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于2016年擇機發射首顆“碳衛星”,旨在為中國節能減排等宏觀決策提供數據支撐。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衛星載荷研制進入沖刺階段。 該衛星始于中國“十二五”期間設置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與應用示范”重大項目。以二氧化碳遙感監測為切入點,研制并發射以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多譜段云與氣溶膠探測儀為主要載荷的高空間分辨率和高光譜分辨率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 上述兩臺載荷研制任務均由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承擔。據悉,載荷正樣已順利完成熱真空環境試驗并出罐,即將開始實驗室標定,意味著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自2011年項目啟動以來,長春光機所先后完成了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與多譜段云與氣溶膠探測儀的一體化方案設計,突破了大面積高精度衍射光柵制造、長壽命指向反射鏡制造等多項關鍵技術。 載荷研制完成后,將交付衛星總體單位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進入整星試驗測試階段。“碳衛星”將于2016年5月出廠后擇......閱讀全文
城區空氣呈土黃色,彌漫著濃濃的煙塵味,不少市民感覺咽喉不適,眼睛刺痛。這都是最近兩天,湖北武漢市民在微博上的“吐槽聲”。從12日開始,武漢遭遇今年春節以來最嚴重的霧霾侵襲。 到12日下午五六點時,部分地區的能見度降到1公里左右,有些地區的能見度只有幾百米。武漢過江的9條輪渡航線全面停航。最強霧
12月22日3時22分,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制的兩顆寬幅高光譜微納衛星(SPARK01、SPARK02)搭載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火箭發射升空。 衛星入軌后,在微納衛星飛控人員的密切監視和緊湊高效地飛行控制下,SPARK雙星第1軌自主順利展開太陽帆板
發改委網站2011年10月20日刊文,由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務部、知識產權局聯合研究審議的 《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11年度)》,現予以發布。《指南》確定了當前優先發展的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進能源、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海洋、高技
灰霾是指大氣之中的硝酸顆粒、硫酸顆粒等粒子濃度很大,致使空氣能見度低,出現渾濁感的現象,其實質是細粒子氣溶膠污染,屬于大氣氣溶膠的范疇。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日益嚴重,造成灰霾污染現象發生的頻率日益增加,對社會生活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這使得加強對灰霾的監測變得刻
遙感技術對于測量森林的流失至關重要。各國不需要自己擁有衛星,但是它們確實需要訓練。 Azul山從安第斯山的丘陵地帶向東延伸。這些單獨的山脈覆蓋了數千平方英里的面積,而且在2001年它們的豐富而原始的森林被宣布為一個國家公園。然而,這個國家公園周圍的森林被迅速地變成了道路、商品作物種植園和其
近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信息系統與遙感專業委員會主辦的首屆大氣環境遙感與協同分析青年論壇在廣東珠海舉行。本次會議面向PM2.5與臭氧協同治理、碳減排等國家重大需求展開交流研討,吸引了來自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馬里蘭大學、北京大學等30多個機構的100余名青年學者參加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光學遙感中心光電技術與工程研究室在多角度偏振成像儀(DPC)高精度實驗室偏振定標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Polarization measurement accuracy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met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光學遙感中心光電技術與工程研究室在多角度偏振成像儀(DPC)高精度實驗室偏振定標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Polarization measurement accuracy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met
編者按:3月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 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很關注環境監測工作,并就建立污染源全面監測系統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9月9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獲悉,由該所研制的水色水溫掃描儀和紫外成像儀已隨海洋一號C衛星入軌,這兩雙“慧眼”將極大提升我國海洋遙感探測能力。 海洋一號C衛星9月7日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的第三顆衛星,是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十二五”任務中4顆海洋業務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今天12點13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武漢大學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通過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12點27分03秒,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截至發稿前,衛星狀態正常,進入在軌測試階段。該星由武漢大學牽頭,聯合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制,是“武漢大學珞珈一號科學試驗衛星”系列的第一顆衛星,主要用于試驗驗證
“多年以來,我們所研發的生態系統關鍵參量監測設備的平均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且大多數性能指標與國際水平相當,部分甚至領先。”站在祁連山下黑河流域的試驗示范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簡稱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李新指著布設在各處的國產監測設備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著,言語之間,充滿了欣
--記國際環境監測(檢測)技術高峰論壇暨第五屆中國環境監測技術及儀器應用交流會 2013年8月27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環境與安全檢測儀器分會主辦,杭州弋航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及國家環境保護監測儀器工程技術中心承辦的國際環境監測(檢測)技術高峰論壇暨第
政府間國際地球觀測組織部長級峰會共識:建立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須無間合作 政府間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 GEO)于11月5日在北京舉行第7次部長級峰會。會議以“綜合觀測、數據共享、信息服務”為主題,圍繞《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
建立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須無間合作 政府間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 GEO)于11月5日在北京舉行第7次部長級峰會。會議以“綜合觀測、數據共享、信息服務”為主題,圍繞《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GEOSS)十年執行計劃》實施中的核心任務,在G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2月4日,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科學研究中心環境安全與健康分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霧霾健康效應與防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汞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等主辦的“2019汞等大氣污染物監測與評估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隆重舉
科學家對精確測量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人們雖然在20世紀初就對冠層光合進行了測定,但精度太差,幾乎不能說明任何科學問題。1951年,Swinbank使用渦度相關法進行草地顯熱和潛熱通量的測量,這種先進的技術加上超聲風速計使得冠層二氧化碳通量的測量成為可能,直到1968年人們才在美國堪薩斯州的農田進行大氣
科學家對精確測量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人們雖然在20世紀初就對冠層光合進行了測定,但精度太差,幾乎不能說明任何科學問題。1951年,Swinbank使用渦度相關法進行草地顯熱和潛熱通量的測量,這種先進的技術加上超聲風速計使得冠層二氧化碳通量的測量成為可能,直到1968年人們才在美國堪薩斯州的農田進行大氣
經濟視角解讀:我們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究竟為什么要關心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種動物?為什么要投入巨大的資金來保護它們? 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終極也是最原初的問題。 過去,生態學家也許會這樣回答你:一個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物種數量愈多,該生態系統愈穩定,生產量也愈豐富。但現在,他們會用經濟學家
在第44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今天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圍繞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大型國際重要濕地、非洲土地覆蓋、中國—東盟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四大專題開展監測分析。 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玉米、水稻、小麥和大豆四種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達到27.6
在美國政府建議的2011財年經費預算計劃中,與地球科學相關的政府機構主要有美國能源部、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本文對美國2011財年經費預算報告中上述4個部門涉及地球科學項目的經費預算增減情況進行了分析。 在美國2011財年經費預算中,
如果一個評估固定在土壤中的碳的數量的項目能獲得成功,發展中國家的社區可以參與到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碳市場中來。 這個為期三年的碳收益項目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啟動的,它將測量中國、肯尼亞西部、尼日爾和尼日利亞的土地和樹木的碳。 “該項目將為發展中國家的無數農民、林務人員和自然保護人士開
技術準備: 十個國控點均能監測PM2.5 廣州市環保部門有沒有能力監測PM2.5?帶著這個問題,筆者首先來到了監測中心站的中心實驗室,這是監測中心站的核心部門,監測人員在野外、污染源采集的樣品都將在這里進行檢測,向公眾發布和提供政府決策的監測數據大部分在這里產生。筆者看到,在寬敞明亮的實驗室
一、參政黨對水環境保護的建議 1、民革中央建議完善環渤海環保法律法規 首先設立渤海綜合管理委員會,由管委會統一安排環渤海地區的發展與保護規劃,對渤海的污染防治、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保護、產業布局、項目審批、環境監測實施綜合管理。第二,完善渤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定專門的《渤海保護法》或由國務院出
2017年3月7日,歐洲“哨兵”系列地球觀測衛星“2B”成功進入軌道。據了解,其與“哨兵—2A”為同一組,主要用于監測土地環境。同時,該系列的“4”和“5”組衛星監測地球大氣環境,“6”組負責海洋環境。圖片來源于網絡 衛星,作為一種環境監測的高科技手段,有條件的國家都已經開始運用,中國也不例外
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日前在京揭曉。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主任辦公(擴大)會終評和項目公示,北京大學主持的單個納米顆粒光學檢測新原理研究等10個高校科技項目,獲評本年度高校科技十大進展。 據介紹,“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自1998年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準確掌握全球農田空間分布和農作物種植情況對于國際社會確保糧食安全、調控糧食市場、應對全球變化、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劃所)智慧農業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吳文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前不久,霧霾席卷全國。在黑龍江,被視為霧霾禍源之一的秸稈焚燒問題,又一次擺上臺面。 政府一方祭出史上最嚴的“禁燒令”,而農戶一方卻屢屢有人“不買賬”,依舊焚燒了事。政府、農戶和企業,如何通過秸稈綜合利用,使這場博弈轉化成“多贏”局面? 近日,黑龍江省政府出臺的改善大氣質量方案,嚴厲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