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多光子糾纏和干涉度量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近日,潘建偉院士帶領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的“多光子糾纏和干涉度量學”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中國自然科學 領域的最高獎項。該團隊也打破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歷史上最年輕團隊的記錄。五位完成人按獲獎順序依次為潘建偉院士、彭承志教授、陳宇翱教授、陸朝陽教 授、陳增兵教授。其中潘建偉、彭承志、陳增兵三位為“70后”,陳宇翱和陸朝陽為“80后”。 與以往的很多國 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相比,該團隊在頂級論文數量和國際影響力上都更為出類拔萃,其成果3次入選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Physical Society)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The Top Physics Storiesof the year),2次入選英國物理學會(Institute of Physics)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Highlights of the year),最近被英國物理學會的Physicsworld網站......閱讀全文
為何“多光子糾纏和干涉度量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近日,潘建偉院士帶領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的“多光子糾纏和干涉度量學”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中國自然科學 領域的最高獎項。該團隊也打破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歷史上最年輕團隊的記錄。五位完成人按獲獎順序依次為潘建偉院士、彭承志教授、陳宇翱教授、陸朝陽教 授、陳增兵教授。其中潘建
新方法促光子進行多維度量子糾纏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電氣工程師發現了使光子發生多維度糾纏的新方法,這一方法可以使光子的數據傳送量實現數倍提升。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學》期刊上。 愛因斯坦曾把量子糾纏描述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因為這一現象看起來十分不可思議:在糾纏態中,即使兩者距離很遠,一個粒子發生了什么,另
《自然—光子學》:單光子波長轉換首次實現
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NIST)10月15日表示,科學家首次將量子源(半導體量子點)產出的波長為1300納米的近紅外單光子轉換成波長為710納米的近可見光光子。這種單光子波長(或顏色)轉換的實現有望幫助開發出擁有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計量的混合型量子系統。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光
“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獲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其中“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自然科學獎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獎五項獎項之一,為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旨在獎勵那些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做出重大科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多光子顯微鏡用于體內神經元...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多光子顯微鏡用于體內神經元成像的多種技術與傳統的單光子寬視野熒光顯微鏡相比,多光子顯微鏡(MPM)具有光學切片和深層成像等功能,這兩個優勢極大地促進了研究者們對于完整活體大腦深處神經的了解與認識。2019年,Jerome Lecoq等人從大腦深處的神經元成像、大量神經元成像、高
LaVision雙光子顯微鏡-多線掃描雙光子成像(三)
2.2.多線TPLSM中通過成像檢測釋放光??? 在單光束TPLSM中,光電倍增管PMT或者雪崩二極管APD可以很方便地用于釋放光檢測,由于雙光子激發的原理,激發只發生在激光焦點處。因此,用于屏蔽離焦光線的共焦小孔變得不必要,并且可以使用NDD檢測。這意味著激發光不會被送回掃描鏡,而是直接進入位于靠
LaVision雙光子顯微鏡-多線掃描雙光子成像(二)
2. 方法與結果??? 為了從激光掃描顯微鏡的功能性成像中得出重要結論,一個高的時間分辨率是很重要的。在低光情況下,這通常通過進行單線掃描來獲取。這被以一個垂直系統(VS)神經元的突觸前分支的激光共聚焦(Leica SP2)鈣離子成像示例 (see Fig. 1, Table 1). 這類神
LaVision雙光子顯微鏡-多線掃描雙光子成像(一)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151 (2006) 276–286Application of multiline two-photon microscopy to functional in vivo imagingRafael Kurtz a,?, Matthi
LaVision雙光子顯微鏡-多線掃描雙光子成像(四)
2.3. 多線TPLSM中的獲取模式??? 我們以兩種獲取模式操作多線TPLSM:第一種,整個研究使用所謂“幀掃描”模式,以64束激光在X、Y方向掃描樣品。因此焦平面上激發了均一性照明,假定光束陣列的橫向步長尺寸沒有過于粗糙(通常使用≤400 nm的步長尺寸)。在Fig. 3A,展示了以“幀
多光子非線性量子干涉首次實現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任希鋒研究組與國外同行合作,基于光量子集成芯片,在國際上首次展示了四光子非線性產生過程的干涉。 量子干涉是眾多量子應用的基礎,特別是近年來基于路徑不可區分性產生的非線性干涉過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盡管雙光子非線性干涉過程已經實現了20多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