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的環球之旅,取得豐碩的科學成果。在南大西洋的正中央,大洋一號發現了多個新的熱液區。 去年12月8日,“大洋一號”從廣州出發,不久進入印度洋開始作業,并于今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務。接下來“大洋一號”進入南大西洋,并于2月27日完成第二航段工作抵達巴西。 “大洋一號”本次科考的首席科學家、海洋二所研究員陶春輝介紹說,“大洋一號”在南大西洋發現了5個熱液區和多個熱液異常區,表明南緯13—14度洋中脊段是一個極具前景的硫化物富集區。在南大西洋新發現的3個熱液區里,大洋一號采集到大量硫化物、熱液生物、熱液沉積物、蝕變基巖等樣品,拍攝了高清晰硫化物和熱液生物等錄像及照片。科考隊員還首次在南大西洋觀測到熱液區雙殼類、蝦等熱液生物。 據陶春輝介紹,我國首次在南大西洋中脊硫化物區成功實施高精度、高分辨率海底聲學深拖作業,標志著我國洋中脊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測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我國自主研發的3500米無人纜......閱讀全文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在陸地礦產資源“余額”日漸減少的今天,躺在海底的豐富礦藏越來越吸引人類目光。圖片來源于網絡 因原作業點有西風帶氣旋過境,出于船舶安全考慮,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4月9日凌晨抵達位于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的另一作業點后繼續進行海底硫化物資源勘查。 中國大洋49航次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歷時250天,航程29821海里,8月12日,赴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順利回國靠港,返航舟山。 本航次對履行全球首個國際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有什么重要意義?“潛龍二號”水下自主機器人(AUV)等國產裝備深海練兵情況如何?印度洋“體檢”狀況到底怎樣? 西南印
中國正在進行的第22航次大洋環球科考中,首次成功應用海底機器人進行深海考察。在本次科考中,中國自主研發的3500米無人纜控潛水器(ROV)完成了對南大西洋硫化物新區的探測工作,成功采集了海底硫化物和生物樣品。國家海洋局該領域權威專家表示,這標志著中國大洋科學考察進入了機器人時代。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藍色的 水球 ,海洋里面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不久前,在第三十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閉幕式上,作為一名科學家,韓喜球與青少年分享了深海科考故事。在微信朋友圈,她興奮地寫道:“演講后好多學生求合影,也許有不少學生將來真的會投身海洋事業!” 韓喜球是我國大洋科考第一位
4000米洋底蜂窩般密集盲蝦撲向黑煙3000米洋底藏著一條恐龍時代的河流 浙江科學家從洋底帶回了怎樣的驚奇? 煙囪口附近獲取的蟹標本 熱液口盲蝦樣品 海底熱液硫化物樣品 3000米海底世界 海底熱液硫化物樣品
中國自主研發設計并海試成功的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25日從江蘇江陰起航赴西南印度洋執行2014-2015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務,這是“蛟龍”號首次赴印度洋和海底熱液區作業。 隨船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陶春輝告訴記者,此
“人類歷來是在海洋之外看海洋,看到的只是一個單向運動的世界;而當人類潛入深海,立足海底向上看,才會看到更多的精彩,獲得更多的發現。”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國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情亦是節節高漲。近年來,如火如荼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廣袤的
寒冷、高壓、低氧、沒有光照、營養物質匱乏……在黑暗廣袤的深海海底,在零星分布的高溫熱液噴涌的極端環境中,卻出現了生機勃勃的“綠洲”。 自1977年“阿爾文”號深潛器發現深海熱液噴口生態系統以來,熱液生物逐漸進入人們視野,并成為國際海洋研究的熱點和前沿領域。可是,在全球熱液生物地理分布的版圖上,
記者今天從中國大洋協會獲悉,當地時間11月1日凌晨,正在執行大洋26航次第五航段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在南大西洋洋中脊發現一處海底熱液活動區,并獲取1.2噸多金屬硫化物樣品。這是我國大洋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調查歷史上,單次成功獲得多金屬硫化物樣品量最多的一次,也是獲取樣品類型最為豐富的作業之
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海上漂泊47天后,于當地時間4月30日下午停靠毛里求斯路易港。在進行生活補給的同時,“
“我等了10多年,終于能坐著中國人自己的潛水器下潛了。在潛水器里說著中國話,看中國字,感覺很好。”時隔一年多,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仍難忘懷“圓了多年一個夢”的激動。 2013年6月18日,52歲的周懷陽成為第一位搭乘“蛟龍”號下潛的“乘客”,在即將開展的“蛟龍”號2014—20
4月5日傍晚,“向陽紅09”船搭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停靠海南三亞鳳凰島碼頭,標志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即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自2月6日青島起航以來,歷時59天,航行10274海里,本航段共計18家單位94人參航,“蛟龍號”累計安全下潛1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青島集聚了堪稱“國字號”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國獨樹一幟,在世界上也為數不多。如何發揮這支海洋科技“國家隊”的作用,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意義重大而深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潛,這是我國載人潛水器首次到海底熱液區下潛作業。 海底熱液區由海底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帶噴出的高溫液體形成,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其中的熱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一種海底礦藏。海底熱液區是“蛟龍”號從未去過的特殊海底地形,生物環境和地形比之前考察的多
“大洋一號”工作人員合影 當地時間10月8日上午9時,“大洋一號”船圓滿完成了中國大洋科考第26航次第四航段的調查任務,停靠巴西里約熱內盧港進行短暫休整和補給。 本航段在南大西洋進行了為期7天的科考作業,主要任務是采取熱液異常探測、電視抓斗等手段進行作業,獲取地質、生物、環境和地球物理基礎數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8月12日上午,“向陽紅10”科考船載著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員已停靠浙江舟山碼頭。本航次科考自2017年12月6日從舟山起航以來,歷時250天、航程29821海里,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硫化物勘探、慢速擴張卡爾斯伯格脊構造演化和熱液系統調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調查等方面取得了五
4 月8 日,“科學”號首航儀式在青島中苑碼頭舉行 “現在我宣布,‘科學’號正式起航!” 4月8日下午,隨著一聲令下,船員們紛紛登上甲板,我國最先進的海洋科考船“科學”號從青島中苑碼頭緩緩駛出,開始了
當地時間2月3日早晨5時30分(北京時間10時30分),“大洋一號”在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合同區1500米水深處獲取一塊具有典型煙囪體結構的硫化物樣品,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黑煙囪”。該樣品呈半圓柱體狀,0.5米長、0.4米寬、0.2米厚,灰褐色,重50公斤左右,內部可見明顯管狀熱液通道。初步判斷以閃鋅
海底火山生物 北京時間8月17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凱爾特探險家”號研究船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北大西洋發現一個罕見的深海冒煙火山噴口系統以及一系列三層樓高的煙囪狀結構。海洋生物學家喬恩-科普雷表示,這一地區是掛上超速檔的“進化溫床”,生活著各種奇特動物,可能已經在這里生
為圓滿完成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向陽紅10”科考船在進入位于西南印度洋的作業區后,開始24小時晝夜作業模式。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介紹,該航段計劃安排“潛龍二號”水下自主機器人下潛7次,布放海底電視攝像電動抓斗8次,計劃安排海底攝像拖體完成長達180公里的測線作業。圖為當地時間
為圓滿完成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向陽紅10”科考船在進入位于西南印度洋的作業區后,開始24小時晝夜作業模式。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介紹,該航段計劃安排“潛龍二號”水下自主機器人下潛7次,布放海底電視攝像電動抓斗8次,計劃安排海底攝像拖體完成長達180公里的測線作業。圖為當地時間
記者2日從中國大洋協會了解到,中國大洋49航次近日結束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第三航段期間在西南印度洋我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內發現一處獨立硫化物礦化區,并發現兩處硫化物礦化異常區、兩處水體異常區。 據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介紹,本航段通過深海電視抓斗取樣查證,在合同區的一個區塊內采
3月10日上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完成歷時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的西南印度洋熱液科學考察航次(下稱“TS10航次”)科考之行。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復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 在
本報訊(特派記者趙寧)“向陽紅10”船圓滿完成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任務,于當地時間6月19日上午停靠毛里求斯路易港補給。本航段科考隊員首次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海洋微塑料調查作業,并發現一處新的礦化異常區。 今年是我國履行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關鍵的一年
記者24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在中國大洋52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中,科考隊采取了“潛龍三號”無纜水下機器人與船載設備協同作業新模式,大大提高了調查作業效率。 據航次首席科學家李傳順介紹,本航段主要在大西洋中脊開展熱液硫化物活動特征及熱液區生態環境綜合調查,使用的調查設備包括“潛龍三號”、深海攝像、
6月11日,隨著美國“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圓滿完成了2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鉆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大陸港口。 12日,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中國辦公室、同濟大學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此次南海新一輪大洋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閻軍團隊、李超倫團隊在深海熱液系統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研究中獲得進展,基于自主研發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譜探測系統(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對沖繩海槽中部熱液區的高溫熱液流體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高溫熱液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