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學術生態節點性事件,需要科學共同體認真對待,我們此前通過多種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孫鶴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選擇公開這封信。”11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在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課題組負責人實名公開表示無法重復韓春雨的NgAgo基因編輯新技術的實驗后,《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和邵峰公開了這封信。 事實上,他們早在9月初就嘗試與孫鶴旭校長溝通。饒毅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他們于9月7日給孫鶴旭發郵件。郵件寫道,他們屬于今年5月第一批對韓春雨的科研工作給予正面評價的科學工作者。初期,鑒于韓春雨的工作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發表在嚴肅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顯問題,根據他們的學術背景,按照國際學術慣例正面肯定了韓春雨的工作。后來,國內外陸續有很多學者宣告無法成功使用韓春雨的這項新技術......閱讀全文
高峰(韓春雨團隊成員)在實驗室。 韓春雨(前)在實驗室。 河北科技大學官網截圖。 利用凝結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體內的恐龍血液,科學家提取出了恐龍的遺傳基因。絕跡6500萬年的龐然大物開始復生,整個努布拉島也由此成為恐龍的樂園…… 當年坐在電影院里,韓春雨津津有味地看完了電影《侏
【編者按】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有關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引起全球生物學界巨大關注。不少研究者紛紛跟進這項技術,隨后不時傳出各種消息,有的說重復不了該實驗,有的說能重復但效率低,質疑隨之接踵而至。2017年8月3日凌
對于河科大懇請給予“多些時間的說法”,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魏文勝提出,“這個實驗的周期就兩到三個星期,(韓春雨)想要證明,并不會花費太長時間”。 紛擾半年的韓春雨謎題,謎底依然沒揭開。 時至今日,打開河北科技大學生科院網站,一首《浣溪沙/賀韓春雨博士發明基因剪刀》的詞還掛在第三條,后面
對韓春雨研究成果的質疑一波接一波,利益相關者和機構也逐漸浮出水面 “實驗可控性非常高,重復率在我的實驗室達到了90%。”半年前,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正春風得意。那是2016年6月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過道都擠滿了學生,韓春雨在介紹新發現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講述過程中,他愉快地
“實驗可控性非常高,重復率在我的實驗室達到了90%。”半年前,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正春風得意。那是2016年6月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過道都擠滿了學生,韓春雨在介紹新發現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講述過程中,他愉快地抖了很多“包袱”,基本都響了——人們報以陣陣笑聲。 5月2日,
“如果最后證明文章的東西是虛構的,我表示非常遺憾,我參與到里面了,我不會逃避這個責任。”針對目前各方對于NgAgo技術的質疑,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研究員、韓春雨論文的共同專利申請人、論文的另一合作者沈嘯回應,“這次事件無論結果如何,是個標桿性事件,對各界都有很大的啟迪。政府、媒體、科研單位以
“如果最后證明文章的東西是虛構的,我表示非常遺憾,我參與到里面了,我不會逃避這個責任。”針對目前各方對于NgAgo技術的質疑,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研究員、韓春雨論文的共同專利申請人、論文的另一合作者沈嘯回應,“這次事件無論結果如何,是個標桿性事件,對各界都有很大的啟迪。政府、媒體、科研單位以
一年前,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志刊載了一篇有關“基因編輯工具”的論文。論文的負責人“一鳴驚人”,得到了學界和媒體給予的無限榮光。 在《自然》雜志社的所屬期刊上發表論文,通常表明,該科研成果走在了世界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并有可能對未來科學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 發表論文通訊作者韓春雨,來自河北科
韓春雨 法制晚報訊(記者 李洪鵬)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今年5月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稱自己的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這項被看做可以沖擊諾貝爾獎的實驗卻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無人可以重復實現。近日,多名科學家向這家頂級刊物《自然·生物技術》提交其實驗結果證明無法重復韓春雨的實驗
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志日前報告了中國科研人員發明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有專家評論,盡管這種技術尚處于初期階段,但其潛力有望超過近來被看作諾貝爾獎熱門的美國CRISPR-Cas9技術。 基因編輯是近來生命科學領域的熱門研究方向,美國研究人員發明的CRISPR-Cas9技術最
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志日前報告了中國科研人員發明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有專家評論,盡管這種技術尚處于初期階段,但其潛力有望超過近來被看作諾貝爾獎熱門的美國CRISPR-Cas9技術。 基因編輯是近來生命科學領域的熱門研究方向,美國研究人員發明的CRISPR-Cas9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