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實體腫瘤的檢測仍然是癌癥診斷中的常規程序,但新一代測序等現代技術,已經使科學家們能夠更詳細地跟蹤腫瘤的組織起源。許多腫瘤會脫落細胞,稱為外泌體(exosome)的囊泡,也有DNA進入血液和其他體液的痕跡。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碎片可以作為標記物,來監測疾病的進展,甚至有助于研究人員在癥狀出現之前診斷癌癥。 結果發現,腫瘤DNA通常可在血液樣本中檢測到。例如,6月5日在《JAMA Onc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測了4000多名孕婦的血液樣本——為了確定胎兒中的染色體異常而抽取的,確定了三例孕產婦癌癥:一例卵巢癌,一例濾泡性淋巴瘤,和一例霍奇金淋巴瘤。本文共同作者、魯汶大學人類遺傳學中心的Joris Vermeesch說:“我們發現,在大多數的這些腫瘤中,即使是低等級的腫瘤,也可以用一個人的血液,用于研究腫瘤生物學。” 這樣的“液體活檢”不僅僅是血液和血漿樣品。在其他研究中,研究人員將膀胱癌患者術后復發風險......閱讀全文
血液流變學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動性和變形性規律的科學,它與臨床多種疾病有關。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就是描述血液各種流變性質的定量,半定量參數,這些指標的異常改變及其改變程度,對疾病的病因,診斷,預防,治療,療效觀察及病情監測都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已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科和藥物研究及群體普查及亞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在癌癥領域的研究進展,他們逐漸發現腫瘤血管或許能夠作為開發新型抗癌療法的靶點,當然,腫瘤形成的血管對于腫瘤的擴散和進展也至關重要,那么科學家們如何以腫瘤血管為基礎來開發治療癌癥的新型療法呢?本文匯總,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各位! 【1】Nat Commun:新靶點
肺部活檢是一個侵入性的痛苦過程,對一位80歲的老太太來說尤其如此。但是通過穿刺性檢查,腫瘤學家Geoffrey Oxnard給患者開出了一種相對應的靶向藥物。經過治療,患者的腫瘤似乎消失了。 然而,一段時間后,這位80歲的老人又帶著病痛再次來到Oxnard的診所。醫療診斷表明,癌癥又回來了,而
肺部活檢是一個侵入性的痛苦過程,對一位80歲的老太太來說尤其如此。但是通過穿刺性檢查,腫瘤學家Geoffrey Oxnard給患者開出了一種相對應的靶向藥物。經過治療,患者的腫瘤似乎消失了。 然而,一段時間后,這位80歲的老人又帶著病痛再次來到Oxnard的診所。醫療診斷表明,癌癥又回來了,
肺部活檢是一個侵入性的痛苦過程,對一位80歲的老太太來說尤其如此。但是通過穿刺性檢查,腫瘤學家Geoffrey Oxnard給患者開出了一種相對應的靶向藥物。經過治療,患者的腫瘤似乎消失了。 然而,一段時間后,這位80歲的老人又帶著病痛再次來到Oxnard的診所。醫療診斷表明,癌癥又回來了,而
欄目主持:潘鋒 本期話題:美國科學家培養出乳腺癌干細胞 日前出版的《腫瘤細胞》雜志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美國科學家已經從正常組織中成功培養出乳腺癌干細胞,而此前任何一個出版物都沒有此類報道。這一研究有望進一步加深科學界對腫瘤發生機制的研究和認識,并找到徹底根治癌癥的新方法。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即將結束,2017年也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科學家們在利用血液來進行疾病診斷的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重磅級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2017年相關的重磅級亮點研究進行盤點。 【1】Anal Methods:新型血液檢測技術可用于診斷多發性硬化
血液腫瘤主要包括各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以及惡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占常見惡性腫瘤的第八位,淋巴瘤也是在前十位,并且發病率逐年升高,多發性骨髓瘤的整個發病率在血液惡性腫瘤里面占10%。 血液腫瘤發病急,在傳統的放療、化療、骨髓移植等治療方式下,治療周期長、費用高昂、過程痛苦,但治愈率卻并不很
晚期癌癥患者的治療往往以治療失敗或復發而告終。剖析導致患者復發的分子機制很難,是癌癥治療缺失的環節。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雜志 9 月 17 日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為未來腫瘤學實踐提供了一種新視角。它通過血液檢測的方法明確了阿比特龍耐藥的去勢抵抗前列腺
2017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與《科學美國人》雜志的專家委員會聯合選出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榜單,其中腫瘤的無創診斷技術成功入選并榮膺榜首。腫瘤無創診斷技術即液體活檢(liquid biopsies)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在攻克腫瘤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與傳統的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具備實時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居惡性腫瘤之首,如今肺癌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疾病負擔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癌癥首位。據統計,2015年我國新增肺癌患者約為73萬例,每年約有61萬人死于肺癌。此外,與其它癌癥相比,肺癌的5年生存率極低,嚴重危害人民健康,預計到2025年,我國每年肺癌新發病例將
近日,在芝加哥召開的“2016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發布的一項研究稱,大規模基因組分析表明,利用血液檢測篩查癌癥、監測癌癥發展演變可達到與傳統組織活檢同樣的效果。這項技術有助醫生更好地確立診療方案,有望成為常規活檢的一種可靠替代選項。 癌癥血液檢測是通過分析血液中的游離腫瘤脫氧核糖核酸(ctD
近日,在芝加哥召開的“2016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發布的一項研究稱,大規模基因組分析表明,利用血液檢測篩查癌癥、監測癌癥發展演變可達到與傳統組織活檢同樣的效果。這項技術有助醫生更好地確立診療方案,有望成為常規活檢的一種可靠替代選項。 癌癥血液檢測是通過分析血液中的游離腫瘤脫氧核糖核酸(ct
雖然實體腫瘤的檢測仍然是癌癥診斷中的常規程序,但新一代測序等現代技術,已經使科學家們能夠更詳細地跟蹤腫瘤的組織起源。許多腫瘤會脫落細胞,稱為外泌體(exosome)的囊泡,也有DNA進入血液和其他體液的痕跡。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碎片可以作為標記物,來監測疾病的進展,甚至有助于研究人員在癥狀出現之
腫瘤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啟動和重建腫瘤組織表型能力的腫瘤細胞。前期研究均表明,腫瘤干細胞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和對化療和放療耐受。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為癌癥的治療帶來希望。科學家們也在腫瘤干細胞的研究中投入了不少精力,試圖通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解決腫瘤起源及治
一致性評價有望再次加速。 今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公告,又有149家醫院獲得藥物臨床實驗機構的認定。 分析人士指出,大規模增加臨床實驗機構將大大緩解目前機構短缺的問題,加速企業臨床實驗進程,降低企業的成本。 機構短缺:有企業壟斷臨床,也有企業出國求助 2016年的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
1959 年,著名的物理學家 Richard Feynman 在加州技術研究所做了一個演講,題目為「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演講中他設想了一種非常小的微粒,小到可以在細胞水平控制,這就是納米顆粒的“雛形”。 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越來越
2017年1月9日訊 /生物谷BIOON /——血液檢測由于其簡單方便、便宜而快捷,在疾病診斷、藥效監控等方面廣泛應用。在腫瘤診斷及預后、神經系統疾病診斷等領域的應用更是廣泛,對腫瘤及其他疾病早期診斷立下了汗馬功勞。下面,小編就盤點了最近血液檢測方面的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探討。 1、Nat
液體活檢臨床意義大,市場空間廣闊 檢測血液中的CTC和ctDNA對患者腫瘤進行診斷與監測的方法稱為液體活檢。該技術能夠解決臨床取樣的難點,滿足對患者高頻監測的需求,并具有相比于穿刺活檢成本低的優點。因此研發進展迅速。未來有望應用在腫瘤早期篩查、腫瘤患者動態監測、以及個性化用藥指導等領域,市場前
美國已經開始了用年輕人血漿治療老年性癡呆的臨床研究,這個研究涉及到一種共生動物研究模式,本文根據今天《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新聞特寫,給大家介紹這一精彩的歷史。 認真關于這一歷史,留給我們的許多思考。為什么一種非常讓人激動的研究技術會在生物技術蓬勃發展的世代被埋沒,被學術界放棄。一個具有一定風險的
血液腫瘤主要包括各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以及惡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占常見惡性腫瘤的第八位,淋巴瘤也是在前十位,并且發病率逐年升高,多發性骨髓瘤的整個發病率在血液惡性腫瘤里面占10%。血液腫瘤發病急,在傳統的放療、化療、骨髓移植等治療方式下,治療周期長、費用高昂、過程痛苦,但治愈率卻并不很理想。兒童白
導致癌癥相關的死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腫瘤的轉移,但我們對于這個過程了解還遠遠不夠。在成功遷移過程中,腫瘤細胞會侵入到原發腫瘤細胞的周圍組織中,進入血液和淋巴管系統,轉運到遠端組織,再滲出,適應新的微環境,最終播種,繁殖,定植,形成轉移灶。 由于腫瘤轉移主要是通過血液,因此灑落在血管中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宣布,該院被批準建設國家衛生部兒童血液腫瘤重點實驗室。同時,總投資 1.5億元,總建筑面積24973平方米,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兒童血液/腫瘤中心大樓也在該院建成啟用。大樓擁有126個標準床位、46個白日醫療床位、 22個移植及移植過渡床位,并配有標準實驗室。 據醫學
2018年7月23日,燃石醫學的腫瘤NGS檢測試劑盒獲批。在其后的幾個月里,諾禾致源、世和基因和艾德生物的同類試劑盒也相繼獲批。NMPA對腫瘤NGS檢測試劑盒的放行,不僅表示其對此種試劑盒的認可,也標志著腫瘤基因檢測行業從初生逐步走向成熟。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腫瘤基因檢測已經從不知所云的高新技
大型的實體腫瘤就是個「傳銷組織」,任何踏入它勢力范圍之內的 T 細胞,都會乖乖地放下武器。無論是正常的 T 細胞,還是被改造過的「戰神」CAR -T 細胞。 然而,在腫瘤小時候,T 細胞可不是這樣。在體內腫瘤負荷很低,腫瘤實體還未完全竣工的時候,T 細胞不僅可以直接狙殺癌細胞、抑制腫瘤能量通道
據本周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的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首次發現,流進入血液中的腫瘤DNA,可用于實時跟蹤腫瘤的發展以及對治療的響應。 三年多來,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從腫瘤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一名乳腺癌患者身上,采集了外科腫瘤樣本(活檢)和血液樣本。他們仔細
術后血液ctDNA與癌癥復發有關 利用數字PCR和原發性腫瘤體細胞突變標識,該研究團隊研究了55名早期乳腺癌患者手術前后血液ctDNA的變化,這些患者均接受化療和手術。研究人員報道,治療后血液樣本ctDNA與乳腺癌高風險復發相關。治療后血液ctDNA呈陽性的患者癌癥復發的概
腫瘤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特征之一,可使腫瘤的生長速度、侵襲與轉移、藥物敏感性等多方面產生差異。之前的研究表明,液體活檢(特別是cfDNA (無細胞DNA))可以很好地檢測獲得性耐藥的腫瘤異質性。但該方法尚缺少大規模隊列驗證。近日,由包括麻省總醫院、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哈佛大學及IBM Re
2017年8月,全球迎來首款上市的CAR-T療法,美國FDA批準諾華的Kymriah用于25歲以下復發難治性B淋巴細胞急性白血病(B-ALL)患者。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事件。緊接著的10月,吉利德/Kite Pharma的Yescarta獲FDA批準,用于治療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成年患者
2017年8月,全球迎來首款上市的CAR-T療法,美國FDA批準諾華的Kymriah用于25歲以下復發難治性B淋巴細胞急性白血病(B-ALL)患者。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事件。緊接著的10月,吉利德/Kite Pharma的Yescarta獲FDA批準,用于治療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成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