳葉刀》、《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以及《科學》——上的科
中國科研不但在國際合作程度上“持續提升”,部分領域的科研質量也“已達到一流水平”,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主任戴爾·桑德斯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3日,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為桑德斯等二人頒發了中國R字簽證。這是中國駐英使館首次為英國專家頒發R字簽證,這類簽證發給中國所需的外國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
中國科技創新的“蛋糕”越做越大,不僅讓國人品到美味,更讓世界嘗到甜頭。 中共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中國大步邁向世界科技強國行列,科研創新進入黃金時代,便捷生活的“小發明”井噴,推動人類科學進步的“大項目”頻現。 政策、人才、市場聯手烘焙出的中國科技創新“蛋糕”,也和全球合作,與
6月5日,麥克米倫科學與教育中國辦公室于上海成立。 麥克米倫是全球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出版集團之一。上海辦公室的成立將大大提升其服務于中國高速發展的科研和教育領域的能力。麥克米倫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團(NPG)長期與中國的科研機構合作,致力于提高中國本土的科學類刊物在全球的影響力。
201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謝克曼抨擊《科學》等頂尖學術期刊扭曲了科研工作。 “不可否認,即使是垃圾,那也是貼了CNS標簽的高檔垃圾。”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朱猛進這樣感慨三大刊的影響力。 他在博客中寫道:“在生理學中,CNS是中樞神經系統的英文縮寫,我認為將Cell(細胞)、Nat
今天(6月20日)《自然》增刊發布了《2012全球自然出版指數》,以國家和機構為單位,根據它們2012年在18本《自然》和自然子刊上發表的研究型科研論文數量進行排名,同時還附上了2008-2011年期間論文發表的數據進行對照分析。 中國高質量的科研產出正在迅速提升 根據這項對全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