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l Genet、Mol Cell Biol等高水平雜志上。加入賽業生物前,俞博士2010-2013年任職于美國應用干細胞(ASC)公司,擔任研發總監,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定制服務,并在中國子公司斯坦福生物科技擔任副總裁一職。2009-2010任紐約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2003-2009期間任職于美國基因打靶公司(iTL),作為資深科學家和項目經理負責參與了基因修飾小鼠模型研發方案與策略設計、項目管理、技術人員指導與培訓、以及客戶服務和技術咨詢等方面工作,2007年起負責開發了p53基因不同點突變的人源化腫瘤小鼠模型庫項目......閱讀全文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俞曉峰 博士,高級科學家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
古代祖先神農嘗百草為治病救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人類試藥的替身,只能以身試法。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一種“目前最接近人類臨床實際情況的腫瘤模型”——“PDX”人源化動物模型,今天我們繼續為大家介紹另一種十分重要的人源化動物模型——基因人源化模型。人源化動物模型(Humanized Animal Model
昨日,美國FDA批準了全球第二個CAR-T上市,用于治療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這是繼諾華的首個CAR-T療法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腫瘤免疫療法頻傳捷報,特別是以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技術(CAR-T)以及免疫檢查點阻斷技術為代表的新興腫瘤免疫療法,發揮著巨大潛力。考慮到該療法臨床前評估需要接近人類免疫系統且具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它集成了生物學、獸醫學、生物工程、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技術為研究對象,產生實驗動物資源、動物模型資源、動物實驗技術、生物信息和動物實驗設備等,為生命科學、醫學、藥學、食品、農業、環境、航空航天等相關學科發展提供系統性生物學
動物模型是生命科學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小鼠在人類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們與人類有很多相似的基因以及分子途徑。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用小鼠模型研究人類疾病,包括癌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但是,究竟什么樣的小鼠模型才能在藥物研發和臨床前研究中發揮有效的作用呢?生命科學哪些領域急需
生命是“能夠自我營養并獨立生長和衰敗的力量”,這是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通過動物、植物的研究對生命的哲學概括。動物也成為古代先哲們探索生命奧秘的主要對象之一,蓋倫(Galen,公元130—200)開創了動物解剖學和實驗生理學,他將來源于動物的知識推廣到對人體的認識
小鼠常被用于研究癌癥,但科學家仍在努力改善這一模型,以更好地研究人類疾病。基因編輯的進步使研究人員能夠構建更能反映人類疾病的小鼠模型。 1915年,全球處于戰爭狀態,日本病理學家Katsusaburo Yamagiwa和他的助理Koichi Ichikawa正在努力研究一個致命武器,其殺傷力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在上一期學習了疾病動物模型的基本簡介,包括模型的意義,應用及分類等。免疫缺陷動物是一種先天免疫功能缺陷的動物,它的出現開創了腫瘤學、免疫學新的里程碑。同樣它歸屬于疾病動物模型,在生命醫學領域必不可少。本期內容:免疫缺陷動物。一、免疫缺陷動物簡介概念:免疫缺陷動物(Immunodeficiency a
【1】eLife:科學家在丙肝病毒感染動物模型研究上獲重大進展! doi:10.7554/eLife.44436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小鼠和人類機體中肝細胞蛋白的微小差異或會對丙肝病毒的復制產生明顯效應,這或有望幫助開發丙
前言:近年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正在席卷整個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上一期我們已先從CRISPR系統開發及機制研究方面梳理了2018年相關大事件。伴隨著基礎技術不斷優化,CRISPR技術的應用也更加廣泛,如動物造模、藥物篩選、單堿基編輯技術、細胞譜系示蹤、基礎疾病研究、疾病診斷、體內編輯和遺傳病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干貨】小鼠腫瘤模型那些事兒 嗨,小伙伴們晚上好啊!首先呢,小編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咱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小鼠腫瘤模型到底是怎么構建的呢?每種模型的特點是什么?最優秀的模型又屬哪一個?.....其實吧,要說模型佼佼者,當然是越能體現人類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就越好,畢竟,“堅持以人為本”才是我們的
CytoDyn是一家專注于開發新型人源化CCR5單克隆抗體leronlimab(PRO140)用于多種治療適應癥的生物技術公司。近日,CytoDyn公司公布了leronlimab治療轉移性乳腺癌動物研究的結果:在小鼠異種移植癌癥模型中,leronlimab用藥6周將人類乳腺癌轉移率降低了98%以
人類造血干細胞(HSC)可以通過造血過程生成成熟的血細胞,包括免疫系統的細胞。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解析調控造血干細胞功能和分化的具體機制。但這項工作并不簡單,因為HSC只存在于骨髓的特殊區域(niche),體外培養很難重現這樣的環境。 要對人類造血干細胞進行深入分析,就需要一個能夠移植
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大陸學者在神經科學的基礎、臨床及技術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發表以神經科學為主體的研究論文共計19篇。其中,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最
神農嘗百草為治病救人,藥物研發為尋找安全、有效、優質、穩定的新藥為人類健康服務。發展幾千年,“病”和“藥”一直在不停的進行競賽。 各大新藥研發機構面臨的問題,包括新藥的臨床療效、時間成本的風險和收益問題。在現代藥物研發中,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研究,再到最后的CFDA/FDA審批,時間漫長、花費巨
神農嘗百草為治病救人,藥物研發為尋找安全、有效、優質、穩定的新藥為人類健康服務。發展幾千年,“病”和“藥”一直在不停的進行競賽。 臨床前研究挑戰巨大 各大新藥研發機構面臨的問題,包括新藥的臨床療效、時間成本的風險和收益問題。在現代藥物研發中,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研究,再到最后的CFDA/FDA
嗨,小伙伴們晚上好啊!首先呢,小編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咱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小鼠腫瘤模型到底是怎么構建的呢?每種模型的特點是什么?最優秀的模型又屬哪一個?.....其實吧,要說模型佼佼者,當然是越能體現人類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就越好,畢竟,“堅持以人為本”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但話說回來,每種模型都有其優劣,沒
夏咸柱 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10月18日~20日,在中國工程院主辦的“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實驗動物與生命科學研究”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夏咸柱作了題為《實驗動物與人獸共患傳染病》的主題報告。夏咸柱表示,當前,人獸共患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本文中的圖片可能引起不適)腫瘤已成為人類公共健康的重大威脅,其致死率僅次于心血管疾病。根據2016年最新數據,2012年全球新增1410萬患者,820萬死于惡性腫瘤[1]。在中國,癌癥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每天約有7700個患者死于癌癥[2]。因此,腫瘤的研究也成為了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重中之重,腫瘤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新藥從設計到上市通常需要10-15年的時間,經歷漫長的研發過程和層層考驗,同時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藥物通過發現篩選、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新藥NMPA/FDA上市申報等環節,最終成為穩定、安全、有效的藥品,惠及人類健康。其中的每個研究階段都至關重要,特別是臨床前藥物研究獲得的結果對藥物進入臨床提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日前,科技部發布了《科研條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加強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和應用,具體包括科學儀器設備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術、前沿科學儀器設備、通用科學儀器設備、專用科學儀器設備、科學儀器設備關鍵部件和配套系統、科學儀器設備(裝置)二次開發6大方向。關于印發科研條件發展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新藥從設計到上市通常需要10-15年的時間,經歷漫長的研發過程和層層考驗,同時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藥物通過發現篩選、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新藥NMPA/FDA上市申報等環節,最終成為穩定、安全、有效的藥品,惠及人類健康。其中的每個研究階段都至關重要,特別是臨床前藥物研究獲得的結果對藥物進入臨床提供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