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歐盟批準了10種用于食品和飼料用途的轉基因作物的新授權、7個已有授權的續批和2個轉基因鮮花的進口授權(不用于食品或飼料)。這是歐盟自2013年11月以來,首次批準新的轉基因產品上市。 這些轉基因作物經受了全面的評估,包括歐洲食品安全局(ESFA)開展的科學評估。但這些授權并不包括允許在歐盟種植。 所有這些獲批的轉基因作物在投放到歐盟市場前均已經被證明是安全的。歐洲食品安全局與歐盟成員國對投入市場的每一種轉基因作物都進行了風險評估。 這批授權的有效期為10年,所有以這些轉基因作物為原料的產品均須遵守歐盟標簽和可溯性規定。 此次獲批的轉基因作物名單如下: 10種新獲批的轉基因作物分別為:MON 87460玉米, MON 87705大豆, MON 87708大豆, MON 87769大豆, 305423大豆, BPS-CV127-9大豆, MON 88302油菜, T304-40棉花, MON 88913棉花,......閱讀全文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超級雜草、自殺與基因的悄悄傳播——有關轉基因作物,哪個為真實,哪個為虛假,哪個尚屬未知的呢?2013年5月2日的《自然》雜志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報道。文章認為,轉基因作物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是對其進行污蔑也是不應當的。真理存在于兩者之間的某個位置上。 在有關轉基因食品與作物的激烈爭論中,
似乎對于很多人(包括很多科學家)而言,轉基因生物似乎和日常生活相隔很遠,似乎也沒有產生直接威脅。人們相對而言可能更擔憂的是生物武器,比如那些可以造成大量死亡或者人體基因突變的生物武器。實際上,轉基因生物,尤其是轉基因植物離我們并不遙遠。近些年來,在北美地區,有大量的轉基因植物被種植,并進入市場,
自轉基因技術出現的那一天起,圍繞它的爭論就一直不絕于耳,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是力挺發展轉基因技術的專家之一,在剛剛閉幕的第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黃大昉又一次指出:“轉基因技術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商
根據轉基因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和“十二五”實施計劃,為更廣泛地凝聚和整合國內優勢力量,進一步推進各項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現安排一批重點課題,采取自由申請、專家評審、擇優支持的方式遴選承擔單位。 一、申報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申報內容必須在指南范圍之內,超出指南范圍的不予受理
根據轉基因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和“十二五”實施計劃,為更廣泛地凝聚和整合國內優勢力量,進一步推進各項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現安排一批重點課題,采取自由申請、專家評審、擇優支持的方式遴選承擔單位。 一、申報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申報內容必須在指南范圍之內,超出指南范圍
木瓜是生物技術公司瞧不上的小作物,卻是美國夏威夷州農業支柱。上世紀90年代,公共科研機構植物病毒學家戴尼斯·岡薩弗斯培育的轉基因抗病毒木瓜 “彩虹”得以推廣,拯救了受環斑病毒危害的木瓜產業。如今,夏威夷木瓜除銷往美國本土和加拿大外,也占據了日本市場。
批準任何一個證書都要經得住歷史和科學的檢驗。未獲批準之前,一粒種子也不能下地。凡是經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產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的。 5月4日,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在北京發布的《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轉基因作物商業
有不少人認為,轉基因作物代表著生活變得更舒適、自然饋贈更慷慨。但是,事情并未按照預想的軌跡發展。 1983年5月,科學家第一次發布消息稱,他們能夠將功能性外源基因放入植物細胞中。這一壯舉預示著,生物技術進入了一個令人興奮的階段:讓人渴望的特性和能力能夠被引入食物、纖維乃至油料作物中。有不少
自人類耕作以來,就在探索有效防除雜草的途徑。草甘膦,因能在結構上阻斷植物體內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導致雜草和作物死亡,有效控制危害最嚴重78種雜草中的76種,而占據著農藥銷售榜的首位。 科學家夢想將抗草甘膦基因導入作物中,獲得抗草甘膦的轉基因作物。抗除草劑,便成為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后,最具優
在一群人看來,“它”不過是一個新的物種,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是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魔鬼; 在一群人看來,“它”是解決糧食危機、減緩氣候變暖的良藥,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的背后存在著利益集團不可告人的滅絕人性的巨大陰謀。 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政府決策
轉基因通過基因漂移可以漸滲到作物的野生近緣種, 由此而導致的環境風險是全球廣泛關注的生物安全問題. 有3個關鍵因素可以決定環境風險的程度: 特定空間距離的轉基因漂移頻率, 轉基因在野生近緣種中的表達水平, 以及轉基因為野生近緣種群體帶來的適合度效應. 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多樣性與生
權威學術組織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今天在京發布轉基因十大謠言真相。風口浪尖的轉基因,頻頻在網絡上傳出“圣女果都是轉基因”、“美國人從來不吃轉基因”等虛假消息,即便權威人士反復辟謠也沒能阻擋謠言的流傳。你有沒有中招,來看一看。 謠言一:美國人不吃轉基因食品,生產出來都賣給中國人 美國市場上
轉基因技術誕生20多年,關于其收益和風險討論越來越激烈。 7月13日,轉基因與食品安全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等在內的國內外專家從不同角度均確認轉基因既不高產,也不環保,更不安全。 他們一致表示,轉基因作為食品對人體不安全,釋放到環境對環境不安全,而且也沒有兌現當
日前,《環球時報》又刊登了彭光謙"轉基因安全要用事實說話"的文章,新華網也報道了彭光謙的評論"靠轉基因解決糧食問題是飲鴆止渴".郎咸平在廣東衛視"財經郎眼"播出的"警惕!轉基因!",上海第一財經頻道"解碼財商"做的《轉基因食品,你敢吃嗎?》中,更是把權威機構已反復澄清過的所謂轉基因食品致癌、影響
日前,《環球時報》又刊登了彭光謙"轉基因安全要用事實說話"的文章,新華網也報道了彭光謙的評論"靠轉基因解決糧食問題是飲鴆止渴".郎咸平在廣東衛視"財經郎眼"播出的"警惕!轉基因!",上海第一財經頻道"解碼財商"做的《轉基因食品,你敢吃嗎?》中,更是把權威機構已反復澄清過的所謂轉基因食品致癌、影響
2004年10月有“農業諾貝爾”之稱的世界糧食獎授予中國水稻育種家袁隆平,以表彰他在雜交水稻育種方面的巨大貢獻。9年之后,2013年的世界糧食獎頒給了在植物轉基因技術方面的三位先驅,三位獲獎者在1983年幾乎同時研發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植物,并在今后的三十年中,不斷發展和推進了轉基因技術。
首先,在轉基因作物出現前,許多傳統作物種就已經開始使用除草劑了,而不是因為轉抗除草劑基因的出現,才有除草劑的問題。 其次,雜草防治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尤其在發達國家的現代集約化大農場,播種后通常要噴灑土壤處理除草劑。對漏網的雜草,還需要進行莖葉處理。抗(耐)除草劑轉基因作物首選了草
6月10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以《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為題作綜合學術報告,介紹了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應用以及安全問題。6月10日,陳曉亞作題為《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的主題報告 “在過去幾十年里,轉基因技術經歷了誕生、成長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轉基因技術帶來農業技術革命 20世紀50年代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開啟了轉基因技術的研究之路。轉基因技術即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將某些生物或人工合成的基因導入到其它生物中,使其表達出目的性狀。這一技術帶來了農業技術的革命,縮短育種時間,突破植物有性雜交限制,讓人類按照自己的意愿改變作物性狀成為可
5月17日,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發布報告稱,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這并不是科學家第一次做出這樣的判斷。 不過,最新結論的出爐似乎更為謹慎。這份題為《轉基因作物:經驗與前景》的報告,通過對過去30年中約900項相關研究進行全面回顧和深入分析,再次為轉基因作物“正名”。 那么,轉基因作
5月17日,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發布報告稱,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這并不是科學家第一次做出這樣的判斷。 不過,最新結論的出爐似乎更為謹慎。這份題為《轉基因作物:經驗與前景》的報告,通過對過去30年中約900項相關研究進行全面回顧和深入分析,再次為轉基因作物“正名”。 那么
美國農業部對采用基因編輯技術的新型作物網開一面,是由于基因編輯后的作物,不含任何新引入的遺傳物質或外源DNA。當技術飛奔時,既面臨重新定義轉基因,也要思考監管如何收放。 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美國農業部相繼豁免了一種基因編輯蘑菇和一種基因編輯玉米的監管。 它們都采用了一種名為CRISPR
“轉基因”是大家都不陌生的詞語,對于轉基因食品,抵制者有之,提倡者亦有之。“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有什么區別?它都應用在哪些領域,國際上發展態勢如何?中國科協科普部與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聯席會議辦公室組織專家解答了這些問題。 轉基因育種與傳統育種一脈相承 問:什么是轉基因技術?與傳統
無論是頭發的顏色與發型,還是臉上的面相與神態,第一眼看到克萊夫·詹姆士(Clive James)博士,總感覺與經典影片《卡桑德拉大橋》中的喬納森·張伯倫大夫多少有些相似。不過與喬納森大夫的神經外科專業不同,克萊夫·詹姆士博士有自己專注的領域——轉基因作物。
當近期國際上幾個大國就轉基因作物和食品是否安全激烈爭論的時候,已經種植轉基因作物20年之久的阿根廷悄然宣布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轉基因作物種植國。 阿根廷不再出產非轉基因大豆 1996年,阿根廷首次引進種植抗草甘膦的轉基因大豆。隨后,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逐年遞增。2004年,阿根廷開始大面積
無論是頭發的顏色與發型,還是臉上的面相與神態,第一眼看到克萊夫·詹姆士(Clive James)博士,總感覺與經典影片《卡桑德拉大橋》中的喬納森·張伯倫大夫多少有些相似。不過與喬納森大夫的神經外科專業不同,克萊夫·詹姆士博士有自己專注的領域——轉基因作物。 作為ISAAA(國際農業生物技術
世界首例轉基因“低乳糖奶牛”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誕生 聽到“開個微博或微信公號來講講轉基因”這樣的提議,一些科學家臉色一黯。 在他們看來,這種做法對于普通的科學問題或許有效,但要是談轉基因,恐怕處境難堪。 這種疑慮也許會在2016年有所改變。1月出臺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對農業轉基因技術“在確保
世界上第一棵轉基因作物是什么?早在數千年前,它已在自然條件下誕生。我們常吃的圣女果、血橙,其實都歸功于不安分的“轉座子”。 世界上的第一棵轉基因作物是什么?它是出身于實驗室里,由科學家培育出來的嗎?你可能想象不到,早在數千年前,第一棵轉基因作物就已經在自然條件下誕生了。 自然界外源“轉基因”
“轉基因”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中國兩張轉基因水稻和一張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已經到期,是否會續期,未來轉基因產品的商業化何去何從?事實上,轉基因技術自誕生以來,爭論就從未間斷過。《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就輿論關注的“食品安全”“環境安全”“利益陷阱”等問題,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