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腦中的所有神經元都是通過突觸這一微米級的連接部件連接在一起,每個突觸都包含一層緊密包裝、富含蛋白質的隔室——突觸后密集區(postsynaptic density,PSD),PSD負責大腦信號處理和傳遞。PSD蛋白編碼基因突變是包括自閉癥、精神分裂癥和智障(ID)在內的一些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盡管60年前科學家們就已經知道PSDs的存在, 對于PSDs響應腦活動形成和改變的機制卻知之甚少。 PSD中存在兩種豐富的蛋白:SynGAP和PSD-95,當它們突變時已知可引起自閉癥。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來自香港科技大學(HKUST)的科學家們發現,SynGAP和PSD-95可以在試管和活細胞中形成一種自主組裝的網絡結構。最令人驚訝地是,SynGAP/PSD-95組裝體可通過一種叫做相變(phase -transition)的現象在活細胞水狀細胞質中形成穩定的“油樣”液滴。這一研究發現為腦科學領域長期存在的有關PSD形成的問題......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自閉癥的研究進展匯總,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Cell Res:科學家利用猴子模型取得自閉癥研究新進展 自閉癥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育紊亂疾病,主要癥狀為社交行為首先以及出現重復性的行為。目前全球范圍對自閉癥研究興趣越來越高,而且隨著大規模外顯子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新型
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首次記錄了自閉癥患者腦部的單個神經元放電,發現在一個稱為杏仁核的區域中的特殊神經元,表現出對面部眼睛部位信息的處理減弱。而且,這項研究發現,與對照組中觀察到的情況相比,這些相同的神經元更容易對嘴部的信息發生響應。該項研究發表在11月20日的Neuron雜志上。 很難進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相比,自閉癥兒童及青少年的大腦內存在過多“突觸”,一旦用藥物消除這些多余突觸,實驗動物自閉癥行為便可有所改善。這一發現有助于探索治療自閉癥的新策略。 大腦中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這項研究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湯國梅對新
自閉癥對世界兒童健康影響頗深,患病比例大約為1/59,這給患者、父母及其護理人員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然而更為糟糕的是,至今并沒有藥物來治療自閉癥,這在很大程度上因為我們并不清楚自閉癥發生及其改變正常大腦功能的機制,難以破解引發疾病的過程的一大主要原因是自閉癥往往變化很大,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自閉
最近的統計數據,從該中心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建議,ASD現在影響1在59孩子在美國,增加患病率15%,較前一報告。 目前尚無ASD的醫學療法,基于我們對疾病的分子病理生理學的有限了解,治療方法僅是對癥治療。近年來,研究已經利用“后基因組時代”的技術進步來研究遺傳基因可能對ASD易感性的
自閉癥是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此前,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已經將自閉癥的發病率從1/68提升到了1/59,中國尚沒有全國的統計數據,但有專家預計并不會低于1%。雖然有大量的轉錄組研究顯示自閉癥的病理性分子通路存在共同性,但有關其特定細胞類型的基因表達變化尚不清晰。 近日,由美國、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自閉癥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兒童觀看媽媽臉部和眼睛的方式受到嚴格的遺傳控制,有助深入理解自閉癥病因 doi:10.1038/nature22999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遺傳因素在兒童如何
近日,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一類在大腦中含量豐富的支持細胞在神經元之間的交流能力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相關研究為開發抵御自閉癥、精神分裂癥及其它神經精神疾病的新型策略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研究者表示,在培養液中如果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大腦構建的基本過程,這或許能幫助理解諸如自閉癥和癲癇癥等神經發育障礙背后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回答了長期以來的一項進化上的謎題,即如何在不同物種不同尺寸的大腦中維持不同類型腦細胞之間的精細平衡?
4月2日是第11個“世界提高自閉癥意識日”。專家指出,中西醫結合早期篩查、早期干預能夠顯著改善自閉癥患兒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家庭幸福指數。 自閉癥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起病于3歲前,患者往往表現出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行為,常被比喻成“來自星星的孩子”,患病給患者家庭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發育障礙類疾病。主要表現為社交障礙、溝通困難、重復刻板行為以及言語發育遲緩。患者通常起病于3歲之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可能需要持續一生的治療。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找到可以治愈自閉癥的藥物。 2010年丹麥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懷孕時受到嚴重感染的女性更容易生出有自閉癥的
自閉癥是一類非常復雜的精神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社交障礙和強迫癥。病情嚴重會極其影響自身和周圍人的正常生活。目前,每59位美國居民之中就有一位罹患不同程度的自閉癥。但不幸的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仍未出臺有效的藥物和干預手段。 2019年8月8日,來自哈佛醫學院David D. Gin
自閉癥的發生有多種遺傳原因,很多原因科學家們并不清楚,大約1%的自閉癥患者機體中都缺失名為Shank3的基因,而該基因對大腦發育非常重要,如果缺失這種基因,個體就會出現典型的自閉癥癥狀,包括重復性的行為及避免與社會互動的行為等。近日刊登在Nature上的一項報告中,來自MIT的科學家們就表示他們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9日消息,美國與德國的一項聯合新研究表明,孕婦在孕期缺鐵,嬰兒會更容易患自閉癥。關于自閉癥的具體成因,科學家們還無法給出確切答案。但大量研究表明,是“環境因素”及遺傳缺陷的雙重作用。 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在論文中表示,他們有證據表明鋅水平是導致行為障礙的決定因素之一。
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隨著近幾年的迅速發展,已在多個領域,從早期胚胎發育到組織和器官發育、以及免疫學和腫瘤學開花結果。 2018年,這一領域國內外成果不斷,比如北京大學的湯富酬課題組就接連發表了11篇文章,獲得了單細胞測序領域的接連重要成果。 3月,這一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
有自閉癥譜系障礙的人,出生后大腦通常會經歷一段時期的加速發育。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什么,或者這些變化是否與任何特定的行為變化有關聯。 最近,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懷孕的小鼠中,炎癥——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可以觸發神經干細胞的過度分裂,導致后代大腦的“過度
許多自閉癥譜系障礙相關基因突變都跟突觸蛋白有關,或者對神經元之間連接很重要。發育障礙相關基因缺陷經常位于大腦發育相關基因之中。(圖片來源:123RF) 最近《Stem Cell Reports》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從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FraX)患者皮膚成纖維細胞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研究人員正更加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單細胞測序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對人死后腦組織的研究,發現特定腦細胞中基因活性的變化與自閉癥患兒的嚴重程度有關。作者認為,
根據發布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雜志上的一項小型臨床實驗的結果,一種通常用于加速排尿的藥物改善了自閉癥兒童的某些癥狀。Nature雜志網站對這一成果進行了新聞報道。 自閉癥是一種以溝通和社交障礙、以及重復行為為特征的神經發育疾病。研究證實在自閉癥中,一種通
Alysson Muotri的實驗室生長了這些由人類干細胞培育而來的大腦,這些干細胞有一個發育基因被編輯為尼安德特人曾經擁有的版本。圖片來源:J. Cohen/Science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如果想要了解尼安德特人的大腦及其與現代人腦的區別,則必需要研究一個實體。一直以來,對這個已
Alysson Muotri的實驗室生長了這些由人類干細胞培育而來的大腦,這些干細胞有一個發育基因被編輯為尼安德特人曾經擁有的版本。圖片來源:J. Cohen/Science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如果想要了解尼安德特人的大腦及其與現代人腦的區別,則必需要研究一個實體。一直以來,對這個已經滅絕
8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孫中生團隊題為PAK2 Haploinsufficiency Results in Synaptic Cytoskeleton Impairment and Autism-Related Behavior 的
8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孫中生團隊題為PAK2 Haploinsufficiency Results in Synaptic Cytoskeleton Impairment and Autism-Related Behavior 的研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報道,一項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表明,音樂治療作為一種兒童自閉癥的治療干預手段,有助于增強大腦關鍵部位網狀結構的神經元連接,提高患者的溝通技能,從而改善患者家庭的生活質量。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日,該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英國《轉化精神病學》雜志上。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溝通科學與
降低氯離子可恢復轉換功能 據一則新的報告顯示,一種藥物可防止自閉癥模型的懷孕小鼠的后代出現自閉癥行為,雖然無法在產前將該藥物給予人類孕婦(因為沒有辦法篩檢人類胎兒的自閉癥),但在之后的發育過程中給予該藥物,即將這種藥物給予已經出現自閉癥癥狀的幼童,這樣臨床試驗正在取得進展。自閉癥譜系障礙或
給予有自閉癥癥狀幼兒布美他尼藥的臨床試驗顯示了進度。 據一則新的報告顯示,一種藥物可防止自閉癥模型的懷孕小鼠的后代出現自閉癥行為,雖然無法在產前將該藥物給予人類孕婦(因為沒有辦法篩檢人類胎兒的自閉癥),但在之后的發育過程中給予該藥物,即將這種藥物給予已經出現自閉癥癥狀的幼童,這樣的臨床試驗
Karl Deisseroth一次又一次地用他發明的新技術在腦科學(brain science)發展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 Karl Deisseroth在2004年有了第一個完全屬于他的實驗室,后來他發現那間實驗室的前主人竟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我搬
人類大腦為何是動物中最大的?許多人類學家認為,龐大的社會群體是人類大腦變得越來越大的驅動因素,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們對此提出異議。近年來,科學家們從多個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闡述。在此,小編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1.兩篇Cell揭示一個讓人類大腦比較大的特異性基因---NOTCH2NL doi
目前,全球人群自閉癥發病率逐年上升,來自美國最新數據顯示,自閉癥兒童發病率已由2009年的1/88,上升至現在的1/45;有數據表明,中國自閉癥發病率達0.7%,目前中國自閉癥患者超過1000萬,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約有200多萬。自閉癥以男孩多見,其是腦部神經發育異常造成的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全世界非常嚴重的腦發育疾病,主要表現為社交障礙、以自我為中心、刻板行為和語言障礙。自閉癥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物質和精神負擔,但對自閉癥的致病分子和機理遠未解析。 大腦神經發育要經歷神經干細胞分化、神經元遷移、突觸形成以及神經環路的建立與重塑等過程,最終形成一個復雜的腦功能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