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修改人類胚胎基因惹爭議
觀點一: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發展到安全而有效,是可以造福人類的。 觀點二:如此一來,遲早會有基因修飾嬰兒出現,非醫療目的的基因修飾技術也會乘亂而入。 如果不是因為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將科學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術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蛋白質與細胞》上,這本國內的英文雜志對大眾而言還是十分陌生的。 然而,一項備受國際爭議的研究以及論文的發表,一夜之間將研究團隊和雜志本身推到了風口浪尖。 研究的支持者認為,這是科學研究又一次被戴上了“緊箍咒”,反對者則表示,生命倫理學只為提醒科學家,“我們應該做什么、我們應該如何做”。 CRISPR技術是什么 伴隨著DNA測序技術的進步,人類獲得了越來越多物種的DNA遺傳信息。對于這些遺傳信息的解讀就成為科學家們下步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由此獲得信息可以幫助人類對由于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病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同時也可以對動植物等經濟物種進行基因改良。 “對于遺傳信......閱讀全文
中青報:不講倫理的轉基因研究必然受譴責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塔夫茨大學近日就該校研究人員用中國兒童進行轉基因“黃金大米”人體試驗致歉,表示將采取措施預防類似事情發生,并承認該試驗并未完全遵循該校倫理審查委員會的規定和美國的聯邦法規。但中國的學生家長仍不能消除疑慮。一位家長張松泉(化名)稱,他“肯定不會接受這樣的道歉”。
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倫理上可接受”
?? 7月17日電, 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近日發布報告說,在充分考慮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影響的條件下,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精子或卵細胞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倫理上可接受”。 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是一家獨立機構,著重關注生物與醫學技術進步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困境。協會發布
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聚焦倫理爭議
隨著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普及,對于人類基因改造的倫理道德爭議愈加激烈。1日至3日,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在華盛頓召開,相關的科學和醫學進展以及倫理和監管問題成為研討焦點,分歧各方將借此機會展開充分辯論。 據《自然》雜志網站報道,此次峰會由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
古基因組研究引發倫理學激辯
來自克洛維斯文化的人類使用的工具是非常有特色的石制矛頭和桿狀的骨頭器具。 約1.26萬年前,一名男嬰的遺骸按宗教儀式被葬在美國蒙大拿州。如今,這副遺骸揭秘了一支美洲最早人群,即克洛維斯文化的起源。 對這名男嬰的基因組測序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研究表明,如今跨越南北美洲的
大麥基因編輯修飾淀粉研究獲進展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鄭有良教授團隊江千濤教授研究組利用CRIPR/Cas9技術對大麥淀粉合成酶基因SSIIa進行基因編輯,獲得了高抗性淀粉大麥新種質,結合酶活、轉錄組和代謝組學闡明淀粉的特性變化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碳水化合物聚合物》(Carbohydrate Polymer
篩選或驗證RNA修飾直接靶點,研究RNA修飾靶基因的調控...
篩選或驗證RNA修飾直接靶點,研究RNA修飾靶基因的調控機制技術簡介用體外轉錄法標記生物素RNA探針,然后與胞漿蛋白提取液孵育,形成RNA-蛋白質復合物。該復合物可與鏈霉親和素標記的磁珠結合,從而與孵育液中的其他成分分離。復合物洗脫后,通過Western Blot檢測特定的RNA結合蛋白是否與R
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研究惹爭議:當科學撞上倫理
對于人類胚胎研究,爭議一直存在。 4月22日,自然網站的一篇報道稱:中山大學的黃軍就團隊完成了全球首次在人類胚胎上進行的基因修改實驗,他們利用基因編程技術CRISPR/Cas9,修改了β珠蛋白基因,而該基因突變會導致地中海貧血。論文發表在國內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 這項研究因首次對人類胚胎
組蛋白修飾分工調控基因表達水平和基因表達噪音
基因表達過程依賴于轉錄因子、染色質調控因子和染色質等生物大分子在布朗運動過程中的隨機碰撞,因此,即使是基因型和分化類型完全相同的細胞在相同環境下也存在基因表達的差異,被稱為基因表達噪音。研究基因表達噪音,對研究干細胞增殖分化、個體發育、病原菌的抗藥性以及農作物的穩產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其在人類早期
科研倫理現狀調查:尊崇科研倫理不能只是說說
編者按 近年來,“轉基因”“黃金大米”“受試者權益保護”等話題,引發人們對科學家、公眾和政府等利益相關方在科研倫理方面的責任和角色的關注。為準確、客觀了解我國科技工作者對科研倫理規范的認知和遵守狀況,發現其中的薄弱環節和問題,中國科協組織了一次專項調查。本報從今日起推出對該調查報告的深入解讀,以
美繪出DNA一修飾因子基因圖譜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1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已經首次繪制出了人體胚胎干細胞內一個名為5-羥甲基胞嘧啶(5hmC)的修飾因子的全基因圖譜。科學家們表示,5hmC在一些被打開或激活的基因內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最新研究將有助于癌癥的控制。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基因組生物學》雜志上。
基因修飾讓玉米無殼且美味
科學家表示,今天的玉米之所以長成現在的樣子是因為該作物的基因發生了一種小變化。大約在距今9000年前,墨西哥人利用野生墨西哥類蜀黍培育出了玉米,那時的玉米粒被一層堅硬的外殼包裹著,使其不適宜人類食用。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野生苞谷如何生長成現在人們食用的玉米。 現在,一項遺傳學領域的新研
基因修飾讓玉米無殼且美味
本報訊 科學家表示,今天的玉米之所以長成現在的樣子是因為該作物的基因發生了一種小變化。大約在距今9000年前,墨西哥人利用野生墨西哥類蜀黍培育出了玉米,那時的玉米粒被一層堅硬的外殼包裹著,使其不適宜人類食用。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野生苞谷如何生長成現在人們食用的玉米。 現在,一項遺傳學領
基因編輯技術成功精確修飾人類T細胞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小組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精確修飾了人類T細胞。由于T細胞在人體免疫系統中作用十分重要,這一研究成果將為治療糖尿病、艾滋病及癌癥等提供全新的手段。 CRISPR/Cas9是最新出現的一種由RNA指導的Cas9核酸酶對靶向基因進行編輯的技術。新的方法能
DNA修飾EWSR1基因信號通路介紹
該基因編碼一種多功能蛋白,參與多種細胞過程,包括基因表達、細胞信號傳導、RNA加工和轉運。該蛋白包括一個N末端轉錄激活域和一個C末端RNA結合域。該基因與編碼轉錄因子的各種基因之間的染色體易位導致參與腫瘤發生的嵌合蛋白的產生。這些嵌合蛋白通常由該蛋白的N末端轉錄激活域與轉錄因子蛋白的C末端DNA結合
DNA修飾SMARCB1基因信號通路介紹
SMARCB1基因編碼的蛋白是ATP依賴性染色質調節復合物SWI/SNF的核心亞基,參與基因的表觀修飾和轉錄調控。SMARCB1基因突變與神經鞘瘤的發生相關,其作為抑癌基因可以誘導細胞G1停滯、抑制染色體非整倍性等,發揮腫瘤抑制的作用。
DNA修飾ERCC2基因信號通路介紹
核苷酸切除修復途徑是修復DNA損傷的機制。該基因編碼的蛋白參與轉錄偶聯核苷酸切除修復,是基礎轉錄因子btf2/tfiih復合物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成員。該基因產物具有ATP依賴性DNA解旋酶活性,屬于解旋酶的RAD3/XPD亞家族。這種基因的缺陷可導致三種不同的疾病,即癌癥易發綜合征著色性干皮病互補組D
DNA修飾EP300基因信號通路介紹
該基因編碼腺病毒E1A相關的細胞p300轉錄輔激活蛋白。作為組蛋白乙酰轉移酶,通過染色質重塑調節轉錄,在細胞增殖和分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通過與磷酸化CREB蛋白特異性結合來介導cAMP基因調控。該基因也被鑒定為HIF1A(缺氧誘導因子1α)的共激活物,因此在缺氧誘導基因如VEGF的刺激中起到作用。這
DNA修飾MEN1基因信號通路介紹
這個基因編碼腦膜,一種與多發性內分泌腫瘤1型綜合征相關的假定的腫瘤抑制因子。體外研究表明,腦膜定位于細胞核,具有兩種功能性核定位信號,并通過JUND抑制轉錄激活,但這種蛋白的功能尚不清楚。在Northern blots上檢測到兩條信息,但未對較大的信息進行描述。選擇性剪接導致多個轉錄變體。
DNA修飾TOP2A基因信號通路介紹
這個基因編碼一種DNA拓撲異構酶,這種酶在轉錄過程中控制和改變DNA的拓撲狀態。這種核酶參與諸如染色體凝聚、染色單體分離以及DNA轉錄和復制過程中發生的扭轉應力的減輕等過程。它催化雙鏈DNA的兩條鏈的瞬間斷裂和重新結合,使雙鏈彼此穿過,從而改變DNA的拓撲結構。這種酶有兩種形式,可能是基因復制事件的
DNA修飾TAF1基因信號通路介紹
rna聚合酶ii啟動轉錄需要70多種多肽的活性。協調這些活動的蛋白質是基礎轉錄因子tfiid,它與核心啟動子結合以正確定位聚合酶,充當組裝其余轉錄復合物的支架,并充當調控信號的通道。tfiid由tata結合蛋白(tbp)和一組進化上保守的蛋白質(tbp相關因子或taf)組成。tafs可能參與基礎轉錄
DNA修飾ARID2基因信號通路介紹
該基因編碼一個富含AT的相互作用域(ARID)的DNA結合蛋白家族成員。 ARID家族的成員在胚胎模式,細胞譜系基因調控,細胞周期控制,轉錄調控和染色質結構修飾中發揮作用。 該蛋白作為多溴和BRG1相關因子或PBAF(SWI / SNF-B)染色質重塑復合物的亞基,通過核受體促進配體依賴性轉錄激活。
DNA修飾CHD2基因信號通路介紹
CHD家族蛋白的特征是存在染色質(染色質組織修飾劑)結構域和SNF2相關解旋酶/ ATPase結構域。 CHD基因可能通過修飾染色質結構來改變基因表達,從而改變轉錄設備對其染色體DNA模板的訪問。 已經發現該基因的編碼不同同工型的剪接的轉錄變體。
DNA修飾MED12基因信號通路介紹
轉錄的啟動部分受稱為預啟動復合物的大型蛋白質裝配的控制。 這種預啟動復合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稱為Mediator的1.2 MDa蛋白聚集體。 該介體組分與包含該基因編碼的蛋白質,介體復合物亞基12(MED12)以及MED13,CDK8激酶和細胞周期蛋白C的CDK8亞復合體結合。 和重新激發率。 M
DNA修飾SMARCD1基因信號通路介紹
該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是SWI / SNF蛋白質家族的成員,其成員具有解旋酶和ATPase活性,被認為可以通過改變那些基因周圍的染色質結構來調節某些基因的轉錄。 編碼的蛋白質是大型ATP依賴的染色質重塑復合體SNF / SWI的一部分,并且與酵母Swp73蛋白具有序列相似性。 已經發現該基因的兩個編碼不
m5C-RNA修飾靶基因驗證
技術簡介 RIP(RNA Immunoprecipitation)是研究細胞內RNA與蛋白結合情況的技術,是了解轉錄后調控網絡的有力工具。這種技術運用針對目標蛋白的抗體把相應的RNA-蛋白復合物沉淀下來,然后經過分離純化就可以對結合在復合物上的RNA進行分析。RIP-Seq將RIP技
關于組蛋白修飾—基因調控的基本介紹
基因表達是一個受多因素調控的復雜過程.組蛋白是染色體基本結構-核小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N-末端氨基酸殘基可發生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多聚ADP糖基化等多種共價修飾作用.組蛋白的修飾可通過影響組蛋白與DNA雙鏈的親和性,從而改變染色質的疏松或凝集狀態,或通過影響其它轉錄因子與結構基因啟
細菌的限制修飾系統包含哪些基因?
細菌的限制修飾系統包含三個連鎖基因:(1)hsd R:編碼限制性核酸內切酶(2)hsd M:編碼限制性甲基化酶(3)hsd S:編碼限制性酶和甲基化酶的協同表達
人類胚胎基因改造應讓倫理、監管及公眾參與進來
8月3日,美國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胚胎細胞和基因治療中心主任Shoukhrat Mitalipov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精準且高效地修飾了人類胚胎細胞的一個基因缺陷,相關研究以“修復人類胚胎中一個致病的基因突變”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研究團隊陣容主要有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
專家解讀《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倫理指引》
究倫理指引》?7月8日,科技部官網公布《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倫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意在規范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行為,促進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健康發展。《指引》明確了開展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的目的、基本原則、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這份由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醫學倫理分委員會研究制定的文件,旗幟鮮明地劃出紅
透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看當下醫學倫理暴露的問題
本月26日(周一),一則關于“艾滋病免疫基因編輯嬰兒”的新聞,瞬間引發了醫藥行業的大討論,朋友圈也很快被這則消息持續刷屏,“賀建奎”、“基因編輯”、“莆田系”、“和美”等關鍵詞迅速被推到風口浪尖,人們在討論之余,也在等待著官方的層層報道。筆者相信,有關事件的來龍去脈,相關部門會給出真實答案,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