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通過設置在海底的觀測儀器,發現了新西蘭北島以東的希庫朗伊沉降帶發生的慢滑運動,并證實慢滑區域可能會成為海嘯地震的震源地,這對今后預測沉降帶沿岸部位潛在地震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發表在近期的《科學》雜志上。 慢滑是緩慢地震的一種,與通常地震相比,它是一種緩慢進行的地質破壞現象。慢滑區域會在地震發生時再次發生巨大崩塌,是引發海嘯災害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沉降帶較淺部位(海溝附近)發生的慢滑現象很難被觀測到,因此目前學界對慢滑的認識還比較膚淺。 此次,聯合研究小組利用海底壓力計在希庫朗伊沉降帶成功觀測到慢滑現象。他們于2014年5月在希庫朗伊海底設置了24臺海底壓力儀器,并于2015年6月成功進行了回收。在去除儀器記錄中的潮汐成分和海洋噪聲干擾后,研究人員獲取了地殼上下變動的數據,并與此前從GPS觀測網得到的數據進行了對比。結果證實,此前認為隨著板塊沉降無法蓄積變形的沉降帶淺部,是可以蓄積變形的,慢滑區域......閱讀全文
地震為何防不勝防;預報為何聲東擊西 3月11日的大地震后,日本巖手縣的野田村被海嘯沖刷,成為廢墟。 盡管有密集的地震儀器、透徹的地震研究以及優良的防震措施,然而,3月11日下午1時46分發生在日本本州東北宮城縣東部海面的9級大地震,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重創了這個國家。地震引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小組日前報告說,此前被認為不會發生地震的海溝周邊海底,也有可能成為震源,海溝附近發生的地震會持續較長時間。研究小組稱,由于這種地震會使海溝附近的海底地形發生變化,所以有可能引發巨大海嘯。 海溝是海底最深的地方,分布在大洋邊緣而且與大陸邊緣平行,是大洋板塊
當地時間4月15日中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海域發生里氏6.4級地震,當天,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附近海域發生6.5級地震。印尼亞齊省及周邊地區11日遭遇里氏8.5級強震。墨西哥、美國等地近日也接連發生6級以上地震。環太平洋地區不斷發生地震,引發了人們對全球是否進入地震頻發期的擔憂。
當地時間4月15日中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海域發生里氏6.4級地震,當天,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附近海域發生6.5級地震。印尼亞齊省及周邊地區11日遭遇里氏8.5級強震。墨西哥、美國等地近日也接連發生6級以上地震。環太平洋地區不斷發生地震,引發了人們對全球是否進入地震頻發期的擔憂。
這里顯示的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的控制室。反應堆的設計、風的模式、經驗交流和其他因素,會導致核事故的嚴重程度出現很大不同。北京時間3月18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幾十年來,只要提到三哩島和切爾諾貝利這些字眼,人們立刻就會想起核電站出故障引發的大災難。上周日本發生致命地震
近一周,中國和巴基斯坦科學家正在進行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在莫克蘭海溝連續開展多道地震實驗。 “現在開展的多道地震實驗以及前一段時間布設的海底地震儀,都相當于用不同的診斷方法給莫克蘭海溝做‘CT掃描’,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對海溝產生有重要作用的三大板塊。”香港中文大學楊宏峰教授說。 莫克蘭海溝是
日、法、美、英4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伴隨日本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海域地震震源區的地層應力大規模釋放,這一變化能夠解釋為何震后會出現如此巨大的海嘯。 通過“地球”號深海探測船對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海域的鉆探,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人
南中國海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慘烈的海嘯事件,1976年的莫羅灣地震海嘯、1994年的明多羅地震海嘯以及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嘯,都給南海周邊國家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害。 從地震發生到海嘯傳播到周邊陸地,往往只有幾十分鐘到幾個小時,這短短的預警時間,關系到沿岸居民能否順利逃生。 2019
穿越馬六甲海峽、航經安達曼海,正在執行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近日駛入印度洋。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也是中國大洋科考的前沿陣地。印度洋的魅力何在?為何吸引了中國海洋科學工作者的關注? “年輕氣盛”——地質年代在所有海洋中最小
美繪制日本地震引發的海嘯圖 當地時間3月11日下午2點46分在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了里氏9級的地震并引發海嘯。僅僅在地震發生幾分鐘后,海嘯便到達了第一個監視浮標,從那以后,科學家們便發布了有關海嘯浪高以及到達速度的預報。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日前發布的這幅圖像中,不同的顏色代表了海嘯
由中科院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辦的2011地球科學前沿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dern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 Fronitier,2011)于
封面故事: 觸發去年湯加大型海嘯的因素 發生在2009年9月襲擊薩摩亞和北湯加群島的海嘯之前的是在這個海溝外坡上的一次8級地震,在這個地方,太平洋板塊進入消減帶時發生彎曲。這里最初被認為是該海嘯的唯一來源,但一個更為復雜的畫面卻正在出現。兩個小組在本期Nature上報告了在幾
4月13日,日本宮城縣名取市一個學校體育館里,災民在失物招領處認領家庭相冊和財物。 日本警察廳說,截至當地時間14日19時,3月11日發生的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造成13498人死亡、14734人失蹤。日本警方14日首次出動警力,進入福島第一核電站1
由地震引起的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核輻射防護”一時之間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為了讓公眾正確了解核輻射,應對核電站事故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迅速組織專家編輯了一本《核輻射防護知識問答手冊》,以問答的形式,就公眾
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計劃從本年度起修建世界最大規模的海嘯觀測網,將在北起北海道近海,南至千葉縣房總半島近海海底154處埋設地震儀和水壓計等觀測裝置,通過光纜連接。一旦發生海嘯,相關數據經由光纜能瞬間傳輸至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氣象廳等相關機構。 據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推算,
中國西部發生了舉國震驚的“5·12”汶川大地震,7.8級的強震摧毀了震區與外界的一切聯系,空前規模的救災工作旋即夜以繼日地展開。國人在心系災區的同時也在不停地發問:地震在發生前就沒有什么先兆嗎?為什么沒有提前預報、提前示警呢?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研究員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
長期以來,日本地震學界一直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靜岡縣南部大海駿河灣,這里潛伏著讓日本舉國憂患的東海大地震。但命運仿佛在和人類開玩笑,9.0級強震在幾無任何征兆的情況下在日本東北海域突然降臨。 3月11日,日本靜岡縣南部大海駿河灣平靜如常。這里潛伏著讓日本地震學界乃至普通百姓憂患的東海大地震,已
申泮文: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南開大學教授。 自日本9.0級大地震誘發福島核電站危機以來,核泄漏、核輻射、核安全、核恐慌……眾多以“核”為關鍵詞的討論聲浪,在人們心中卷起層層陰云,乃至流言四起,甚而有人擔心起毀滅性的核爆炸。 借用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作品《當我談跑步
“首先我想說明一點,前幾天多家媒體報道了青海玉樹7.1級地震前的預警問題,這是出自于許多人對預警概念的不清楚。根據一些事件,在編輯過程中錯誤地使用了預警一詞。”對于青海玉樹4.7級可以作為其后7.1級預警這一說法,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表示否定,“現在全世界(的地震研究)都不可能將大震
“作為現代構造活動產物的地震,未來幾年在全球范圍內仍將處于頻發狀態。而對于群災之首的地震,我們要有新的認識,即要從災害鏈的角度去看待。”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鄧起東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地震可形成災害鏈 說地震是群災之首,鄧起東表示,這是因為除了地震本身具有很大破壞性外,還可能引
小飛機機器人 洞穴機器人 蛇形機器人 地震救援機器人 記者從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了解到,針對地震災害救援的復雜性,我國已經成功研制出多款地震搜救機器人,目前已進入示范應用階段。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將作為地震應急搜救裝備投入實
在地球上,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沖地帶上的深海中,有著被科學家稱為“海溝”或“海斗深淵”的一種區域。這類區域水深范圍約從6000米到11000米,對于科學家而言,海斗深淵無疑是一處夢寐以求的絕佳研究對象。 然而,長期以來,科學界對海斗深淵生命、環境和地質過程的了解還十分有限。 海斗深淵:獨特
5月4日,魯大衛在媒體溝通會上,不時拿起罐裝可口可樂飲下一口。 5月4日,周五,本該是忙碌的一天,位于太原的可口可樂(山西)飲料有限公司內卻冷冷清清,生產車間大門緊鎖。工作人員稱,在整改期間,公司只有經營人員在上班。 面對持續升溫的“含氯水”事件,可口可樂放下了姿態。5月4日下午
20年前秦山核電走入人們的視線,中國大陸第一座自主建設的核電站在杭州灣畔開始了其“國之光榮”的歷程;20年的歷程中,秦山核電不僅創造了經濟效益,同時也以其安全運營的業績創造了社會效益。從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間,秦山核電變化之大,有如核裂變,成為中國巨大進步的一個縮影。 秦山核電提供的一份“
儲能技術成為下一輪能源革命的突破口 傳統能源領域總投資額呈下降趨勢。 全球范圍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替代傳統能源 2016年9月20日,國際能源署(IEA)在北京發布的《2016年世界能源投資展望》宣稱:“化石燃料在能源供應領域依舊占據主導地位,但是投資流向顯示了能源系統的重新定位。”該報告認為
福島核事故后,日本面對能源自給率破安全警戒線,化石燃料占比過高,可再生能源難以基荷,核電無法重啟的難題,安倍政府不得不另尋出路,一手拿著可燃冰,一手握著氫能,試圖以這兩大“國產資源”為抓手,一舉甩掉“缺油、缺氣、又缺煤”的“資源小國”帽子,從而實現150年前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能源自給
經過12230海里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 應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邀請,“實驗3”號科考船于2017年12月30日從廣州起航,經馬六甲海峽前往北印度洋,于2018年1月14日抵達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
圖表:日本大地震災情報告。 地震、海嘯、核泄漏,一場巨大的復合式劫難突襲日本。防震經驗豐富的日本猝遭強震,緬甸近日也遇強震,關于地震預警和地球是否進入地震多發期的疑問再次擺在人們面前。 為此,記者走訪了德國地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德籍華人汪榮江博士。汪榮江從事地震學研究近30年,在地
2011年3月20日,日本陸前高田,廢墟中的布娃娃。 NOAA發布的日本地震海嘯圖。在地震源附近的地區以及東南部海域是地震能量最集中的區域,這里的海嘯浪高最少將超過2.5米,然而海嘯以噴氣客機的速度橫跨整個太平洋,在開放海域的浪高不超過20公分。 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發生大地震是不
21日,在日本巖手縣大槌町,一名男子在自家房屋的廢墟上休息。3月22日,在日本宮城縣東松島市,一名小女孩在大人的幫助下向地震和海嘯遇難者的靈柩上撒土。 日本警察廳22日宣布,截至當天21時,日本東北部海域強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確認造成9099人死亡,13786人失蹤。此外,位于此次地震重災區的宮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