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納米顆粒在巖石磁學、環境磁學、生物醫學和納米材料學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價值。生物源磁性納米顆粒由于具有結晶好、粒度均一和生物相容性好等優點而備受人們青睞。鐵蛋白是生物體內廣泛分布的儲鐵蛋白,蛋白殼外徑約10-12 nm,內徑約8 nm,是理想的納米反應器,被用于磁性納米顆粒的仿生礦化及應用研究。 納米尺寸效應是磁性納米顆粒最重要的性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博士生蔡垚和導師潘永信等人,針對磁性鐵蛋白顆粒磁鐵礦內核的尺寸效應進行了系統的實驗研究。他們利用基因工程重組的人鐵蛋白空殼,通過控制鐵蛋白空殼的進鐵原子數,成功仿生礦化合成出2.7-5.3 nm的不同粒徑磁鐵礦核的人源磁性鐵蛋白納米顆粒(M-HFn)(圖1)。綜合利用透射電子顯微學、低溫磁學測量、細胞磁共振成像及腫瘤切片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等技術,系統研究了磁性鐵蛋白的納米尺寸效應。發現磁性鐵蛋白納米顆粒的飽和磁化強度、馳豫率......閱讀全文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截至2019年10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52篇文章,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24篇,Nature 發表了70篇,Science 發表了58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68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
圖片分別為磁性重組人鐵蛋白的 (a) 透射電鏡 (TEM)負染照片;(b)鐵核的透射電鏡 (TEM)照片;(c)鐵核的粒徑分布圖;(d) 選區電子衍射圖 超順磁顆粒(一般小于20nm)廣泛存在于環境中和生物體內,是巖石磁學、環境磁學、生物磁學、生物礦化以及生物醫學研究的熱點。由
隨著材料科學發展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粉體合成新工藝和材料制備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而水熱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很有潛力的液相制備技術,在制備壓電、鐵電、陶瓷粉體和氧化物薄膜等領域內的研究很活躍。本文介紹了水熱法的特點,總結影響反應的主要因素,包括溫度、壓力、處理時間、pH值等;綜述了水熱法的特
人源磁性鐵蛋白納米顆粒是一種具有重要生物醫學應用價值的超順磁性納米材料。利用基因工程重組的人鐵蛋白H亞基是模板仿生礦化合成的納米顆粒,具有分散性好、粒徑均一、磁性強、生物相容性好等特點,尤其是它們還具有天然的腫瘤靶向性、過氧化物酶活性等功能。前期研究發現,人源磁性鐵蛋白在腫瘤的核磁影像和病理分析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人源磁性鐵蛋白納米顆粒是一種具有重要生物醫學應用價值的超順磁性納米材料。利用基因工程重組的人鐵蛋白H亞基是模板仿生礦化合成的納米顆粒,具有分散性好、粒徑均一、磁性強、生物相容性好等特點,尤其是它們還具有天然的腫瘤靶向性、過氧化物酶活性等功能。前期研究發現,人源磁性鐵蛋白在腫瘤的核磁影像和病理分析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1 X射線的產生 X射線本質上是電磁波,其波長范圍大致從0.01 nm 到 10 nm,與可見光(400—700 nm)不同,X 射線的短波長可以探測物質內部的精細結構,因此自從被倫琴發現以來就被用來觀測物質的內部結構。隨著人造 X射線光源的亮度和穩定性的提高,其應用范圍涵蓋物理、化學、生物、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自從1928年C.V.拉曼發現拉曼散射現象以來,拉曼光譜儀器的發展可謂經歷了一波三折,直至60年代激光光源的問世,以及光電訊號轉換器件的發展才給拉曼光譜帶來新的轉機。直至今日,拉曼光譜技術發展依舊迅速。2017年,2家國際大型儀器廠商進軍拉曼市場,國產廠家也紛紛推出自己的拉曼產
封面故事: 核孔復合物的結構 核孔復合物在細胞中起關鍵作用,它是細胞質與細胞核內物質輸送活動的看護者。它是一種大型超級分子復合物,由多個版本的大約30種不同蛋白組成——總共至少有450個蛋白分子。細胞生物學家非常想知道這些分子中的每一個是怎樣放置到各自的位置而構成核孔的,但迄今為
概述磁性納米粒子/磁性納米顆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s)是近年來發展迅速且極具應用價值的新型材料,在現代科學的眾多領域如生物醫藥、磁流體、催化作用、核磁共振成像、數據儲存和環境保護等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科學家、工程師、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共同努力下,納米技術使得生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MOFs基于其獨特的孔道結構和豐富的金屬-配位化學可調性質,在分離、催化、能源、器件等諸多領域表現出誘人的前景。2020年2月4日當天,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2篇研究論文,分別介紹了MOFs在工業氣體分離和能源器件中的最新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不久,MOFs已經陸續發
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納米材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納米材料的基本結構決定其具有超強的吸附能力,因此納米材料作為吸附劑去除水環境中的污染物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總結了近年來的相關研究資料,歸納了幾種比較常見的納米吸附材料在去除水污染物方面的研究進展,并指出目前納米材料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在此基礎上對
2013年8月4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樣品制備專業委員主辦,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協辦的“第一屆全國樣品制備學術報告會”在美麗的大連舉行。會議期間來自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姚守拙院士、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玉奎院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11月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1.我國科學家在Science期刊上解析出非洲豬瘟病毒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并揭示它的組裝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z1439 非洲豬瘟(A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該獎項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于1901年首次頒發,截止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個人和23個團體。今天我們將盤點
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FBR)合作項目集中征集期間,共接收項目申請145項。根據相關規定,予以受理以下140項申請:序號科學部受理號申請人申請人單位項目名稱合作者合作者單位111110099張煥喬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30Si+208Pb極深壘下熔合反應研究Ale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海南省教學儀器設備招標中心受招標人海南大學委托,采購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串聯飛行時間質譜儀、納米噴霧干燥儀、石英晶體微天平、多功能樣品前處理平臺、熱重-紅外圖像-氣質聯用原位反應系統、顯微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光聲光譜檢測器、差示掃描量熱
國家自然基金委公布與金磚國家、埃及、日本、智利的國際合作項目初審結果,其中金磚國家146項、埃及82項、日本35項,智利25項通過初審,具體如下。 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金磚國家科技創新框架計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根據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中華人民共和國
Ce基非晶合金的形成機理研究進展 非晶形成的機理以及熱力學、動力學和結構對非晶形成能力的影響是材料科學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也是非晶材料和物理領域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物理所汪衛華小組與美國North Carolina大學Wu Yue研究小組合作,采用核磁共振NMR 27Al 方法系統研究了微量元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近期《Nature》下載論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5年8月
——第十九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16年光譜年會大會報告(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0月28日,第十九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16年光譜年會在福州盛大開幕(詳見本網報道:光譜領域專家匯聚福州 共同探討光譜學發展),會議由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化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