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是指與患者分子生物病理學特征相匹配的個體化診斷和治療策略,被認為是繼經驗醫學、循證醫學之后的第三次醫學革命。作為一種極為復雜的致命疾病,腫瘤是精準醫療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腫瘤的精準醫療需要我們準確認識患者腫瘤的分子圖譜。雖然人們已經擁有了強大的遺傳學分析技術(比如二代測序NGS),但腫瘤樣本的異質性大大限制了這些技術的分析結果。眾所周知,活檢組織樣本是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的混合物,腫瘤細胞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前不久Scientific Reports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為人們展示了能夠解決腫瘤異質性的一種革命性技術。這種方法能從FFPE樣本(甲醛固定石蠟包埋)中分離100%純的腫瘤和基質細胞群。研究人員將其與下游的二代測序結合,實現了空前準確的腫瘤遺傳學分析。 目前人們主要通過激光捕獲顯微切割、FACS分選來應對樣本異質性。不過這些技術的準確性和純度往往達不到臨床使用的需求,而且受到樣本大小和樣本質量的限制。......閱讀全文
D.C. Wang, X. Wang于2016年8月發表在Semin Cell Dev Biol上的文章:Systems heterogeneity: An integrative way to understand cancer heterogeneity首次闡述了系統性異質性這一概念,為人們
編者按:腫瘤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重要特征,是引發癌癥患者藥物耐受性和療法失敗的主要原因,也是近期腫瘤研究熱點。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在腫瘤研究中不斷取得的突破,加速了研究人員對腫瘤異質性的認識,并提出了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的“精準醫學(precision me
由Bellvitge生物醫學研究所(IDIBELL)表觀遺傳學和癌癥生物學計劃(PEBC)的主任Manel Esteller博士、ICREA研究員和巴塞羅那大學(UB)的遺傳學教授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腸腫瘤表現出涉及到該病臨床過程的后生異質性。描述這一發現的論文已經發表在《胃腸病學》雜志上。
近日,由Ludwig癌癥研究所的Paul Mischel和加州圣地亞哥醫學院的Vineet Bafna共同領導的跨學科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所分析的40%的腫瘤細胞系中,非染色體DNA(ecDNA)表達驅動腫瘤生長和存活相關的致癌基因的多個拷貝,并且可能有助于腫瘤的異質性和進化。文章已發表在Nat
腫瘤作為一個異常復雜的“生態系統”,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胞與非腫瘤細胞共同構成了腫瘤微環境。腫瘤存在腫瘤間異質性和腫瘤內異質性,可以說腫瘤內每種細胞都存在于不同的微環境中,每種細胞都可能有不同的代謝狀態。由于異質性,腫瘤細胞會通過改變自身代謝模式(即“代謝重編程”)來適應不同的微環境,以滿足其對能量
腫瘤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特征之一,可使腫瘤的生長速度、侵襲與轉移、藥物敏感性等多方面產生差異。之前的研究表明,液體活檢(特別是cfDNA (無細胞DNA))可以很好地檢測獲得性耐藥的腫瘤異質性。但該方法尚缺少大規模隊列驗證。近日,由包括麻省總醫院、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哈佛大學及IBM Re
腫瘤內部異質性是癌癥產生抗藥性、轉移性的主要原因。腫瘤發生是體細胞演化的過程,正如自然群體多樣性一樣,隨機突變和自然選擇是腫瘤內部異質性的主要進化動力。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指出,大量的遺傳多樣性無法僅用達爾文自然選擇解釋,繼而他提出中性進化理論或非達爾文進化過程。雖然癌癥生物學領域內達爾文進化過
近年精準醫療逐漸從科學走向臨床和健康應用。精準醫學納入“十三五”;基因診斷擴大適用范圍,二代測序診斷試劑盒和腫瘤免疫治療單抗獲FDA批準;國產測序儀量產實現個人基因組進入百美元時代;基因與健康管理、保險等跨界融合;第582次香山會議商討“中國微生物組計劃(CMI)”;國內BAT,華為等IT巨頭逐
精準醫療是指與患者分子生物病理學特征相匹配的個體化診斷和治療策略,被認為是繼經驗醫學、循證醫學之后的第三次醫學革命。作為一種極為復雜的致命疾病,腫瘤是精準醫療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腫瘤的精準醫療需要我們準確認識患者腫瘤的分子圖譜。雖然人們已經擁有了強大的遺傳學分析技術(比如二代測序NGS),但腫
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新診斷乳腺癌患者約140萬例,死亡50萬人,對于女性來說,乳腺癌已成為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堪稱“紅顏殺手”。乳腺癌是一類高度異質性的惡性腫瘤,在組織形態、免疫表型、生物學行為和治療反應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導致其術后轉移和復發問題至今懸而未決。近日,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
從2012走進2013年,我們已經有了關于不同癌癥類型長長的遺傳突變列表,也擁有不斷推陳出新的納米靶向藥物,還有診斷和癌癥預后的新成像方法,也許能應用到臨床的小分子干擾RNA,和新型生物藥物,以及更接近于人體疾病的小鼠模型。 在過去一年里,癌癥的異質性,或者說是癌癥的可塑性研究取得了不少成
眾所周知癌癥并非靜態的、整體性的疾病,隨著研究的深入,癌癥異質性逐漸被發覺,人們逐漸認識到每個癌癥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起源,即便是同種類型的腫瘤患者也是如此;同時研究還發現腫瘤異質性對腫瘤的治療效果有很大的影響。 腫瘤學的未來:靶向腫瘤異質性 去年的幾項研究闡明了腫瘤的異質性,反映了同種腫瘤的不
鄭樹教授簡介: 鄭樹,腫瘤學專家。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浙江醫科大學校長,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歷任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全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中華醫學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際大腸癌外科醫生協會副主席等職。2005年入選美國外科學
表觀遺傳學修飾可以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調控基因的活性,廣泛參與了細胞對基因表達的控制,在細胞生長、細胞分化、細胞增殖和疾病狀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由此不少科學家都展開了表觀遺傳與癌癥發生發展的研究。 而對于腫瘤而言,在患者第一次被確認患上癌癥的時候,其體內已經存在了上千萬個癌細胞了,這
腫瘤是當今導致人類主要死亡的主要疾病之。由于其發病隱匿、治療方法局限、多數預后不良,且分子生物學特征復雜多變,因而腫瘤的預防、早期篩查與診斷、臨床治療、預后評估一直是臨床醫生致力于解決的關鍵問題。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腫瘤已經進人了個體化治療階段。腫瘤的基因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特征在探究腫瘤的發
關于癌癥,遺傳學分析告訴了我們許多分子機制,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癌癥干細胞促進腫瘤生長的同時,癌細胞也表現出正常組織的特征。近期來自加 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兩位學者發表了題為“Evolution of the Cancer Stem Cell Model”的綜述,試圖通過分析癌癥干細胞模型的更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中國實驗動物信息網:人源化小鼠在腫瘤生長和癌癥免疫學等研究領域有哪些方面應用?俞博士:在過去的50多年時間,研究者們通過將來自病人腫瘤移植到無胸腺裸鼠及SCID免疫缺陷小鼠的研究方法,已經成為驗證與評估人癌癥疾病治療效果方面非常有價值的工作。不幸的是,無胸腺裸鼠仍然保留了小鼠的先天免疫系統和B細胞,
液體活檢是近年來生物醫學行業非常熱門的領域之一。與標準的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具有一些理論優勢:創傷小、可重復性、實時判斷療效、動態調整治療決策等。去年,這一技術被MIT Technology Review評為“2015年度十大突破技術”。BCC Research的報告指出,2020年,液體活檢
液體活檢是近年來生物醫學行業非常熱門的領域之一。與標準的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具有一些理論優勢:創傷小、可重復性、實時判斷療效、動態調整治療決策等。去年,這一技術被MIT Technology Review評為“2015年度十大突破技術”。BCC Research的報告指出,2020年,液體活檢
腫瘤原發灶DNA倍體異質性分析-同質體腫瘤 腫瘤原發灶DNA倍體異質性分析-異質體腫瘤 腫瘤原發灶DNA倍體異質性分析的臨床意義 腫瘤原發灶和淋巴結轉移灶DNA倍體異質性分析 腫瘤原發灶和癌旁組織細胞DNA倍體異質性分析
腫瘤原發灶DNA倍體異質性分析-同質體腫瘤 腫瘤原發灶DNA倍體異質性分析-異質體腫瘤 腫瘤原發灶DNA倍體異質性分析的臨床意義 腫瘤原發灶和淋巴結轉移灶DNA倍體異質性分析 腫瘤原發灶和癌旁組織細胞DNA倍體異質性分析
10月5日,《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發表了這一篇題為“In situ administration of cytokine combinations induces tumor regression in mice”的創新文章。Mianyi Bioteh的研究人員用該療法對既往免疫
10月5日,《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發表了這一篇題為“In situ administration of cytokine combinations induces tumor regression in mice”的創新文章。Mianyi Bioteh的研究人員用該療法對既往免疫
10月5日,《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發表了這一篇題為“In situ administration of cytokine combinations induces tumor regression in mice”的創新文章。Mianyi Bioteh的研究人員用該療法對既往免疫
不久前,來自美國和德國的兩個科研團隊分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稱,采用癌癥疫苗治療黑色素瘤取得了突破。一些受訪專家認為,這是癌癥疫苗首次在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有望為腫瘤治療開啟新方向。不過,現階段癌癥疫苗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癌癥疫苗旨在治療而非預防 最大挑戰在于腫瘤異質性
腫瘤異質性(Tumor heterogeneity)是腫瘤發生發展機制研究及腫瘤細胞根除治療方法探尋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腫瘤異質性廣泛存在于各種腫瘤(尤其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具有高度異質性),但是檢測和評估方法尚欠缺。目前的技術如RT-PCR, gene chips, protein chi
近10年來,靶向腫瘤代謝異常成為抗腫瘤新藥研發領域備受關注的研究方向之一。當前,針對十余個代謝酶靶點的數十個小分子抑制劑正處在臨床前和臨床研究中。其中,靶向異檸檬酸脫氫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變的抑制劑已經分別于2017年和2019年被美國FDA批準用于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