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驅動的管理與決策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16年度項目指南 移動互聯環境下的新興技術快速發展與應用(如物聯網、云計算、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增強/虛擬現實等)催生了新模式、新業態和新人群,為社會經濟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大數據應用創新領域,并為學術界、產業界以及政府部門帶來許多新的重要課題。 大數據驅動的管理與決策呈現出高頻實時、深度定制化、全周期沉浸式交互、跨組織整合、多主體決策等特性。本重大研究計劃以大數據驅動的管理與決策為研究對象,充分發揮管理、信息、數理、醫學等多學科合作研究的優勢,著重研究大數據驅動的管理與決策理論范式,大數據資源治理機制與管理,大數據管理與決策價值分析與發現,大數據分析方法與支撐技術,并利用總集成升華平臺集成相關研究成果。期望通過本重大研究計劃的執行,使我國在大數據驅動的管理與決策研究相關領域躋身國際前列,培養一批跨學科交叉型骨干人才和創新團隊,并為國家在相關領域的......閱讀全文
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制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環境保護部謀劃“十三五”工作的思路和規劃。其中,信息化作為“五化”之一,其重要作用將越發凸顯。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國家實施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請組織申報大數據領域創新能力建設專項的通知》下發。《通知》明確了相關專項建設的目標、內容和重點,將圍繞大數據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兩個維度,組建13個國家級大數據實驗室。 《通知》明確專項目標,未來2-3年,將建成一批大數據領域創新平臺,為大數據領域相關技術創新提
環境保護部組織編制印發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環辦廳[2016]23號)。方案明確,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生態環境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推進環境管理轉型,全面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監管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為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標提供有力支撐。方案將環境影
5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以下簡稱“中心”),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悉尼科技大學數量計算與智能系統(UTS: QCIS)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聯合協辦的第一屆國際數據科學大會(ICDS2014)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國際會議中心召開。
“大數據之都”貴陽的招牌活動“數博會”啟動在即,一則貴陽市“筑巢”吸引大數據人才“金鳳凰”的消息率先引起了業界和媒體的注意:貼著“獎勵政策豐厚”標簽的《貴陽市大數據“十百千萬”人才培養計劃實施方案》正式出臺。 按照該方案,到2018年貴陽市將選拔培養大數據領軍人才10名以上、大數
為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對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的要求,助推環境管理轉型,近期,環境保護部行政體制與人事司主辦了大數據與環境管理轉型專題培訓班。 “這次培訓的可貴之處在于,這是環境保護部第一次以先進信息化理念為主要培訓內容的專題培訓班。”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表示。 培訓班的規模之大也前所未有
一、大數據定義及特點 1、大數據的定義:大數據(big 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2、大數據的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環境信息化企業近年來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更讓環境信息化企業成為創新環境管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當下,環境信息化企業能貢獻哪些力量? 為此,專訪了業內專家——中科宇圖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劉銳。 環境信息化企業面臨哪些利好
信息化不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而是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密接相關。 移動支付讓我們出門時不再考慮帶多少現金、幾張卡,而是帶上手機,走遍天下都不怕。 電子辦公讓我們工作時不再考慮一天能跑幾個地方,出門需要攜帶幾份文件,而是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文件的自動流轉。 在日前舉辦的全國環境信息中心主任工
全球信息總量每兩年就增長一倍左右,2011年全球被創建和被復制的數據總量有1.8ZB(相當于18億個1TB的移動硬盤),預計到2020年全球所管理的數據將達到35ZB。 大數據時代翩然而至。隨著智能手機以及“可佩帶”計算設備的出現,我們的行為、位置,甚至身體生理數據等每一點變化都成了可被記
“大數據”已經越來越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的破題關鍵所在。環保大數據從哪里著手?如何形成環保大數據?環保大數據建設需要打破幾道關卡?關于這些問題,業內專家進行了詳盡的解讀。 路漫漫其修遠兮 環保大數據建設藍圖初顯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拓展網絡
在今天開幕的金橋產業技術創新會議上,上海市科委發布了《上海推進大數據研究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該“行動計劃”提出,本市將重點選取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終身教育、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等具有大數據基礎的領域,探索交互共享、一體化的服務模式,建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大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8月27日,國內首個整合了政府、大學和市場三方面資源的大數據研究機構——北京大數據研究院今天在北京大學揭牌。北京大數據研究院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與指導下,由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政府、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四方共同支持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鄂維南牽頭籌建。目標是吸引國際一流大數據研究人員來京
3月17日,"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綱要把大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全面促進大數據發展。 幾乎同時,環境保護部3月初發布《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從模糊走明朗。 5年實現三大環境管理目標 ◆分兩步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生態環境監管精
當前,我們身處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數據已經成為了各類業務的數字化具體表現形式,也成為了業務流程的具體載體形式。同時,醫療大數據也隨著醫療資源的數字化進程而突飛猛進。 當前,醫院信息化程度日趨成熟,醫院信息系統(HIS)、電子病歷系統(EMR)、影像采集與傳輸系統(PACS)、實驗室檢查
汪應洛院士:大數據帶動決策機制變革 “大數據是數字化生存時代的新型戰略資源,對國家和社會發展作用巨大。我國應大力推動大數據研究及產業發展,并以此帶動決策機制及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的發展與變革。”在日前舉行的“西安交通大學環保大數據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應洛如是說。
紅外光譜分析技術作為一種綠色分析技術,在許多領域中已得到廣泛應用。 隨著應用的深入和拓展,近紅外光譜的數據類型逐漸從傳統數據變成近紅外光譜大數據。本文總結了近紅外光譜的預處理、奇異樣本篩選、多元校正和模型轉移等技術及其在相關領域的應用。對近紅外光譜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初步研究,包括
從受精卵到一抔黃土,生命的整個過程都將被記錄在數據軌跡里,它能帶來的,不僅僅是就醫的便捷、自我管理、個性化治療,還將推動生命科研的進步,這樣的一份醫療大數據,即將到來。 數據軌跡解決醫改難題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審議通過了《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
在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背景下,很多人都說要有大數據思維。然而,抽象層面的大數據思維如何成為推動環境大數據建設的實際動力? 四川省成都市環保局以數據為支撐,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做實大數據中心,并開發出應用生態環境大數據的移動新平臺——天府微環保,這為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開拓了一條新路徑。 抓住兩次
大數據監測已成為智慧環保的重要一環。 在內蒙古的烏梁素海,通過污染源和地表水環境質量的立體網格化的數據采集,全流域水質情況一覽無余,影響每一個水質斷面的主要污染企業也都清楚明了。 不僅在內蒙古,讓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的思路也已深入到全國各個地區的環保管理當中,在上海、四川、
隨著國家環保部信息中心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應用(一期)建設項目通過終驗,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全國聯網、互聯互通、通存通取技術基礎宣告建立。 據悉,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應用(一期)建設項目建有全國統一的數據傳輸機制,匯集各級各類環境要素的環境手工監測業務,制定有監測數據管理規范;建立了環境監測業務數據庫
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珠江三角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為先行先試建設珠江三角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加快推動廣東大數據應用和產業發展制定了具體目標和提供了指引。 開發環境治理智能手機應用程序 建設環境大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平臺,整合全省環境保護相關數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關于發布“十三五”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及申請注意事項的通告》。《通告》表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根據6月發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優先發展領域,發布了“十三五”第一批26個重大項目指南。 6月,《自然科學基金委“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
“大數據的概念聽上去和云計算一樣,有些‘高大上’,但是大數據絕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事實上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存面貌,更為科學研究帶來重大的機遇。”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研究員郭華東說。 依托海量的數據狀態和云級別的數據處理能力,大數據以其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
大數據火遍朝野,雖有部分人士屬于跟風尾隨,但大數據本身表現出的巨大潛力,卻切切實實影響著社會各領域的未來視角。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可穿戴設備隨時收集自身的各類體征數據,那么我們自然可以預測出我們將要發生什么病癥,這對于人的生活健康質量將有革命性意義。 如果我們還能夠將這些數據發送至醫院,則預防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2016年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環境大數據是提高我國環境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將在中國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系統部署大數據
“大數據(big data)”是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看數據是怎樣產生的。 在信息化時代里,我們每個人都在貢獻數據。上網、打電話、發短信、聽歌、拍照片、發帖子、看視頻,都會產生數據。就像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河湖海,“大數據”出現了。 近年來,數據大爆炸的速度快得驚人,馬云曾感慨地說: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地球大數據專項”)已按照立項程序經過嚴格論證和審議于近日正式啟動。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大科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地球大數據專項”)已按照立項程序經過嚴格論證和審議于近日正式啟動。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