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天文與天體物理學》雜志23日公開的一篇論文稱,澳大利亞和德國科學家利用超大可操縱射電望遠鏡,繪制出了前所未有的詳細銀河系氫氣地圖,首次揭示了銀河系恒星間的結構細節,有助于解釋銀河系星系形成的最終奧秘。 中性原子氫是宇宙空間中最豐富的元素,并且是恒星和星系間的主要成分。此次,天體物理學家們利用位于德國埃費爾斯貝格的100米直徑馬克斯普朗克射電望遠鏡、以及位于澳大利亞帕克斯的64米CSIRO射電望遠鏡產生的數據,生成了這張“跨越整個天際”的銀河系氫氣地圖。 該項目源于一項被稱為HI4PI的計劃,其耗時超過10年,而此次研究成果覆蓋了超過100多萬次的單獨觀測以及大約100億個單個數據點,深度呈現了包含太陽系在內的銀河系內部與周圍的所有氫氣數據。 德國波恩大學天文學家約爾根·科普表示,該計劃較先前研究有巨大進步。雖然現代射電望遠鏡已經可以輕易探測到中性氫,但能夠將整幅天空繪制出來,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為手機......閱讀全文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去年4月的一天,Amina Helmi在前往荷蘭北部上班的路上起了一陣雞皮疙瘩,并不是因為天氣冷,而是因為一種純粹的期待。幾天前,歐洲航天局(ESA)的“蓋亞”(Gaia)任務將過去五年繪制而成的超詳細銀河系地圖全數發布。作為格羅寧根大學的一名天文學家,Amina Helmi和她的團隊當時正爭分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美國 深空探測異彩紛呈,宇宙探索發現不斷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2018年,“好奇號”“朱諾號”“卡西尼號”“新視野”號等探測器持續提供著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帶天體的相關數據。“旅行者2號”朝星際空間進發;OSIRIS-Rex抵達小行星貝努;“黎明”號完成了探測任務,將在谷神星軌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2020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攜手研制的“太陽軌道飛行器”成功發射,并在4個月后完成了首次掠日飛行,開始幫助科學家揭示太陽磁場的奧秘;7月,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人
銀河系中罕見的完美對稱景象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天文學家通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銀河系并不需要任何“化妝美容”:它已經非常完美。天文學家們之所以會得出這個論斷,是基于他們發現在銀河系的邊緣處存在著一條螺旋形的、由行星所形成的“巨大手臂”。該發現表明銀河系擁有一種罕見的對稱美——銀河系的
科學家們利用分別位于南北半球的兩架大型全可動射電望遠鏡,耗時超過10年,繪制了更為詳細的銀河系中性氫地圖,首次揭示了銀河系恒星際氣體的結構細節,有助于解釋銀河系形成的奧秘。 在地球以外,人們更熟識的是太陽系中的日、月、行星,也許你還能認出一些星座。但是,它們并非宇宙的“主體”。就宇宙的元素組
北京時間7月13日消息,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公布了過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這些照片集中展現了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及其他國家航天機構最新捕捉到的星系“化石”、宇宙全景圖以及瀕死恒星最后狂歡等壯觀景象。1.船舶航跡 船舶航跡 在這張美宇航局7月4日公布的假色照
示意圖:我們生活的銀河系 示意圖 北京時間10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個由亞利桑那大學領銜的研究組日前完成了迄今規模最大的,針對銀河系高密度氣體云的巡天考察工作,這些密集的塵埃氣體云是新生恒星誕生的地方。 亞利桑那大學斯圖爾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揚西·雪莉(Yancy Shir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家德克-舒爾茨-馬庫什預言,在茫茫宇宙中或許還存在著其它生命體。通過分析地球上已知的、最為極端的生命形式以及火星和土衛六上的環境,舒爾茨-馬庫什對其它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體的樣貌和生化機理進行了大膽假想猜測。他推測,火星生命體的細胞內液體是水和過氧化氫
科技是一種迷人的信仰。理論的改寫、技術的更迭,都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變世界。2015年的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有對基礎物理的求索,對宇宙深空的探測,對人腦功能的發掘,也有對爭議性技術的討論,對氣候變化的思考……而最讓我們欣喜的是,今年的國際“十大”,有了更多來自中國的消息。 1.中科大首
據日本國立天文臺昴星團望遠鏡官方網站報道,一個由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的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近日發布了首份由 FastSound項目給出的宇宙3D圖像。FastSound項目旨在對距離地球90億光年范圍內的星系進行詳細巡天觀測并繪制地圖。借助日本國立天文臺“昴星團望遠鏡”
銀河是夜空中最壯美的景觀。在銀河繁星中,存在一些肉眼可見的“黑色星云”(圖1)。這些“黑云”由恒星之外的中性氣體和固體顆粒所構成,是新一代恒星的誕生地。這些固體顆粒被通稱為星際塵埃。 星際塵埃主要產生于恒星演化的后期階段,它們吸收紫外和可見光波段的能量(形成黑云),并在紅外波段發射。塵埃不僅有
俄羅斯 從化合物溶液中制備出锝 量子和光學研究亮點紛呈2020年,俄羅斯科學家在量子、光學和計算機領域不斷發力,取得了較突出的成果。 俄羅斯審計咨詢公司FinExpertiza發布研究報告稱,2010—2018年間,俄羅斯科研和研發開支從5230億盧布(約83億美元)增至1萬億盧布(約158
封面故事: Hadza布須曼人的合作關系 坦桑尼亞北部的Hadza布須曼人與現代社會幾乎是完全隔絕的,為人類學家提供了研究早期以狩獵—采集為主的社會的一個有用模型。對Hadza社會網絡所做的一項新的研究工作(將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及他們合作的傾向性進行量化)表明,現代化社會網
LAMOST望遠鏡內部拼接鏡面。LAMOST望遠鏡全景。 ■走近中國大科學工程 黑暗的燕山之巔,瞪著一只亮閃閃的眼——郭守敬望遠鏡(LAMOST),3月底,其獲得的首批220萬條巡天光譜數據正式向世界發布。 LAMOST是光譜加工廠,每個觀測夜經“流水線”生產出萬余條天體
一個國際天文學團隊日前報告說,他們發現銀河系金牛座內一些年輕恒星被特殊的環和間隙結構包圍著,這種特殊結構是大量初生的、還無法直接觀測的行星存在的證據,也證明了“行星寶庫”的存在。 利用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中美等國天文學家組成的團隊觀測了金牛座的一個恒星形成區域內的
北京時間10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你對自己居住的城市了解多少?你肯定有最喜歡的餐廳,也知道怎么在交通高峰期避開擁堵,但你很難對城市的每處角落都了如指掌。在認識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時也是如此。 我們的銀河系家園令人驚嘆,遍布著恒星、超新星、星云,以及暗能量和暗物質,也充滿了未解的謎題。對于那些想
茫茫宇宙之中,似乎有極少數的小質量恒星不知道從什么神秘的地方得到了一些多余的鋰元素,使自己成為了極其稀有但卻非常重要的一類恒星——鋰超豐恒星。最近中日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和斯巴魯望遠鏡(Subaru)合作發現了其中的十二顆。這些小質量的鋰超豐恒星著實給理論學家出了個難題。物以稀為
從月球是空心的到宇宙完全被“墻”包裹,再到快速射電暴是外星人發來的信號……關于宇宙的話題每隔一段時間就能引發一次輿論風暴。 近日,英國杜倫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撰文指出,大麥哲倫云(LMC)可能在20多億年后與銀河系相撞。 消息一出,各種猜測如潮而至。比如有人說,兩個星
大爆炸的余輝 北京時間12月8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報道,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科學家通過拍攝的宇宙大爆炸發出的放射物圖片,或許可以看到因為距離地球太遠而無法看到的彗星聚集地。 200多年來一直圍繞太陽軌道運行的彗星來自天空的各個方向。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這些彗星是從圍繞
示意圖:在行星狀星云中發現的石墨烯和富勒烯。在這樣一顆類似太陽恒星的周圍空間探測到這些分子暗示像石墨烯這類碳的同素異形體可能廣泛分布于宇宙空間。這是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大麥哲倫星系中的行星狀星云SMP48,它是這項研究中被觀察的目標之一。從這張照片上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為什么它們會被稱
「2020年2月28日,英國旅美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不幸去世,享年96歲。戴森在物理學造詣深厚,是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同事和朋友,曾稱楊先生為“保守的革命家”。他知識豐富,思考深邃,對物理學之外也多有評論,例如他曾經稱“生物學是21世紀的科學”。 《鳥和青蛙》(Bi
近日,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星團和銀河系結構課題組博士后Sakurako Okamoto為首的國際合作團隊發現了一次星系蠶食事件——離我們最近的星系之一M81正在逐步吞噬兩個相鄰的更小星系,這也是第一次探測到本星系群之外的星系蠶食事件,表明了星系尺度上的等級成團模型。目前該工作已經發表在國際核心
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科技部 財政部關于印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科發資〔2017〕152號)等
仰望星空,在地球之外,是否還存在宜居的星球?這個問題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行星Kepler-186f的藝術構想圖行星運動使光譜發生頻率紅移和藍移 關于宜居行星的探測,不斷有好消息傳來。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利用開普勒項目數據確認找到了一個新“太陽系”后不久,科學家又宣布在38億光年
美 國 最大載人太陽能飛機橫穿美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率攀高,低溫制造晶體硅,研制可拉伸或折疊電池,新催化劑讓制氫過程排放近零。 5月3日,世界最大載人太陽能飛機“太陽驅動”號從舊金山升空后于7月6日抵達紐約,完成橫穿美國飛行。 6月,萊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制出一款基于
月球地圖,由美國宇航局的“埃布”號和“弗洛”號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探測器(GRAIL)繪制。12月17日,“埃布”號和“弗洛”號將撞擊月球,以這種“自殺”的方式結束任務 GRAIL探測器繪制的月球地球,有助于科學家進一步了解這個地球鄰居。 一座月球山的3D圖像。“埃布”號和“弗洛”號探測
圖片說明:這是4月16日由美國航天局公布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銀河系照片的一小部分。在這張照片中,可以看見距離地球13000光年的80億“歲”的星群NGC 6791。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3月6日,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這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于搜尋太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