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癌癥中,癌細胞的擴散才是最致命的威脅。人們往往可以通過手術、藥物、化療或者放療成功治療原發瘤,然而一旦癌癥擴散到機體的其他器官就很難再進行遏制。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阻斷癌細胞的轉移途徑,但目前成效并不理想。 實體瘤中普遍存在的低氧環境,被認為與癌細胞的轉移能力有關。不過人們并不清楚二者之間的具體關聯。浙江大學研究團隊日前發現,E3泛素連接酶的WSB1亞基在其中起到了整合性作用。這一成果發表在十大腫瘤學期刊之一的Cancer Research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浙江大學藥學院的楊波(Bo Yang)教授。 研究表明,原發性骨肉瘤中的WSB1水平升高與癌細胞的肺轉移有關。通過RNAi減少WSB1或者破壞其E3連接酶活性,能夠有力抑制腫瘤轉移。定量蛋白質組學和功能分析顯示,WSB1能夠泛素化Rho結合蛋白RhoGDI2,促進其蛋白酶體降解,進而激活Rac1幫助腫瘤細胞移動和入侵。(延伸閱讀:康毅濱教授Cancer Ce......閱讀全文
最近,CRISPR/Cas9系統也應用于靶基因的抑制(CRISPRi)或激活(CRISPRa)的遺傳修飾。這類修飾系統可用于研制相應致癌基因,和/或抑制TSGs基因的誘導和可逆激活小鼠模型。比如借助CRISPRa為基礎的系統,通過激活致癌基因的轉錄,達到研究其致癌潛力的目的。雖然CRISPR/Cas
摘要對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研究分析近幾年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及醫學研究的諸多領域,篩查SNPs的方法很多,各具特色,并一直不斷地發展.本文對篩查SNP的幾種常用及最新方法做一簡要介紹,其中包括PCR-RFLP,分子信標等.細胞外基質
【1】JCI: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有效抑制癌癥進展轉移的新型靶向療法 doi:10.1172/JCI93172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Wistar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線粒體蛋白Synt
癌細胞轉移是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并與不良的治療效果有關。癌細胞轉移通常會導致癌細胞和腫瘤微環境發生急劇變化,并對當前的治療方法產生抗性。因此,更好地了解轉移性腫瘤的特征有助于找到合適的個性化治療方法,減少過度治療并改善預后。 近日,來自新西蘭的一個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不但為腫瘤細胞提供了生存和增殖的土壤,還可以改變腫瘤細胞的增殖和侵襲行為,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著腫瘤生成、遷移轉移、血管生成、免疫抑制及靶器官選擇等過程發生。以往的多項研究表明,微環境中如激活的成纖維細胞、周細胞、內皮細胞、炎
腫瘤外泌體RNA通過激活肺泡上皮TLR3招募嗜中性粒細胞促進肺預轉移微環境形成 研究背景 1889年,Stephen Paget通過對大量腫瘤的解剖學研究發現,特定的腫瘤細胞總是傾向于轉移到特定的組織器官。假說認為腫瘤細胞只能在適宜的組織器官環境中才能形成轉移灶。盡管該發現意義重
研究背景 1889年,Stephen Paget通過對大量腫瘤的解剖學研究發現,特定的腫瘤細胞總是傾向于轉移到特定的組織器官。假說認為腫瘤細胞只能在適宜的組織器官環境中才能形成轉移灶。盡管該發現意義重大,此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卻直到2015年才最終得到解答。Nature雜志在2015年在線刊登
研究背景 1889年,Stephen Paget通過對大量腫瘤的解剖學研究發現,特定的腫瘤細胞總是傾向于轉移到特定的組織器官。假說認為腫瘤細胞只能在適宜的組織器官環境中才能形成轉移灶。盡管該發現意義重大,此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卻直到2015年才最終得到解答。Nature雜志在2015年在線刊登
2016年初,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能夠在轉移癌模型小鼠體內直接觀察到,當侵潤性癌細胞向肺部遷移時,它們如何建立據點。他們驚奇地發現:早期的“先鋒”癌細胞進入肺部后通常都會死亡,但是它們首先釋放出行為上類似僵尸的顆粒,這些顆粒能夠自行移動,并且被一波又一波的免疫細胞吞噬。在這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136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腫瘤中心宋爾衛教授主要從事乳腺癌的生物學特性及治療學基礎研究,在非編碼RNA調控腫瘤侵襲轉移及靶向導入小分子RNA抑制腫瘤轉移的研究方面有杰出工作。近期,宋爾衛教授課題組利用RayBio Human Cytokine Antibody Array揭示了乳腺癌轉移的新機制
腫瘤外泌體RNA通過激活肺泡上皮TLR3招募嗜中性粒細胞促進肺預轉移微環境形成 腫瘤外泌體RNA通過激活肺泡上皮TLR3招募嗜中性粒細胞促進肺預轉移微環境形成 研究背景1889年,Stephen Paget通過對大量腫瘤的解剖學研究發現,特定的腫瘤細胞總是傾向于轉移到特定的組
【1】Science: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揭示hnRNPA2B1識別病毒DNA并促進IFN-α/β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識別病毒核酸可觸發宿主對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這導
繼兩周前,nature上發表了利用蛋白質組學發現胰腺癌治療靶點和診斷標志物的突破性成果后(添加該文鏈接)。5月2日,又一篇卵巢癌新靶點的文章在nature上重磅發表!!還是那個蛋白質組,卻是腫瘤領域又一重要新發現!!! 腫瘤轉移一直是困擾癌癥治療的一大問題。5月2日,來自芝加哥大學的E
繼兩周前,nature上發表了利用蛋白質組學發現胰腺癌治療靶點和診斷標志物的突破性成果后(添加該文鏈接)。5月2日,又一篇卵巢癌新靶點的文章在nature上重磅發表!!還是那個蛋白質組,卻是腫瘤領域又一重要新發現!!! 腫瘤轉移一直是困擾癌癥治療的一大問題。5月2日,來自芝加哥大學的Er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通過TLR4與腫瘤細胞釋放的高遷移率族蛋白Bl(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相互作用,血小板促進了腫瘤轉移。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表在10月28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Hong-ya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圍繞著腫瘤動物模型的構建,為大家介紹了腫瘤研究中各種實用動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相信大家應該收獲頗多。動物水平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更接近臨床的數據分析,與此同時,腫瘤細胞的實驗研究也同樣重要,它是腫瘤研究的初級階段,可以更加快捷地提供在體外水平的研究結果。本期我們就開啟腫瘤細胞學新
欄目主持:潘鋒 本期話題:美國科學家培養出乳腺癌干細胞 日前出版的《腫瘤細胞》雜志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美國科學家已經從正常組織中成功培養出乳腺癌干細胞,而此前任何一個出版物都沒有此類報道。這一研究有望進一步加深科學界對腫瘤發生機制的研究和認識,并找到徹底根治癌癥的新方法。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腫瘤中心宋爾衛教授主要從事乳腺癌的生物學特性及治療學基礎研究,在非編碼RNA調控腫瘤侵襲轉移及靶向導入小分子RNA抑制腫瘤轉移的研究方面有杰出工作。近期,宋爾衛教授課題組利用RayBio Human Cytokine Antibody Array揭示了乳腺癌轉移的新機制。炎
Cancer Cell:腫瘤干細胞為根治癌癥帶來了新的曙光。 癌癥是以細胞異常增殖及轉移為特點的一大類疾病。2000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約1000萬人,死亡620萬人;預計2020年癌癥新發病例將達到1500萬人,死亡1000萬人。《中國癌癥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指出:癌癥正在成為2
【1】PNAS:揭示蛋白JAG1在癌癥干細胞分化和轉移中起關鍵作用 doi:10.1073/pnas.1815345116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萊斯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發現一種較小的蛋白 ---JAG1---似乎在癌癥干細胞如何發生分化和轉移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至關重要的是,他
繼兩周前,nature上發表了利用蛋白質組學發現胰腺癌治療靶點和診斷標志物的突破性成果后(添加該文鏈接)。5月2日,又一篇卵巢癌新靶點的文章在nature上重磅發表!!還是那個蛋白質組,卻是腫瘤領域又一重要新發現!!!腫瘤轉移一直是困擾癌癥治療的一大問題。5月2日,來自芝加哥大學的Ernst Len
表觀遺傳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學科,目前研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表觀遺傳在人體生長、發育、疾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少研究也表明表觀遺傳的改變是癌癥發生發展必不可少的。小編在此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表觀遺傳學與癌癥的研究,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 Genet:表觀遺傳變化讓
轉移是腫瘤致死的原因之一。在腫瘤轉移的過程中,原發部位腫瘤細胞可以刺激骨髓來源的細胞(稱為被腫瘤馴化的細胞),促使并招募其進入遠端擬轉移部位,形成轉移前微環境,為腫瘤細胞轉移至該部位提供合適“土壤”【1】。因此識別被腫瘤馴化的細胞,明確其功能是揭露腫瘤發生發展的關鍵步驟。 早在2009年,曹雪
腫瘤轉移是癌癥致死的首要原因。長久以來,對腫瘤轉移機理的研究一直聚焦于腫瘤與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在近年來,由于外泌體被發現可以作為包括腫瘤在內細胞之間信息傳遞的一種新方式,腫瘤轉移研究領域再度變得火熱起來。我所(腫瘤轉移的預警和預防研究所)以謝曉東博士為首的外泌體研究小組一直致力于研究腫瘤轉
癌癥的轉移機制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來自復旦大學欽倫秀課題組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和HCC轉移密切相關的基因——GOLM1。深入的分子機制研究顯示,GOLM1作為一個致癌基因促進了肝癌的生長和轉移,而這個過程是通過選擇性地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合,介導EGFR/RTK 錨定到trans-G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分離出了具有器官特異性轉移潛能的結直腸癌細胞,并確定了這些細胞的表型特征。相關發現于6月5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胃腸病學雜志(Gastroenterology,IF 11.675)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李清泉(Qingqua
癌癥的轉移機制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來自復旦大學欽倫秀課題組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和HCC轉移密切相關的基因——GOLM1。深入的分子機制研究顯示,GOLM1作為一個致癌基因促進了肝癌的生長和轉移,而這個過程是通過選擇性地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合,介導EGFR/RTK 錨定到trans-G
第二軍醫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腫瘤外泌體RNAs通過激活肺泡上皮TLR3招募中性粒細胞促進了肺轉移前微環境形成。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8日的《癌細胞》(Cancer Cell)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曹雪濤現任職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