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是人體不可獲取的一種營養成分,適量的鈉對細胞的正常功能非常關鍵。機體需要用鈉維持滲透壓、體液分布、pH值和絕大多數代謝過程。而鈉離子流入細胞膜是神經沖動和肌肉收縮的基礎。 如今我們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鈉鹽,高鹽飲食已經成為了公共健康的一大威脅。眾所周知,高鹽飲食與許多疾病風險有關。然而人們對這其中的機制卻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日前在Cell Research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高水平的鹽會使巨噬細胞進入一種特殊的活化狀態。這項研究揭示了高鹽對巨噬細胞活化和炎癥的影響,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的段勝仲(Sheng-Zhong Duan)研究員。 研究人員對人類和小鼠的巨噬細胞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高鹽環境會使促炎癥的分子增加,抗炎癥和促內吞(proendocytic)的分子減少。這種環境可以增強脂多糖誘導的巨噬細胞活化,抑制白介素4誘導的巨噬細胞活化。 與體外實驗一致的是,高鹽飲食......閱讀全文
邊志磊博士后(左)、蘭雨研究員(中)和劉兵研究員觀察細胞并討論。 巨噬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細胞,它可以吞噬細胞殘片、垃圾,消化病原體,發揮“清道夫”的作用,還能像“哨兵”一樣提醒其它免疫細胞“有敵入侵,準備戰斗”,在免疫細胞與病原體激戰時,它也常常沖在最前面。 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們發現
巨噬細胞是造血系統中可塑性最強的一種細胞,所有組織中都有這種細胞,并且其也具有極強的功能多樣性。4月25日Nature雜志以“A Cell For All Seasons”為標題在封面上放上了一個藍色的巨噬細胞圖片,并在刊內以綜述的形式探討了巨噬細胞為哺乳動物生理及病理生理適應性所做的貢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于巨噬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了解近期研究發現的關于巨噬細胞的新功能、新特點和新應用。 【1】Cancer Res:同濟醫學院學者發現巨噬細胞分泌外泌體促進結直腸癌轉移侵襲 DOI: 10.1158/0008-5472.CAN-18-0014 臨床和實驗證據都表
實驗方法原理紅景天苷不僅具有抗衰老、抗抑郁、抗癌、抗缺氧、保護肝臟、改善心腦血管功能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等多種藥理作用,還可以起到抗疲勞、抗缺氧、抗腫瘤、抗病毒和增強免疫功能的藥理作用。巨噬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遞呈細胞,在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過程中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驗材料小鼠試劑、試劑盒S
▲▼ 體外巨噬細胞極化方案 ▼▲ 人的巨噬細胞包括經典活化型巨噬細胞(Classical activated macrophages, M1)、替代活化型巨噬細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
在腫瘤的發展過程中,巨噬細胞起了助紂為虐的作用,但都知道巨噬細胞本身是驍勇善戰的猛將,若能將其“招安”為我方所用,腫瘤的城池將土崩瓦解。如何招安?現在科學家找到了破解之道:下圣旨、吃皇糧。 巨噬細胞助紂為虐 早在2001年,就有作者結合多篇文獻進行綜述[1],“巨噬細胞能夠誘發腫瘤并促進其
結核病(TB,Tuberculosis)是結核桿菌(Mtb,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導致的疾病。根據感染部位不同分為肺結核、淋巴結核、骨骼結核等,這是一種發病率較高、傳染性較強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6年全球范圍內有1040萬新病例并且有170萬死亡。
4. 采用免疫熒光微球法檢測(1)實驗設對照組、LPS+IFN-γ組、不同濃度的Sal組和Sal+LPS+IFN-γ組,每組設3個復孔。(2)將密度為2×109個細胞/L的腹腔巨噬細胞接種到24孔培養板中,每孔加500 μL RPMI1640基礎培養基,并加入10 μL 不同濃度的Sal
巨噬細胞就好比是凈化劑細胞一樣,其具有吞噬特性,能夠消化并移除機體損傷的細胞,日前一項刊登在Nature雜志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Culemann等人通過研究發現,關節中存在的巨噬細胞或許會扮演一種意想不到的不同角色。巨噬細胞來源于兩種主要的細胞譜系,其中一種譜系由骨髓衍生的免疫細胞(單核細胞)
四川大學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Acta Biomaterialia雜志上發表了題為“Correlations between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osteoinduction of 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ceramics”的文
您了解冠狀病毒嗎? 冠狀病毒(CoV)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病毒,因該病毒的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王冠而得名。其基因總長約28~32 kb,基因組大致可分成6到7個區域,每個區域均包含至少1條開放閱讀框(opten-reading frame,ORF)
巨噬細胞是造血系統中可塑性最強的一種細胞,所有組織中都有這種細胞,并且其也具有極強的功能多樣性。4月25日Nature雜志以“A Cell For All Seasons”為標題在封面上放上了一個藍色的巨噬細胞圖片,并在刊內以綜述的形式探討了巨噬細胞為哺乳動物生理及病理生理適應性所做的貢
巨噬細胞幾乎存在于所有組織中,屬免疫細胞,有多種功能,是研究細胞吞噬、細胞免疫和分子免疫學的重要對象。它們有助于健康機體的各種過程,如發育、傷口愈合、感染和組織內平衡。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迅速改變它們的表型。巨噬細胞以其作為抗菌吞噬細胞的經典功能而聞名,但也通過抗原的表達來支持免疫功能。它們的研究應用
結核病(TB,Tuberculosis)是結核桿菌(Mtb,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導致的疾病。根據感染部位不同分為肺結核、淋巴結核、骨骼結核等,這是一種發病率較高、傳染性較強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6年全球范圍內有1040萬新病例并且有170萬死亡。
巨噬細胞在體內廣泛分布,它們吞噬異物并消除細菌,在人體對抗各種疾病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巨噬細胞的過度炎性激活也可能引發系統性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細胞因子風暴,這正是新冠肺炎死亡的主要誘因。因此,炎性巨噬細胞必須受到精確調控,以避免嚴重的副作用。 之前
一、引言 巨噬細胞廣泛分布于人體多個組織器官,它能識別外來病原體,在固有免疫、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1993年Hotamisligil等發現肥胖動物模型脂肪組織的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分泌增加,首次將肥胖與炎癥相聯系,直到2003年Xu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作為免疫系統中最復雜角色之一的巨噬細胞具有撫育細胞的功能,研究表明巨噬細胞在維持乳腺干細胞微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作為免疫系統中最復雜角色之一的巨噬細胞具有撫育細胞的功能,研究表明巨噬細胞在維持乳腺干細胞微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
1981年,自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被發現以來,人們才開始慢慢了解HIV和AIDS,隨著科學家們30多年的努力研究,他們在艾滋病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可喜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不光闡明了HIV感染宿主的分子機制,還對抵御耐藥性菌株提出了可行性的策略,盡管如此,HIV病毒還會“另辟蹊徑”尋找求生出路,讓科學家們
發表于國際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一項研究論文中,來自北卡羅來納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HIV可以感染巨噬細胞并在巨噬細胞內進行繁殖,巨噬細胞是機體肝臟、大腦和結締組織中的一種大型白細胞,該研究發現或可幫助開發治療HIV感染的新型療法
發表于國際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一項研究論文中,來自北卡羅來納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HIV可以感染巨噬細胞并在巨噬細胞內進行繁殖,巨噬細胞是機體肝臟、大腦和結締組織中的一種大型白細胞,該研究發現或可幫助開發治療HIV感染的新型療法
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EC)遍布血管,是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免疫細胞運輸以及清除遠組織廢物的重要管道。目前認為內皮細胞(ECs)代謝是促進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ECs不同的代謝途徑,如糖酵解、脂肪酸氧化和谷氨酰胺代謝,在血管形成過程中發揮了不同的重要作用。研究發現,糖酵解過程
鞭毛蟲隸屬于肉足鞭毛門(Phylum Sarcomastigophora)的動鞭綱(Class Zoomastigophorea),是以鞭毛作為運動細胞器的原蟲。無色素體。種類繁多,分布很廣,生活方式多種多樣。營寄生生活的鞭毛蟲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
今年12月1日是第29個“世界艾滋病日”,今年艾滋病日的宣傳主題是“攜手抗艾,重在預防”。就在11月29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務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暨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了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加強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是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和生
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系統,其微生物種類超過1000種,數量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78%。有趣的是,腸道粘膜集結了人體約60%~70%的免疫細胞,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屏障,也可謂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腸道慢性炎癥會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炎癥性腸病,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
來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命組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及其釋放的中介物ROS能夠調控巨噬細胞由促炎表型轉換為促修復表型,進而促進肝臟再生與修復。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先天免疫細胞協作促進肝臟損傷修復的全新機制,且為急性肝損傷及肝衰竭的治療提供了潛在的醫學價值。
圖片來源于網絡 【1】Nature子刊:巨噬細胞有助讓衰老的肌肉煥發青春 2014年,由杜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Nenad Bursac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自我愈合的實驗室培養的骨骼肌。它強有力地收縮,迅速整合到小鼠體內,并在實驗室中和動物體內展示出自我愈合的能力。 這個里
2019年1月11號,由弗吉尼亞梅森(BRI)貝納羅亞研究所的杰西卡·哈默曼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對此研究發現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細胞類型及其與危及生命的聯系病毒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并發癥。發表在《科學》 雜志上的該研究小組的發現,可能會導致全身性幼年特發性關節炎(SJIA),瘧疾和川崎病以及狼瘡患兒致命形
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在《Cancer Cell》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種常見的基因缺陷使膠質母細胞瘤能夠向錯誤類型的免疫細胞傳播分子信息,從而召喚巨噬細胞來保護和培育腦腫瘤,而不是攻擊它。 資深作者Ronald DePinho醫學博士說,研究小組在缺乏功能性抑癌基
病毒感染可以調節宿主細胞的代謝,從而影響病毒的存活或清除。RNA修飾,特別是最為常見的哺乳動物mRNA修飾---N6-甲基腺苷(m6A)---能夠調節基因表達和病毒感染。比如,m6A甲基轉移酶復合物組分METTL3/14限制寨卡病毒產生,而m6A去甲基酶ALKBH5和FTO增強這種病毒的產生。在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馬德里的國立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細胞核受體介導的新型分子機制,其或能幫助確定巨噬細胞的識別和擴張,巨噬細胞在機體中扮演著“免疫崗哨”的角色,這種新型機制或能特異性地影響漿膜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