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為全球半數以上人口的主糧,其產量的穩定也遭受高溫的嚴重威脅。據統計,全球水稻產量受到高溫潛在威脅的面積約400萬公頃。到2050年,高溫會使全球糧食減產20%~40%。 正因為如此,發掘作物抗高溫基因資源,進而培育抗高溫新品種,一直是科學家待解的難題。 10多年前,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林鴻宣就開始關注這一重大農業問題,如今,其團隊首次從作物中成功克隆了控制高溫抗性的數量性狀遺傳位點。而且,經實驗證明,帶有這種基因的水稻比其親本對照產量高出很多。5月18日,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志上。 “成功克隆作物的抗高溫數量性狀基因,這在國際上是第一例。”對于團隊的成果,林鴻宣很自豪。 大海中找一條魚 全球平均統計,結實季節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糧食作物會減產 2.5% 到 16%。 2013年極高溫天氣給農業帶來的影響依然讓人心有余悸,全國農作物受災1.68億畝、絕收2257......閱讀全文
文章導讀: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在悄無聲息的感受著大自然的變化。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環境溫度也在不斷的變化,那么什么是溫度感受器?AET1是tRNA上鳥苷轉移酶,它是水稻高溫條件下正常生長所必需的。本文研究結果表明,tRNAHis鳥苷轉移酶AET1在植物應對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在悄無聲息的感受著大自然的變化。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環境溫度也在不斷的變化,那么什么是溫度感受器?AET1是tRNA上鳥苷轉移酶,它是水稻高溫條件下正常生長所必需的。本文研究結果表明,tRNAHis鳥苷轉移酶AET1在植物應對高溫環境中發揮著重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極端高溫天氣頻繁出現,權威機構預測,21世紀高溫將成為威脅糧食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水稻是全球半數以上人口的主糧,如何實現“高溫下穩產”,培育抗高溫新品種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林鴻宣院士領銜的研究團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林鴻宣研究組在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又取得新進展,他們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了作物中第一個抗高溫的數量性狀基因位點(QTL),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機理、在水稻演化史以及抗高溫育種中的作用,相關研究成果(Natural alle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林鴻宣研究組在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又取得新進展,他們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了作物中第一個抗高溫的數量性狀基因位點(QTL),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機理、在水稻演化史以及抗高溫育種中的作用,相關研究成果(Natural alle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抗病抗逆研究中又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擬南芥的類受體激酶ERECTA在植物抗逆中貢獻較大,其與合作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于2015年8月1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雜志《自然-生物技術》上。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持續高溫和作物病害等
文章導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在悄無聲息的感受著大自然的變化。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環境溫度也在不斷的變化,那么什么是溫度感受器?AET1是tRNA上鳥苷轉移酶,它是水稻高溫條件下正常生長所必需的。本文研究結果表明,tRNAHis鳥苷轉移酶AET1在植物應對高溫環境中發
4.AET1而不是RACK1A以及eIF3h直接和OsARF mRNA結合AET1與RACK1A以及eIF3h的結合是否和mRNA相關?RIP測序(云序生物提供)幫助研究者快速的明確哪些mRNA能夠和蛋白AET1結合,分析結果顯示高溫條件下545個mRNA分子只在野生型水稻株當中和AET1結合,而僅
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農作物絕收的風險越來越高。如何讓農作物抗熱、抗病又高產?多年來科學家一直“束手無策”。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課題組,發現了一個功能強大的“多效基因”——ER基因,它既能讓農作物耐高溫、抗病、高產,又能提高農作物的水分利用率、促進作物生長發育。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而由于降水模式的年際變化和水稻生長季節降水量分布不均等原因,干旱脅迫仍是水稻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最嚴重的制約因素,在缺乏農業用水的地區尤其如此。據估計,水稻生產耗費了中國總用水量的大約一半,每年由于干旱造成的國民經濟損失高達250億美元。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團隊在水稻控制籽粒大小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和鑒定了一個控制水稻粒長與千粒重的關鍵基因GLW7,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機理及在水稻遺傳改良中的作用,相關研究論文于3月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Gene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張大兵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Two rice receptor-like kinases maintain male fertility under changing temperatures”。該項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水稻溫敏雄性不育基因TMS10,tms10突變
不久前,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得突破,為解決鎘污染土地種植安全水稻提供了先進方案。這項重大成果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的。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農作物育種,如今已經成為國際科學競賽新的熱門領域,國內外都有前沿消息傳來。下面,我們特約請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春介紹有關這方面的
來自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PTB1通過控制花粉管生長調控了水稻的結實率,這一研究發現對于培育新型水稻品種,提高水稻產量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研究論文“Natural variation in PTB1 regulates rice seed setting rate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中科院12月4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2009年院士增選經過推薦、公示、通信評審、會議評審等環節,從296名有效候選人中最終選舉產生35名新院士。經院士推薦、通信預選和全體院士無記名投票,中科院今年同步選舉產生6名外籍院士。至此,中科院院士總人數為714名,外籍院士總人數為56名。
來自華南農業大學、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在水稻中內切核酸酶RNase ZS1切割UbL40 mRNAs,控制了溫敏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9月11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雜交水稻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溫度敏感型雄性不育系在兩系雜交水稻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們在高溫條件下表現為雄性不育,作為母本接受花粉產生雜交種;在低溫條件下,其育性恢復完成不育系的繁殖。到目前為止,控制水稻溫敏雄性不育的基因和分子機制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兩院”院士大會于6月23日召開 分別修改《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章程》 中國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定于本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 “兩院”6月22日聯合舉行媒體吹風會稱,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將分別有536位院士和6位
4 光合作用與碳循環 光系統Ⅱ (PSⅡ)是葉綠體類囊體膜中的一個色素蛋白復合體,在光合作用 光反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為了闡明 PSⅡ 的組裝過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研究組對 PSⅡ 低 含量的擬南芥突變體(lpa1)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體外蛋白質標記實驗顯示 lpa1
在生物學和遺傳育種領域,表型是指構成生物體的全部特征,包括外觀、基本維度、形態和顏色,是基因型和環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表型采集分析是指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測量這些特征。表型組(phenome)則是指某一生物的全部性狀特征,不僅局限于農藝性狀,還包括植株所表現出來的生理狀態及生化組分。隨著許多重要作物
作物抗干旱等非生物逆境研究是植物研究領域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之一。而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熊立仲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則以其在該領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在近期受到世界權威學術雜志《科學》的News Focus(新聞聚焦)欄目的關注。 4月11日,在《科學》雜志的News Focus欄目,刊
氣候變化威脅著全世界的糧食作物。如今科學家正在把他們的努力重新集中到作物耐性而不是產量上來。 氣候變化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之一就是它對全世界糧食供應的影響。最壞的設想情況非常嚴重:非洲荒漠草原地區的谷物產量減少,亞洲的水稻栽培將受到威脅,蔬菜也會減產——土豆和豆類有可能滅絕——而畜牧業和漁業將受到嚴重
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農業磋商組織合作研究項目征集指南 一、項目說明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農業磋商組織(CGIAR)下屬10個中心(研究所),即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
共評出100篇優秀論文和334篇提名論文 從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獲悉,2010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已全部完成,共評出100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334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 本次評選工作于2009年10月正式啟動,評選對象為全國所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
2011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京揭曉。現將2011年度入選項目名單予以介紹。 一、正調控水稻種子大小、粒重和產量的GS5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 主持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主持人:何予卿 經過近10年的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
近日,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的“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通過揭示Xa7高抗、廣譜、持久、耐熱特性的新抗病分子機制,為水稻白葉枯病的長效防控奠定了基礎。 白葉枯病是我國水稻生產中的“三大病害”之一,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以前,白葉枯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農業磋商組織(CGIAR)下屬8個中心(研究所)將共同資助雙方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經公開征集,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關規定,共有以下25項申請通過初審:&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