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出來后,很多人問:為什么又是美國?為什么中國沒有做出來?”引力波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委員說。 隨著美國的發現,中國三個引力波探測計劃浮出水面。張新民負責其中之一的項目設在西藏阿里。他認為,大科學工程是中國的必需,否則中國科學創新“只能是小打小鬧”。 喚起自豪的大工程 “前幾年,歐洲LHC(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了上帝粒子,全世界為之歡呼。這次美國人發現引力波,比屠呦呦獲諾獎消息更熱,說明中國人對此很感興趣,也說明大科學裝置的國際影響力遠遠超過獲得諾獎。”張新民說。 “我國的GDP已經世界第二了,卻沒有大國應有的科學影響力。”張新民說,他聽見LIGO發言人宣布“我們探測到了!”時渾身激動,但又因旁觀他人成果而感到酸楚。 “我接觸到的美國人都很自豪:LIGO讓全世界跟隨美國。”張新民說,“我們這一代人是失職的。我們總是跟蹤別人的創新。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大科學工程,就算是二三十年后出成果......閱讀全文
被稱作“天眼”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建設項目,已進入收尾階段,我國將再添一項大科學裝置。有人用“國之重器”來形容這些應現代科學發展需求而生的大裝置,以凸顯其重大意義。事實上,與它們緊密相連的,往往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計劃等耳熟能詳
前不久,美國科學家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在中國引發科普熱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大科學裝置的關注。 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建成后以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取得突破都離不開它。引力波的發現就是借助于激光干涉引力
“當前,國內的大科學裝置都是只管建,不聘人。”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一席話,道出了很多基礎研究人員的痛處。 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建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LAMOST)望遠鏡,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光學望遠鏡。運行4年來,該設備獲得了大量領先世
引力波作為探測宇宙的全新手段,將為人類描繪一幅前所未見的宇宙圖景。9月26日至27日,以“天琴計劃與國際合作”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45次學術討論會在廣州成功召開。會議圍繞我國自主提出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的科學目標、關鍵載荷及衛星平臺技術、關鍵技術在軌驗證與地面模擬等中心議題進
引力波作為探測宇宙的全新手段,將為人類描繪一幅前所未見的宇宙圖景。9月26日至27日,以“天琴計劃與國際合作”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45次學術討論會在廣州成功召開。會議圍繞我國自主提出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的科學目標、關鍵載荷及衛星平臺技術、關鍵技術在軌驗證與地面模擬等中心議題
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許多科學問題的范圍、規模、復雜性不斷擴大,已遠遠超出單一國家的承受能力,使國際大科學合作成為一種必然。 我國近年在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中身影頻現,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包括“世界巨眼”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歷史新機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
經歷過輝煌、遭遇過曲折,創建于1909年的蘭州大學開創了甘肅現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作為全國重點大學的蘭州大學屹立于中國西部。1979年,改革開放,蘭州大學再次煥發青春活力,與中國的各行各業一起重沐春風,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也正是從那時起,我國經歷了幾次高等教育改革,并以極快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超級質子質子對撞機(CEPC-SppC)項目是我國高能物理學界于2012年提出的面向未來的大型粒子對撞機項目。幾年來,隨著該項目概念設計和關鍵技術預研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項目當中。 為了更有效地推進項目進展,協調相關技術的前期預研,組織聯合攻關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天琴計劃”實施進入新階段。30日,廣東省首個自主提出、自主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立項暨可研報告編制正式啟動。該設施是“天琴計劃”的一部分,落戶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投資將超過10億元。 據介紹,“天琴計劃”是中山大學發起的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實驗本身將由3顆全同衛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空間引力波探測和地球重力場空間測量兩大科學計劃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價值。空間引力波探測不僅可以檢驗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還可開啟一個觀測宇宙早期的新窗口;而先進重力場測量將為人們研究陸地水循環、冰川變化、海洋環流及大氣循環等地球大質量時空分布、變化與遷移現象提供有效的分析依據。這兩大科學計
中新網北京2月16日電 中國科學院16日舉行“空間引力波探測與研究”媒體見面會,記者從會上獲悉,中國科學院從2008年開始發起“太極計劃”。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在創立了廣義相對論后不久就提出了引力波存在預言。百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為尋找和發現引力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造了多種實驗裝置。20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2016年到來之際,兩大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和《科學》相繼刊發文章,梳理今年全球科研熱點。 中國科研受關注 《自然》雜志認為,中國“科學”系列衛星和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值得關注。 《自然》說,中國于去年12月成功發射了5顆“科學”系列衛星中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
2016年到來之際,兩大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和《科學》相繼刊發文章,梳理今年全球科研熱點。 中國科研受關注 《自然》雜志認為,中國“科學”系列衛星和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值得關注。 《自然》說,中國于去年12月成功發射了5顆“科學”系列衛星中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和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杰的陪同下,來到海拔5100米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阿里基地,并實地考察了海拔5250米的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平臺建設現場。隨后,劉延東聽取了相關創新成果匯報,并與中國科學院相關部門及研究所負責人
總部位于巴黎的歐洲航天局7日宣布,數月前發射升空的“LISA探路者”探測器,已成功驗證了在太空探測引力波的關鍵技術。 去年12月3日,作為歐航局引力波太空探測計劃的前期任務,“LISA探路者”探測器由一枚“織女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并于今年1月底抵達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的目標軌道,圍繞太陽和地
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 《方案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通過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新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6日表示,“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試驗衛星預計今年年底前發射,該衛星將對高精度空間慣性傳感器、無拖曳控制技術、微牛頓量級的推進技術、激光干涉儀等核心技術開展在軌驗證。 羅俊介紹,位于珠海的“天琴一號”地面觀測臺站已經基本建成,目前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即將運行。位
日前,一條有關空間引力波探測的消息在天文圈被刷屏。 據歐洲太空局(以下簡稱歐空局)官網報道,其下屬科學項目委員會在6月20日舉行的會議中一致決定,將探測引力波的激光干涉空間天線(LISA)正式確定為歐空局第三大型空間任務(L3)。根據時間表,LISA將在2034年開始從空中探測引力波。 事實
白春禮一行啟動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裝置建設工作 白春禮與齊扎拉一行調研阿里天文觀測站 白春禮與齊扎拉一行調研量子衛星地面接收站 白春禮與科學家們進行深入研討 3月2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一行來到西藏阿里地區,實地調研了海拔超過5100米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阿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南非以及南部非洲的8個國家,2020年將開始建設世界最大綜合孔徑望遠鏡——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SKA由全球十多個國家計劃合資建造,中國是發起國之一。目前,面向全球的項目布局、科學準備、工程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工作正全面推進。我國部署的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和
8月2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公布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科學基金”)2016年項目資助進展。三十年來,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作用更加凸顯,資助格局更加合理,規章制度更加健全,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科學基金還有哪些良苦用心?在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
飽受詬病的科技浮躁之風 當今基礎科學研究的上空,籠罩著一片浮躁之風。 以論文數量論成敗,以項目多少論業績;把做研究變成了做論文,把做學問變成了做項目。論文之總數加上項目之總經費,堂而皇之和名正言順地被列為科研院所和高等學府的年終考核業績與未來規劃目標。 滿天飛的“帽子”雖然被多次“吐槽”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截至目前,2020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有2個重點專項處于征求意見階段,39個重點專項發布了申報指南。小編將2020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申報進展做了如下匯總,僅供讀者參考,具體信息以官方網站為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進程(截至6月22日)序號專項名稱申報進程啟動
7月29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了“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2020年度第二批定向項目答辯評審工作安排和專家名單。根據國科管系統和各專業機構官網公開數據,動源君初步統計,截至目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2020年項目中,引力波探測、綠色生物制造、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研發(定向)、國家質量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