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的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春寒料峭。一顆“新星”搭乘一支“利箭”呼嘯而去。 接下來的半個月,“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好比一所“流動實驗室”,將在距離地球數百千米外的高空邊飛行、邊實驗。 火箭騰空的剎那,“實踐十號”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心緒難平。為這一刻,他等了近10年。 以1971年3月成功發射的“實踐一號”為開端,中國的“實踐”系列衛星次第沖天、陣容強大。但在“實踐十號”以前,“實踐十一號”“實踐十二號”均已登臺亮相。 “我們為‘實踐十號’準備了10年。”胡文瑞說,“實踐十號”的總體負責者一度更換。最終,科學家們從200余項科學申請里遴選出19個科學實驗載荷,等待去太空“實踐”。 同樣等待了10年的,還有衛星系統及衛星平臺的研制者,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的專家。 “我們已有10年沒有把返回式衛星送上太空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實踐十號”工程總設計師唐伯昶慨嘆。 唐......閱讀全文
一、設立宗旨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
中國6日發射的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上,將在未來兩周進行19項新奇又有趣的實驗,既尋找人類未來宇宙生存之法,又助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更美好。 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說:“實踐十號上開展的科學實驗都是全新探索,都是國外沒有開展過的,每個都具有創新性和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將孕育學術上重大
作為我國第一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注定是與眾不同的。距離4月6日凌晨發射只有不到8小時的時間,實踐十號最后一個有效載荷才安裝到位,無論在在國內還是國際衛星發射史上,這都是十分罕見的。 這與實踐十號的使命不無關系。用實踐十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力學所胡文瑞院士的話說,實踐十號是一顆“專
6日1時38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第二顆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送入太空。 實踐十號衛星搭載著19項創新性的科學實驗,相當于把一個綜合性的實驗室搬到了太空。這個實驗室有多牛?科學家們為我們揭秘。 它牛在哪里 揭開被重力掩蓋的科學秘密 對科學
6日1時38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第二顆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送入太空。 實踐十號衛星搭載著19項創新性的科學實驗,相當于把一個綜合性的實驗室搬到了太空。這個實驗室有多牛?科學家們為我們揭秘。 4月6日,搭載實踐十號衛星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
實踐十號科學衛星在總裝測試中。 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科學衛星系列中唯一的返回式衛星——實踐十號已完成有效載荷正樣研制及環境試驗,交付衛星總體,預計將于明年春季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利用微重力環境及復雜輻射環境,進行地面做不了的實驗 實踐十號衛星工程項目首席科
1.蒸發與流體界面效應空間實驗研究——觀測研究液滴蒸發過程中的相變蒸發效應與表面張力驅動對流的相互作用規律,為相關空間兩相系統的應用與開發提供新理論。 2.顆粒物質運動行為—顆粒流體氣液相分離空間實驗研究——實現顆粒分艙聚集,獲得空間顆粒物質輸運的方法,建立相關理論依據。 3.微重力沸騰過程
隨著人類探索太空的深入,未來人類能否在太空正常生活、繁衍后代?空間微重力和輻射等特殊環境會不會對生殖造成不良影響?迄今為止,沒有人能夠明確回答這些問題。 為了解開這些疑惑,4月6日發射的我國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把6000余枚小鼠早期胚胎帶上了太空。它們能否像在地球一樣正常發育?人們對此充
從“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話到“星際迷航”,人類一直夢想著在太空生活,甚至移民到新的星球。但實現這一夢想,不僅需要掌握更先進的航天與空間技術,還要能夠掌控太空微重力條件下的各種風險與不確定性。人類已經開始研究關于星際航天的問題,這種長時的太空作業任務會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戰和風險,因此有效的風險管理
在北京中關村北四環以南,一座百米高塔格外引人注目。這里是國家微重力實驗室的百米微重力實驗落塔,科學家將實驗載荷提升到近100米高的塔頂,讓它們做自由落體,觀察微重力狀態下的各種科學現象。 但地球只給了科學家區區3.6秒。想要更長的微重力時間?恐怕還得到太空中去。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
實踐十號衛星模擬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微重力實驗室試驗裝置 微重力環境下盛開的花 人類未來能否能穿越星際,在宇宙中長期生存?人類能否到太空中去繁衍后代?宇宙飛船或者空間站著火了怎么辦?如今困擾各大城市的霧霾如何治理?……對于這些問題,現在我們或許還沒辦法全面回答,不過中國科學家未來兩周將在太空
作者:邸鳳萍 張偉(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全國兩會上,委員為我們帶來了不少關于載人航天空間應用的新消息: 中國將于2020年前后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之后發射實驗艙,中國空間站將正式組建并運行。中國的空間站既是為中國科學家、也是為全球科學家提供的優秀科學探索平臺,空間站里將涌現出更
6月20日,在南開中學航天體驗館,學生們通過弧形屏幕觀看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當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全國8萬余所中學6000余萬名師生同步收看。 “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神舟十號飛船出征之前女航天員王亞平意味深長的話語,一直縈繞
不受重力作用時,水燒開了會怎樣沸騰? 把蠶寶寶放在空間環境里,能不能誕生出新的品種? 如果讓干細胞擺脫重力浮在空中生長,會長成什么樣子? 有了實踐十號,這些問題就有了解答的希望。4月6日凌晨,搭載著19項科學實驗,帶著滿滿的好奇心,實踐十號掙脫了地心引力,成為太空中一顆特立獨行的星。
“實踐十號”衛星在軌模擬圖。中科院供圖 “實踐十號”是專門用于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實驗的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衛星于2016年4月6日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成功,整星在約250千米高度的近地圓軌道運行12天后,衛星返回艙與留軌艙分離,當日返回艙攜帶11項材料、生物載荷安全返回地面,樣品完好,
沸騰傳熱因其高傳熱能力在地面和空間科技實踐中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沸騰現象中具有極為復雜的多尺度耦合、多相相互作用和非平衡等特性,存在眾多的影響因素,如成核、氣泡生長、加熱面附近固﹣液﹣氣相互作用、氣﹣液界面上的蒸發/凝結及使蒸氣和熱流體遠離加熱面的輸運等。由于氣、液兩相介質一般存在極大的密度差異
電光火石,轟隆巨響,劃破了瓊州的夜。 4月20日19點41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搭載著長征七號遙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的成功上天,意味著中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打響。 天舟一號所肩負的任務,除了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試驗、實施推進劑
6日凌晨,實踐十號衛星搭載著19項創新性科學實驗,進入了太空。 由于擁有地球上所沒有的微重力環境,太空成為特殊的實驗場,多年來吸引著人類源源不絕地來到這里開展實驗。 迄今為止,在這里開展實驗的中國航天器,均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近日,記者來到五院探秘空間微重力科學實驗的前世今生
4月24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510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由該所研發的微重力測量儀、雷達應答機、熱控對流風扇等24臺實踐十號星上產品經過飛行試驗,全部工作正常、性能穩定。其中,微重力測量儀首次實現全程監測實踐十號返回艙和軌道艙的科學實驗環境。 510所副所長王潤福表示,實踐十號衛星是我
回顧21世紀,從我國第一艘 “神舟五號” 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及著陸,到神舟六號、七號及九號飛船的搭載人數遞增至三人,任務難度逐漸增大,中國星辰大海的航天事業正猛速推進。伴隨著宇宙停留時間和停留人數的增加,獨立完成所有任務的時期也已成為過去。 Terry McGuire曾是美國宇航員的精神科顧問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4月20日19時41分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中,主要開展了哪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4月19日,新華網在海南文昌采訪了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緒志。 “空間應用系統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上主要開展了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4月20日19時41分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中,主要開展了哪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4月19日,新華網在海南文昌采訪了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緒志。 “空間應用系統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上主要開展了微
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將由長征七號火箭發射送入太空,與在軌半年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 天舟一號將裝載超過6噸的物資與設備飛向太空。在這些貨物中,除了維持天宮二號的各種補給外,還有大量太空實驗設備和載荷。 這其中有一個來自浙江的生命科學項目:
6日凌晨升空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搭載了一項科學實驗: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的作用和遺傳效應研究。這項研究通過三種對比實驗來研究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的影響。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杭海英研究員的一項實驗就在實踐十號衛星上。他正期待著幾天以后返回地面的小鼠細胞能帶給他期望的結果。11日晚,杭海英接受了科
記者2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獲悉,由該院總體部抓總研制的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日前已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今年4月的發射任務進行最后準備。衛星副總設計師李春華介紹,該衛星將成為專門用于微重力科學和生命科學的實驗平臺,為我國空間微重力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目前,各
失重不僅破壞“飛人”的發型和方向感,還會對培養皿中的細胞產生不可思議的影響。那微重力環境會對干細胞產生哪些影響呢? 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市斯坦福大學細胞生物學家Arun Sharma在世界干細胞峰會(WSCS)上匯報了相關研究成果。他希望將干細胞送至外太空,放置于國際空間站(ISS
失重不僅破壞“飛人”的發型和方向感,還會對培養皿中的細胞產生不可思議的影響。那微重力環境會對干細胞產生哪些影響呢? 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市斯坦福大學細胞生物學家Arun Sharma在世界干細胞峰會(WSCS)上匯報了相關研究成果。他希望將干細胞送至外太空,放置于國際空間站(IS
又到一年中秋時,今年天空的第一主角卻不再是皓皓明月。15日晚,朋友圈一度被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發射的重磅消息刷屏。作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它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進入了應用發展新階段。 “天宮二號”上要進行的各類實驗達十多項,堪稱“最忙碌的空間實驗室”。其實驗項目分為
深空載人飛行是航天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實現人類在外太空長期駐留就必須建立良好的生命生態保障系統。植物能夠提供食物、氧氣和水的循環利用,是空間生命生態保障系統的核心組成。為了應對空間粒子產生的輻射損傷,植物會通過個體間的信號通訊進行預警,增加植物系統的穩定性。太空中的另一個重要環境因子是否會影響植物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空間粒子輻射對人體的健康風險日益得到關注。微重力是空間最為重要的極端環境條件之一,研究其對空間輻射旁效應和適應性反應的調控過程和機制對空間輻射危害性的正確評估和防護有重要的作用。 技術生物所離子束植物遺傳工程研究室卞坡研究組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合作闡明微重力對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