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Stem Cells》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培養干細胞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使細胞生長的更快,更強壯。 Kisha Sivanathan博士說這在干細胞上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突破性研究。“成人間充質干細胞可以從體內許多組織包括骨髓中獲得,這種干細胞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因為它們易于培養、源于天然、治療效果好。這些干細胞用于治療許多種炎性疾病,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提高干細胞能效的方法。”Sivanathan博士說。 “我們的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觀察了間充質干細胞和IL-17之間的交互作用,在重度炎癥期間(如在移植排斥反應)一種強效的蛋白質在體內自然發生。我們發現,經IL-17處理的間充質干細胞的生長速度是未經處理的干細胞生長速度的兩倍,而且在調節人體的免疫反應時更有效。”她說。 干細胞療法對移植患者顯示出可喜的跡象,Sivanathan博士說,經IL-17處理的干細胞應該對移植受......閱讀全文
對于細胞治療來說,春天似已到來;因頂層明確鼓勵開放和創新,實施層醫院渴望規范開展工作已蓄勢待發,然而,具體實施細則猶抱琵笆半遮面,遲遲沒有出臺,導致細胞治療的現狀與上述重大國家新政策發布前幾無二致。中國臨床細胞治療創新路在何方?實施細則不能出臺的障礙是什么?如何化解? 國務院今年5月14日宣布
干細胞的另一個名字叫“萬能細胞”,它們通常能夠成為受損組織與器官的“個性化”替代品。身體里有個類似于女媧的“干細胞”。女媧是摶土造人,干細胞的任務就是分化出各種功能細胞。然后這些細胞再進行特定的組合,行成我們身體內的各個組織和器官。故稱為讓生命延續的干細胞。我們的皮膚劃破了,過兩天自己就會愈合,又或
“黑匣子”(Black Box),學名是飛行數據記錄儀,是飛機專用的電子記錄設備之一,可以記錄飛機飛行期間的詳細信息資料。 回首2014年,找不到“黑匣子”的馬航(MAS)在12月15日告別吉隆坡股票交易所,結束為期29年的上市生涯。這一天,恰好也是韓國科學家黃禹錫的生日。 看到上述開頭,你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肌肉干細胞可發育分化為成肌細胞(myoblasts),后者可互相融合成為多核的肌纖維,形成骨骼肌最基本的結構。 人類胚胎和成人體內都存在肌肉干細胞。胚胎和胎兒的肌肉干細胞增殖使得肌肉組織發展;成年人體內的肌肉干細胞亦被稱為衛星細胞,處于休眠狀態,沿著肌肉纖維而分布。在經過強烈運動或是受到外界傷
圖1 腸隱窩中的干細胞:Lgr5細胞(綠色)位于腸隱窩基底,數量多且具有增殖性(圖中紫色部分為膠原蛋白) 機體組織很可能啟用多種機制來更替喪失的細胞 自從骨髓移植技術鎖定于造血干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這種不可思議的多能性實體細胞(可形成幾乎所有的血細胞)
機體組織很可能啟用多種機制來更替喪失的細胞。 自從骨髓移植技術鎖定于造血干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這種不可思議的多能性實體細胞(可形成幾乎所有的血細胞)之后,它的理論就開始深入人心了。HSC的“自我更新”能力遵循著層次分化路徑進行,包含嚴格編排的事件流。
摘要: 1例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在接受清髓性化療(馬法蘭,140mg/m2體表面積)和自體干細胞移植后,進行自體抗CD19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TL019)治療。4年前,這例患者曾接受更高劑量的馬法蘭(200mg/m2)和自體干細胞移植,獲得了短暫的緩解。在自體移植后接受CTL019治療獲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干細胞領域的突破性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同各位一起深入學習! 【1】Nature:重磅!利用血管內皮細胞制造出功能性的造血干細胞 doi:10.1038/nature22326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創新性方法:利用容易獲得的血
外周血現已被廣泛地被用作骨髓移植、癌癥患者接受大劑量化療或放療后骨髓重建造所需血干細胞(Hemo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HPC)的來源。外周血源性干細胞現主要被運用自體移植,其應用面也逐步拓展至異基因骨髓移植中。使用外周血替代骨髓作為造血干細胞的來源有著以下優點:1,易
2月26日,國家科技部網站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與轉化醫學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與轉化醫學”重點專項試點工作,加強干細胞基礎與轉化方面的投入與布局。科技部網站上表示,目前,“干細胞與轉化醫學”重點專項已進入實施方案編制階段。實
造血干細胞(hemapoietic stem cell, HSC)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它不是組織固定細胞,可存在于造血組織及血液中。造血干細胞在人胚胎2周時可出現于卵黃囊,妊娠5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為干細胞的主要來源。在造血組織中,所占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干
不用創建一個胚胎,而將成體細胞還原為胚胎狀態是一件棘手的事情。科學家們現已能重置一個成熟體細胞中的DNA,使該細胞能成長為人體內的任何細胞類型,如心臟肌肉細胞、神經細胞和膀胱細胞等。 一個病人到醫院診斷病情,醫生告知其診斷結果不太好,必須進行手術治療。 于是,醫生從病人的頭上拔出一根
據美國CDC數據顯示,在美國每隔43秒就會有人心臟病發作;如今,人群中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高發病率和臨床療效的有限性催生著人們對干細胞療法的厚望,目前全球已有數千名患者接受了成體干細胞的治療。日前,來自日本的科學家使用一只獼猴干細胞培育出的心肌細胞成功修復了其它五只猴子的破損心臟,這一研究突破就
一、多能干細胞 多能干細胞是由Till和McCulloch等在60年代初,應用脾集落形成細胞定量法,首先在小鼠體內證明的。他們給經射線照射的小鼠輸入同系鼠骨髓細胞,在10~14天后在脾內形成可見的結節,它是由單一骨髓細胞發育分化而成的細胞集落,稱之為脾集落形成單位(colony
小保方晴子學術做偽的新聞在全球整整火了一年,從這就可以看出,干細胞在醫學研究中有多么炙手可熱!還好,關于干細胞的研究的確有不少成果。20年前發現了胚胎干細胞,8年前有了誘導多能干細胞,可到底什么時候我們才能真的靠它們治病?各類研究和臨床試驗的回答是:馬上! 日本美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2014年在
胚胎干細胞具有體外培養無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環境,胚胎干細胞都能被誘導分化為幾乎所有的細胞類型。因此,胚胎干細胞是細胞移植治療中非常重要的細胞來源。但是,胚胎干細胞治療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即成瘤風險,移植細胞中存在的未分化的胚胎干細胞會在被移植體內成瘤
2018年,Anversa實驗室超過30篇文章由于造假而撤稿,這一事件對于心肌細胞治療領域帶來了非常負面的影響。在過去的18年間,許多醫生和科學家以此不實結論花費數年進行的科學研究變得毫無意義,不僅使病人蒙受了極大的損失,在該領域里投入的數百萬計資金也付之東流。然而,骨髓細胞或者是成體駐留的心肌
腫瘤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啟動和重建腫瘤組織表型能力的腫瘤細胞。前期研究均表明,腫瘤干細胞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和對化療和放療耐受。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為癌癥的治療帶來希望。科學家們也在腫瘤干細胞的研究中投入了不少精力,試圖通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解決腫瘤起源及治
獲準進入臨床研究 實現組織器官的修復和再生是臨床醫學研究人員和生物學家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事情。1996年,當英國科學家利用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制造出克隆羊“多莉”時,人們看到這一夢想實現的可能。但隨后由于“體細胞克隆技術”備受爭議,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人的體細胞克隆技術”在近十余年進展緩慢。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源自骨髓的一種惡性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目前,國內白血病的臨床治療主要以化療和造血干細胞移植為主,造血干細胞移植傳統上分為兩類,親髓移植與非親髓移植。親髓移植的GVT強,療效好有55%-75%的治愈率,但是靶向性不強,會對非腫瘤細胞也造成殺傷;非親髓移植雖然不會有前者那么
胰腺中的胰島包含有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和分泌胰高血糖素的α細胞, 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兩種特殊的激素,其能協同作用來調節機體血糖水平, β細胞的破壞和功能異常會導致糖尿病發生,目前并沒有療法能夠阻斷糖尿病進展及其嚴重的血管并發癥。胰島移植通常能夠讓機體血糖水平正常數年時間,且能阻斷糖尿病次級并發生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鑒別出了能夠影響神經干細胞命運的固有細胞特性,這些特性或許會影響神經干細胞分化稱為哪種腦細胞,比如神經元、星形細胞和少突神經膠質細胞等,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新方法來預測或控
在未來,因器官移植而導致的器官買賣或許將會絕跡,人們將可能從自己身上采集細胞為自己治病,不停地更新自己,在另一個意義上實現“返老還童”。 今年 10 月 8 日,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為“發現成熟細胞可以被重新編程為多功能干細胞”而獲得諾貝爾獎。 他們的
由胚胎干細胞分化而來的神經群,在培養基中聚集成球狀。圖片來源:Brivanlou Lab/Rockefeller University 胚胎干細胞(ES)為生命的早期發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類似于天文學家們回顧宇宙大爆炸,生物學家們也傾向于在這類細胞中尋找生命起源的秘密。科學家們將
5月22日,科技部官網發布了《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干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納米科技”重點專項 與生物醫學領域相關。 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的研究人員在世界上率先利用一種經過改進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第一批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這種改進的技術培育出遺傳上相同的靈長類動物群體,以便提供更好的癌癥等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那么近年來體細胞研究領域還有哪些
科學家正在試驗各種方法,有選擇性地破壞人體的造血細胞。對動物和人體的早期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可以使血液干細胞移植更加安全,從而擴大其應用范圍。血液干細胞移植是一種功能強大但危險的手術,主要用于治療血癌。這些研究提供了大量證據,表明這種移植也可以治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遺傳疾病。 這項工作將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