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何新建博士帶領的課題組,主要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為研究材料,運用遺傳學研究方法,結合蛋白、生化和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的分子機理,并研究它們在基因表達調控和生長發育等方面的作用。近期,何新建博士帶領的兩項重要學術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Plant Cell》和《PLOS Genetics》。 何新建研究員2004年獲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先后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至今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引起的染色質變化對于基因組穩定性、基因表達調控、基因組印記和轉基因沉默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曾經多次發表在PLoS Genet、Plant Cell、Nucleic Acids Res、PNAS、EMBO J、Nature、Cell、Genes Dev等國際學術期刊。 5月12日,在何新建博士的......閱讀全文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云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良藥苦口由此而來。最近,國內研究團隊揭開了這類“苦口良藥”的神秘面紗,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 Genetics(2013)、Science(2014)和Nature Plants(2016)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
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哺乳動物的一個重要轉錄抑制因子CDYL基因中,新外顯子反復在不同哺乳動物譜系中發生,而且這些新外顯子能給該基因帶來很大的功能改變,這說明基因中新外顯子的出現也是增加蛋白多樣性和新功能起源的一種重要方式。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遺傳學刊物《Trends in Ge
核定位RNA結合蛋白參與RNA代謝的各個方面,而這反過來又調節著基因的表達。然而,我們對核定位RNA結合蛋白在植物中的作用,卻知之甚少。12月31日,來自北京大學、福建農林科技大學、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和英國John Innes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Pl
5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秦跟基教授課題組以題為“Arabidopsis transcription factor TCP5 controls plant thermomorphogenesis by positively regulating PIF4 activity”與蘭州大學生命科學
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ZmVPP1基因遺傳變異有助于玉米幼苗抗旱性。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1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秦峰(Feng Qin)研究員,和中國農業大學的楊小紅(Xiaohong Yan
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ZmVPP1基因遺傳變異有助于玉米幼苗抗旱性。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1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秦峰(Feng Qin)研究員,和中國農業大學的楊小紅(Xiaohong Yan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新的PPR蛋白dek2影響線粒體內含子1的剪切和線粒體功能以及玉米籽粒的發育2017年1月1日遺傳學期刊Genetics(影響因子4.6)在線發表了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祁巍巍老師的有關玉米突變體基因克隆與功能分析新文章,題為: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maize ke
作為農業領域實力最強的高校之一,華中農業大學在作物遺傳育種、微生物學、果樹學、分子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領域一直很有優勢。 近幾年,華中農業大學的這些優勢學科發展也都非常迅速。繼上個月一周連發3篇Nature子刊后,4月11日,華中農業大學3個研究團隊又同時發表了3篇頂尖論
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真核模式生物,被廣泛用于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脂類合成、細胞運動(生物鞭毛)、非生物脅迫等生物學過程相關的功能研究(圖1)【1】。長期以來,通過同源重組將外源基因插入是敲除萊茵衣藻基因的主要方式,與外源基因的隨機插入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在擬南芥中,氣態的植物激素乙烯參與了根系生長和發育的調控作用。眾所周知,受乙烯抑制的根系生長,涉及到生長素,部分是通過WEAK ETHYLENE INSENSITIVE2/ANTHRANILATE SYNTHASE α1 (WEI2/ASA1)的作用介導的,WEI2/ASA1編碼色氨酸生物合成中
dek2是一個保守的線粒體定位蛋白PPR蛋白在植物中廣泛存在。研究人員為了確認dek2的進化地位,構建了dek2全長蛋白序列的進化樹。結果表明,dek2同源基因廣泛存在于被子植物中,而在玉米中沒有同源基因(圖4)。對dek2的共聚焦顯微鏡亞細胞定位研究發現,dek2與線粒體marker存在共定位,即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4月26日,《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在線發表了德國馬普研究所的Franziska Turck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張一婧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Telobox motifs recruit CLF/SWN–PRC2 for H3K
開花是高等植物進入生殖發育的重要標志,受關鍵基因以及組蛋白修飾的精確調控,甾醇類激素(BRs)和赤霉素(GAs)參與其中,但激素信號分子與蛋白質構象的瞬時改變如何聯動調控開花尚不清楚。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種康研究組及其合作者發現,BRs信號途徑中核心轉錄因子BZR1通過直接抑制組蛋白去甲基化
生物學家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認為,既然幾乎所有具體的生理機能都要由蛋白質來完成,那么不編碼蛋白質的DNA應該是沒有用的,可以稱為“垃圾DNA”;而且人類基因組項目發現人的基因組中僅有1.5%的序列是給蛋白質編碼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認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名為E
很多人都想延年益壽,當然他們也會通過進行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動或攝入健康飲食來維持機體健康,進而增加自己的壽命,近些年來,科學家們也發現了一些能夠讓人長壽的方法,下面小編對此進行了盤點,分享給各位! 【1】RSOS:新發現---大腦越大,壽命越長 DOI: 10.1098/rsos.160622
糖尿病是現代社會的高發代謝疾病,發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以及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一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最近在糖尿病的研究與藥物研發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重磅!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開發出新的2型糖尿病藥物doi:10.1038/na
人類胚胎發育從受精卵開始,經過著床前胚胎發育(胚內和胚外組織的產生),原腸胚產生(三胚層的特化)和器官發生等階段,最終新生兒出生。人類胚胎發育從單個細胞到上萬億個細胞,歷時二百八十天,整個過程的基因表達受到多種因素的精細調控,其中很多機制尚未明確。 為了解析人類胚胎發育各個階段的基因表達調控網
生物通報道: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頡偉研究員,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2008年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圣地亞哥Ludwig腫瘤研究所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主要科研領域與方向包括表觀遺傳學、基因組學和生物
近年來,科學家們依托“大數據”在改善人類健康、助力人類疾病研究上取得了重大進展,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1】Front Immunol:大數據幫助設計更好的流感疫苗 doi:10.3389/fimmu.2019
來自美國卡內基研究院(Carnegie Institution),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與環境分子生理學重點實驗室(Key Laboratory of Photosynthesis and Environmental Molecular Physiology),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河北師范大學,斯
近年來,科學創新日漸進入"大數據"時代,各種高通量的分析手段以及各類"組學"的發展,使得我們對生命科學的基本原理以及與人類健康有關的疾病發生機制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針對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利用"大數據"的手段產生的科學進展,我們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上海烈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利用一種光照控制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花粉碳饑餓突變體(Carbon Starved Anther,CSA)的突變,可生成用于雜交水稻制種的新光敏核雄性不育系。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近日,中國科學家賀建奎聲稱世界上首批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一對雙胞胎女性嬰兒-在11月出生。他利用一種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對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進行修改,使得她們出生后就能夠天然地抵抗HIV感染。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這條消息瞬間在國內外網站上迅速發酵,引發千層
CRISPR/Cas已成為強有力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并已成功地應用于 許多生物,其中包括幾個植物物種。然而,在植物中,基因組編輯試劑載體的傳遞仍然是一個挑戰。最近,來自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報道了一個基
1. NEJM:工程胰島細胞移植讓一名糖尿病患者恢復胰島素產生能力 1型糖尿病讓一名43歲的女性依賴于胰島素。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醫生們通過將工程胰島細胞移植到她的腹部恢復了她的身體產生這種激素的能力。這名病人在接受移植一年后仍然保持胰島素不依賴性,而且根據一篇新聞稿的報道,她是測試這種糖
圖4. 差異表達蛋白的COG注釋分析
由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主辦,武漢金開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一屆表觀遺傳組與蛋白質組學技術研討會將于2019年8月12日-14日在湖北武漢舉行。 此次會議針對蛋白質組學、三維基因組、表觀遺傳學等熱點議題展開深入研討,邀請了來自中科院、上海交大、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全國知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