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超級細菌”的新聞引起了人們的恐慌。據英國媒體報道,中國研究人員在從人體內采集的細菌中,發現了一種能對終極抗生素產生強耐藥性的新基因。這種名為mcr-1的基因,被認為已經具有在細菌種群間傳播和變化的高傳染性,可能蔓延、威脅全球,而我國已有人曾受感染。 11月23日,其主要研究者中國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健華接受了媒體專訪。 媒體:外媒稱,mcr-1基因能抵抗被稱為最強抗生素的多粘菌素,而且有高傳染性。它將造就超級細菌? 劉健華:多粘菌素是一種抗生素,但由于其具有抗菌譜窄和毒性大等缺陷,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新的廣譜抗菌藥物的陸續出現,比如碳青霉烯類藥物,多粘菌素類藥物幾乎被棄用。 近年來,多重耐藥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此類感染幾乎無藥可用,迫使人們重新考慮多粘菌素類藥物,將其作為“最后一道防線”用于臨床上多重耐藥陰性菌(如大腸桿菌等)感染的治療,在某種程度上,多粘菌素類藥物已成為人類......閱讀全文
近日,“超級細菌”成了一個流行詞匯,快速傳播于各大新聞、網絡媒體。不僅如此,它還導致數只醫藥股異動,其能量確實“超級”。 然而,“超級細菌”來龍去脈如何?是否“超越”了之前的細菌前輩?它是如何產生的?人類是否對它束手無策?帶著這些疑問,《科學時報》記者走訪了我國細菌致病領域專家、北京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盡管人類微生物組在過去幾年中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一直以來難以觀察其在各種刺激下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最常見的分析方法是從糞便樣本中提取細菌,然后對它們的基因組進行測序,但是這種方法會丟失腸道中細菌的位置和時間等關鍵信息。 如今,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創建的一種新工具提供了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他們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揭示了抗生素耐藥性是如何能在抗生素存在的時候在細菌細胞間傳播的,而這些抗生素理應能阻止細菌生長。這些結果揭示,先前對藥物敏感的細菌能夠在長時間接觸抗生素時存活下來以表達其剛剛獲得的耐藥基因,進而有效地讓它們不受抗生素的影響。 這一過程的基礎機制——包括一個在幾乎所有細菌中都被發
人類病原菌中抗生素抗性水平的升高給全球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由于可用藥物不能有效殺死耐藥性致病菌,全球每年約70萬人死于耐藥菌感染。除了臨床環境,土壤中檢測到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樣性和豐度也在不斷攀升。 與以往環境領域所關注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不同,抗生素抗性基因這一新型污染物不僅能在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因型-表型關系仍
對于生命的定義,科學家各有不同的解釋,但他們一致認為,生命至少應該具備3個特征:承載容器、新陳代謝和復制繁殖能力。一個容器,像細胞的細胞膜;新陳代謝把基本的營養物質轉化成細胞成分;基因能夠傳給后代或隨環境變化的復制細胞的化學指令。 3年前,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生物學家埃爾伯特·里勃切特稱,已制造
活體動物體內生物發光和熒光成像技術基礎原理與應用簡介 文章目錄:一、活體生物發光成像技術二、活體動物熒光成像技術三、生物發光成像與熒光成像的比較四、活體動物可見光成像儀器原理與操作流程活體動物體內成像技術是指應用影像學方法,對活體狀態下的生物過程進行組織、細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技
自從1673年列文虎克用他自己制造的顯微鏡觀察到了被他稱為“小動物animalcules”的微生物世界之后,生物學進入了微生物階段。這些微小的動物具有如此驚人的多樣性,無論是人體腸道,還是海底世界都充斥著它們的身影,但在此后有了DNA的跨時代發現,微生物就不再是研究的寵兒了,不過依然有不少科學家
瑞典科學家再次研發出新的DNA測序技術,有助繪制大量的疾病基因圖譜 瑞典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的科學家發展出一種新的DNA測序技術,這種新的技術比現階段實驗室運用的測序技術更廉價。他們希望這種新的技術可用于繪制大量的疾病基因圖譜,這意味著將在很多疾病的治療上取得更快的突破。 通過繪制基因圖譜,
無論是農業育種,還是出生缺陷檢測,或是其他常見疾病預防,基因檢測技術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這說明食物很重要,基因測序也進入到了這一領域。此前我跟袁隆平合作進行水稻基因組計劃時,因為這和國家計劃、全球計劃有部分沖突,不符合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的主流,也不符合國家戰略,差點
在CAR-T細胞療法中,患者自身的T細胞經過基因改造后,被移植回患者體內以發現并殺死癌癥。這類免疫療法已引發了某些癌癥的治療變革,但是一旦CAR-T細胞進入患者體內,它們將去向何處?醫生如何知道它們已成功地達到了目的地,并且在數周、數月甚至數年后仍在繼續與疾病作斗爭?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生物化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生物化學家Jennifer Doudna,以表彰其在基因編輯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 CRISPR技術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被諾獎候選的光環所圍繞。為了CRI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抗抑菌劑基因的出現對于由細菌、寄生蟲、病毒及真菌所引起的感染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在后抗生素時代,看似普通的感染有可能扼殺一條生命不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正逐漸變為現實”。 通常抗抑菌劑基因的獲得是由細菌內可動遺傳因子元件介導的致病菌間或者是致
自從2001年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以來,我們所有的基因(總共約2萬個)均得以確定。但是仍有許多東西是未知的,例如每個基因在何時何地處于活性狀態。緊鄰每個基因而坐的是一個短DNA片段,這一調控片段的活性決定了基因是否將被開啟,何處以及強度如何。這些短調控片段和基因一樣重要。實際上,90%的致病突變發
超級細菌的暴發困擾著英國劍橋市新生兒特殊護理病房的醫護人員。在基因測序的幫助下,去年以來持續數月的困境終于結束了。刊登在近期出版的《柳葉刀―傳染病》上的一份研究報告稱,科學家首次測序了病原體基因,以便積極控制進行中的超級細菌暴發。 英國劍橋大學的臨床微生物學家Sharon Peacoc
雖然每個人在遺傳上近乎相同,但每個人同時又攜帶著大量微生物基因,這些基因來自細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統稱為“人類微生物群系”。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5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也許在2218年,某位學者在回顧我們這個時代的時候會很好奇,為什么突然之間,科學家們對人類糞便——更準確地說,是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對環境樣品(如海水、醫院表面和人類腸道)直接進行微生物測序,已經闡明了我們世界中存在的大量微生物。然而,一個微生物物種可能存在遺傳多樣性,而在宏基因組分析中往往捕獲不到這種多樣性。最近在《Genome Research》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工具,來檢測細菌物種內的遺傳差異,并
1、背景和原理1999年,美國哈佛大學Weissleder等人提出了分子影像學(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應用影像學方法,對活體狀態下的生物過程進行細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傳統成像大多依賴于肉眼可見的身體、生理和代謝過程在疾病狀態下的變化,而不是了解疾病的特異性分子事件。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曾經在研究中被他們所忽視的腸道菌群(腸道微生物)被再次重視起來,多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腸道菌群和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有關聯,比如風濕病、機體衰老、炎癥甚至癌癥等;當然了腸道菌群也是研究人員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關鍵靶點,科學家們往往會利用機體腸道菌群來治療諸如肥胖、糖尿
文章導讀 感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有所上升,病原體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發展趨勢。近年來快速發展的NGS技術因其不依賴于已知核酸序列,無需特殊探針設計,可直接對未知病原微生物進行檢測,打破了傳統微生物檢驗的局限性,在臨床微生物領域展現了廣闊的前景。
1. 背景和原理:1999年,美國哈佛大學Weissleder等人提出了分子影像學(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應用影像學方法,對活體狀態下的生物過程進行細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傳統成像大多依賴于肉眼可見的身體、生理和代謝過程在疾病狀態下的變化,而不是了解疾病的特異性分子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已經將大腸桿菌的基因組轉化成為長期的記憶存儲設備。他們設想這個穩定、可消除、易取回的記憶將適合一系列應用,例如用于環境和醫學監測的傳感器。“你可以存儲長期信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和生物工程副教授盧冠達(Timothy Lu)這樣說道。“你可以想
地球微生物組計劃(Earth Microbiome Project)的目標是盡可能多地對地球微生物群落進行取樣,以便促進人們對微生物及其與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在內的環境之間的關系的理解。這一任務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的幫助。到目前為止,這一計劃已覆蓋了從北極到南極的七大洲和43個國家,而且有超
給你的基因動動手術 英國《自然》雜志網站近日在報道中指出,未來,病人或許不需要通過服用藥片來治療疾病,而是選擇“基因手術”——使用CRISPR這種創新性的基因編輯技術將有害的變異剪除并植入健康的DNA來治療疾病。目前,已經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創辦了公司來研發和推廣這種基因編輯技術。CRISPR技
多色熒光蛋白在所跟蹤細胞中的圖示。 下村修現年80歲的下村修1928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1960年獲得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后赴美,先后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波士頓大學和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所工作。他1962年從一種水母中發現了熒光蛋白,被譽為生物發光研究第一人。 ▲馬丁·沙爾
在人體內大約有3200個基因,其中任一個有一點點錯亂,你都有可能會完蛋。這是一項新研究的結果,其發現在我們的2萬個基因中大約15%的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即便是微小突變也可以在我們出生前殺死我們。這些研究結果應該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追蹤人類疾病的致病基因。 鑒于任何有關基因功能的見解對于了解
基因治療方案和藥物在全球范圍內接連獲批,2017年美國接連批準了三項基因治療的上市,兩個基因治療方案和一個直接給藥型的基因治療藥物。國內也不遑多讓,12月8日至12月29日,已有多達5家企業的申報獲得受理,另有一些公司也在積極布局CAR-T免疫療法,有望在2018年申報臨床。 基因治療重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