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凌晨1時38分,伴隨著夜色中點火的光亮,在震耳的轟鳴聲中,我國第25顆返回式衛星,也是我國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試驗衛星——實踐十號,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發射升空。 “我們已經有十年沒有將返回式衛星送上過太空了。”說起此次研制工作,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實踐十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唐伯昶難掩心中的激動。 繼2006年“實踐八號”發射成功后,“實踐十號”是我國返回式衛星沉寂十年后的再次“回歸”。與返回式衛星家族的“老前輩”相比,它又有怎樣的新變化呢? 創新看點一: 總裝與環境試驗精度更高、隱患更少 總裝與環境試驗是衛星研制生產的最后一關,也是檢驗衛星“鋼筋鐵骨”能否經受得住高低溫、高強度震動等惡劣空間環境的大熔爐。據介紹,不同于以往“真火慢燉”式的試驗方法,五院在“實踐十號”衛星研制過程中,通過紅外籠虛擬仿真系統、試驗工裝數字化等新技術手段,進一步提高了試驗精準度,有效避免了多次試驗和試驗條件過......閱讀全文
中國高分家族再添一名“天眼”神探。 6月2日,高分六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一顆低軌光學遙感衛星,也是我國第一顆實現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至此,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以下稱“高分專項”),繼高分一號到五號之后,迎來又一位步入太空的新成員。 高分
在我們頭頂兩萬公里的太空,有一群星星,它們密布在中地球軌道,穿越無線世界實現精準定位。它們是中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是地理信息的“安全衛士”。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首發星研制團隊在工作 2009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正式啟動北斗全球系統建設工作。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作為衛星總體
阿瑟·克拉克(1917—2008年) 7月25日23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鏈一號03星”,衛星順利進入太空預定軌道。這次發射成功后,“天鏈一號”衛星將實現全球組網運行,標志著我國第一代中繼衛星系統正式建成。 對于關注我國空間載人任務的人們
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高科技產業。通信、導航、遙感是信息領域的三朵姐妹花,而基于通、導、遙一體化服務也是未來信息網的核心關注點之一。 經過多年探索,我國已成功研制了全球系列衛星移動終端產品。國家航天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衛星應用年產值超過2
中國衛星動力破局 “如果我們的衛星沒有電推進技術,別國可能就不買,如果有了電推進技術,就相當于多了一重保險,并能節約一些燃料,別國就會愿意購買”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吳銘/北京報道 在2014年10月剛剛結束的中國衛星應用大會上,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特種推進技術研究室主任張天平的報告尤
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并送入預定轉移軌道。 新華社記者 劉潺攝 2012年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在長征三號丙火箭的有力托舉下呼嘯升空。隨著它在太空棋盤上的最后落定,北斗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主任徐文日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40多年來,我國衛星遙感技術從跟跑到并跑,數據應用也從依賴進口到自力更生,進而出口至發達國家和地區。如今,中國遙感正在商業化市場中高歌猛進。 無論對國防安全還是經濟社會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作用日益凸顯。2018年10月至11月,藏川
實踐十號衛星模擬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微重力實驗室試驗裝置 微重力環境下盛開的花 人類未來能否能穿越星際,在宇宙中長期生存?人類能否到太空中去繁衍后代?宇宙飛船或者空間站著火了怎么辦?如今困擾各大城市的霧霾如何治理?……對于這些問題,現在我們或許還沒辦法全面回答,不過中國科學家未來兩周將在太空
一、北斗系統簡介 北京時間2003年5月25日零時3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入太空。這標志著我國已建立了完善的自主衛星導航系統,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作用。 北斗衛星
圖片來源于網絡 問:高分五號衛星有哪些技術特點?在生態環境領域中如何應用? 答:高分五號衛星又稱高光譜觀測衛星,其優勢是搭載了系列環境應用特色高光譜載荷,包括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全譜段光譜成像探測儀、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大氣主要溫室氣體探測儀、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大氣環境紅外甚高
法國防部長弗洛朗斯·帕爾麗近日表示,俄羅斯的“射線”通信衛星“有點過于靠近”法國與意大利聯合運行的“雅典娜-菲迪斯”衛星,“它離得太近了,我們認為它試圖攔截我們的通訊。”對此,法國將投資36億歐元更新和升級法國軍用衛星,以保護其衛星通訊網絡免受競爭對手的潛在間諜活動影響。那么,法國防部長提到的
“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80華誕之際,孫家棟收到當時健在的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賀信。 孫家棟親歷、見證、參與組織領導了中
中法兩國共同研制的首顆衛星——中法海洋衛星,10月29日08時43分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正式交付使用后,該衛星將在距地面520公里的軌道上不間斷工作,實現在全球范圍內對海洋表面風浪的大面積、高精度同步觀測,觀測數據將被中法兩國共享。 該衛星研制歷時十年,中方負
(一)概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英文縮寫BDS﹞是中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系統建設目標是:建成獨立自主、開放兼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的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促進衛星導航產業鏈形成,形成完善的國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到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從“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慧眼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5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多顆科學實驗衛星,取得了一批先進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他對我國空間科
近日,天鏈二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這標志著中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顆星正式開啟征程。它將為飛船、空間技術實驗室、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和測繪、氣象衛星等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為航天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持。 架設星地“信息橋” 2008年-20
“嫦娥一號”拍攝的全球最好的全月球影像圖將公布 在漆黑一片的太空深處,“嫦娥一號”正在圍繞月球按預定軌道繞月運行,與她做伴的是100公里外的日本發射的月球衛星“KAGUYA”(月亮女神)號,而一個好消息是,一艘“月船一號”將從他們的娘家——地球出發,來與她們做伴。 歐陽
“瓢蟲一號”在軌效果圖 衛星使用九天微星自主研發的姿控系統,與合作伙伴提供的姿態測量和執行部件形成整體。無論是對地凝視,還是對日、對地各種姿態變化和保持,都執行得非常完美,最終保證閃爍任務的圓滿完成。 鬧元宵,賞花燈,猜燈謎。剛剛過去的元宵節,故宮燈會驚艷了世人,一則來自太空的燈謎更是抓住了很多
1970年,東方紅一號帶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也是中國科學院在空間科技領域初顯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學家們提出并完成了我國第一個空間科學衛星計劃——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中國航天事業的宏圖上,增加了科學的顏色。 此后,中國航天經歷了空間科學
2019年3月31日23點51分,天鏈二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發星,其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數據中繼衛星系統能力再次大幅提升。 該衛星由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抓總研制,采用東方紅四號衛星公用平臺,主要用于飛船、空間技術實驗室、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提
2014年12月7日,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烈焰升騰。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刺破蒼穹,成功將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送入預定軌道。 近三十年來,中巴兩國堅持平等互利、技術互補原則,加速推動雙方在航天高科技領域的合作。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已成為中國航天走向國際的知名品牌,被譽為“南南合作”的典范。 國家國
前言紫丁香2號衛星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團隊研制的一顆技術試驗納衛星,質量12.5 kg,搭載了FPGA飛行軟件試驗平臺、寬頻接收模塊、多模式業余無線電轉發器、長波紅外相機四個試驗載荷,計劃2015年9月搭載我國新型運載火箭一箭多星發射,進入524 km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業余無線電技術試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近日,中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這也意味著,繼美國、日本之后,中國成為第三個可以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 這顆碳衛星由中國自主研制,于2016年12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2017年1月12日成功開機,13日轉入在軌觀測任務模式并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6月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專項高分六號衛星。這是一顆低軌光學遙感衛星,也是我國首顆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具有高分辨率和寬覆蓋相結合的特點。高分六號將與在軌的高分一號衛星組網運行,大幅提高對地觀測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需求提供遙感數據支撐。 真正意義上的“中
6月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專項高分六號衛星。這是一顆低軌光學遙感衛星,也是我國首顆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具有高分辨率和寬覆蓋相結合的特點。高分六號將與在軌的高分一號衛星組網運行,大幅提高對地觀測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需求提供遙感數據支撐。真正意義上的“中國
日前,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發布《2017中國高分衛星應用國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的發布標志著我國高分衛星應用國家整體能力的初步形成,是我國遙感應用領域的里程碑事件。 我國迄今為止發射了哪些高分衛星?它們各自有哪些看家本領?將會給我們生活帶來什么樣的變化?記者就此展開了采訪。
“嫦娥二號”探月路線圖。(制圖:宋嵩 原圖:新華社) 記者10月14日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當天,嫦娥二號衛星與地面進行了天地通信鏈路測試。預計在15日,“嫦娥二號”上所有的有效載荷將全部開機,按計劃對月球進行深入探測。與“嫦娥一號”相比,“嫦娥二號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我國火箭和衛星總體技術專家、中科院院士孫家棟曾多次提到我國衛星事業的發展目標。 12月17日,在由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中國商業航天高光譜衛星數據首發會”上,出席會議專家指出,與我國衛星平臺、載荷研發水平相比,我國衛星數據應用能力和水平嚴重不足。 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