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FDA將重新定義“健康食品”
據外媒報道,近年來美國各界人士對“健康食品”的范疇提出質疑,10日美國FDA對此表示,將重新定義“健康食品”,并廣泛征求意見。 據報道,根據美國20多年前出臺的健康食品規定,食品的營養成分如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鈉及糖,必須符合規定的含量,始可標示為“健康”食品。 報道稱,由于20多年前開始盛行低脂飲食,導致無脂肪的布丁及含糖的麥片被劃為健康食品,而含有營養脂肪的天然食品,如堅果、鱷梨和鮭魚,反而不是健康食品。 日前美國聯邦政府公布的“我的餐盤”(MyPlate)指南,推薦美國民眾的均衡飲食包括堅果、種子及魚類等,與20多年前的健康食品定義存在落差,造成民眾無所適從。 在各方要求下,FDA決定重新界定健康食品,FDA柯特威奇(Lauren Kotwicki) 稱,隨著營養學的研究,我們認為現在是重新評估營養成分的好時機,包括“健康”的定義。 耶魯格里芬預防研究中心(Yale-Griffin Preven......閱讀全文
美國FDA將重新定義“健康食品”
據外媒報道,近年來美國各界人士對“健康食品”的范疇提出質疑,10日美國FDA對此表示,將重新定義“健康食品”,并廣泛征求意見。 據報道,根據美國20多年前出臺的健康食品規定,食品的營養成分如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鈉及糖,必須符合規定的含量,始可標示為“健康”食品。 報道稱,由于20多年
營養與食品專家:發展食品營養健康產業助力健康中國
由衛計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國家風險評估中心共同參與的“方便食品與國民營養健康論壇”近日在上海召開,食品科學家、營養學者、醫生等代表圍繞著如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進行了熱議并一致認為,食品產業營養健康轉型是國民營養行動計劃重要策略,食品工業、營養學界應聯合起來積極踐行國民營養行動計劃
“健康食品”不一定健康
乳酸飲料是酸奶嗎?無糖食品有糖嗎?果汁飲料是果汁嗎?市面上不少食品打著“健康營養”的旗號,這些食品真如所宣傳的那樣健康,還是只是披上了“健康”的外衣? 記者近日走訪長沙多家大型超市,發現貨架上一些食品,如“無糖食品”、“零脂肪乳酸飲料”、“非油炸食品”等,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睞。 “家里老人有糖
FDA風險分析:食品安全
以下介紹CFSAN正在開發的一些工具,因為新興技術為檢測和減輕食品供應風險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CFSAN和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在開展一個試點項目,利用地理空間分析來識別作物污染的模式。這種模式正在幫助我們開發預測特定地區,特定時間和各種天氣條件下污染事件的高潛力的能力。 風險分
FDA對檢測“減政放行”,健康風險認知大增!
?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飛速發展,DTC基因檢測市場也越來越“火”。這些測試不僅能夠促進消費者積極地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對自身的健康風險認知更透徹。FDA簡化政策 今年4月,FDA批準了首個直接面向消費者(DTC)的遺傳測試——23andMe自主研發的個人基因組服務遺傳健康風險(Genetic
美國FDA評估夏威夷果與冠心病的健康聲稱
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消息,7月24日美國FDA發布消息稱,夏威夷果與冠心病的健康聲稱已完成評估,認為食用夏威夷果與冠心病風險降低存在一定的關聯。 生產企業可以宣稱:“支持性但非結論性研究表明,每天食用1.5g夏威夷果作為低飽和脂肪膳食的一部分,在確保飽和脂肪或者熱量攝入量不增加的前
馬鈴薯食品有害健康嗎?
“網聞”回放 近期,一篇主題為“馬鈴薯食品有害健康”的文章在網上流傳。文章引述了2016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哈佛大學發表的三項課題研究結論。 文章指出,有實驗表明,普通人以炸、蒸、煮、烤等烹飪方式過多地攝入土豆會增加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病的發生,建議減少馬鈴薯食品的攝入。
FDA修訂食品添加劑條例
原標題:FDA修訂食品添加劑條例,允許對某些肉及家禽產品進行輻射處理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于11月30日發布一項最終規則,修訂美國食品添加劑條例,它規定了非冷藏以及冷藏的未煮的肉類、肉類副產品和某些肉類食品可接受最大吸收劑量為4.5KGy (Kilogray)的電離輻射處理,
美國健康食品門檻高“健康聲明”嚴格把控
想管住國民健康,必須嚴把食品關。超市里成千上萬種“純天然”、“無公害”、“有機”食品,真的健康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簡稱FDA)主要負責保護、促進食品安全,執行法律義務。他們對健康食品的嚴格把控或許能為我們所借鑒。 在美國,消費者除了利用食品標簽來評價食品和飲料是否健康外,企業還可以通過
科普:“訓練”大腦喜歡健康食品
人們都知道多吃健康食品有好處,可偏偏那些“不健康食品”似乎更誘人。英國《營養和糖尿病》雜志刊登一項最新研究說,大腦對食物的偏好其實可以通過“訓練”來改變,從而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降低肥胖風險。 “我們并非生來就喜歡炸薯條,而討厭全麥面包。”正是基于這一信條,美國塔夫茨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