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籌)李燦院士研究團隊在太陽能光-電轉化和燃料電池化學能-電能轉化交叉領域取得新進展,發現光催化可以顯著促進氧還原反應(ORR)的催化活性,并基于此提出了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和H2-O2燃料電池耦合的疊層電池概念,相關研究成果以通訊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期刊上(DOI:10.1002/anie.201607118)(文章第一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張丙青)。 H2-O2燃料電池能將氫氣直接高效轉化為可廣泛應用的電能,同時產生對人類生存環境友好的水分子,是先進可持續清潔能源體系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陰極的ORR是H2-O2燃料電池的控速反應(尤其對質子膜燃料電池PMFC),直接關系到整個電池的開路電位和輸出功率。貴金屬鉑是ORR最好的催化劑,但是較高的成本嚴重制約了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進......閱讀全文
報道:雖然以甲醇或氫為發電原料的低溫燃料電池已經得到充分的研究,但由于聚合物材料缺乏有效的催化劑體系,現有的低溫燃料電池技術并不能直接利用生物質(biomass)作為燃料。 目前,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低溫燃料電池,借助于太陽能或熱能激活的催化劑,能夠直接將生物質
1月12日,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能源電化學工程宋玉江教授研究團隊在燃料電池電催化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的低鉑及非鉑電催化劑突破了傳統方法制備非貴金屬電催化劑的局限,有效提高了燃料電池電催化劑的耐久性,為燃料電池汽車的大規模商業化提供了可能。 由于發動機使用的鉑基電催化劑成本過高,導致燃料電池
據報道,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直接以生物質為原料的低溫燃料電池。這種燃料電池只需借助太陽能或廢熱就能將稻草、鋸末、藻類甚至有機肥料轉化為電能,能量密度比基于纖維素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高出近100倍。相關論文已發表在《自然》雜志子刊《自然通訊》上。 盡管以甲醇或氫驅動的低溫燃料電池技術得到長足發展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9日報道,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直接以生物質為原料的低溫燃料電池。這種燃料電池只需借助太陽能或廢熱就能將稻草、鋸末、藻類甚至有機肥料轉化為電能,能量密度比基于纖維素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高出近100倍。相關論文已發表在《自然》雜志子刊《自然通訊》上。 盡管以甲醇或氫驅動的低溫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明亮的落地玻璃窗,琳瑯滿目的儀器設備,嚴肅認真的研究人員穿梭忙碌。這是分析測試百科小編對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的第一印象。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是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于2005年4月成立,通過物理、化學、生物、材料、信息、
太陽能清潔且豐富。不過,當沒有日光照射時,必須將其儲存在電池中,或者通過一個被稱為光催化的過程,將太陽能用于燃料生產。在光催化水裂解中,太陽能將水分解成氫和氧。隨后,氫和氧在燃料電池中被重新組合,以釋放能量。 日前發表于美國物理學會出版集團旗下期刊《應用物理學快報》的一篇論文顯示,如今,一類新
太陽能清潔且豐富。不過,當沒有日光照射時,必須將其儲存在電池中,或者通過一個被稱為光催化的過程,將太陽能用于燃料生產。在光催化水裂解中,太陽能將水分解成氫和氧。隨后,氫和氧在燃料電池中被重新組合,以釋放能量。 日前發表于美國物理學會出版集團旗下期刊《應用物理學快報》的一篇論文顯示,如今,一類新材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眾所周知,太陽能清潔且豐富,但是當太陽不發光時,人類必須將能量儲存在電池中或通過光催化過程來儲存能量。在光催化水分解中,光將水分離成氫氣和氧氣。然后,氫和氧可以在燃料電池中重新結合以釋放能量。 根據AIP出版社發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雜志上的一篇新
1. Nature Photonics:光學鑷子聲子激光器 聲子激光器是普遍存在的光學激光器的類似物,并且其已經在各種環境中實現。然而,對于介觀懸浮光機械系統還沒有相關報道,并且這些系統正在成為量子力學和重力的基本測試的重要平臺,以及發展為機械運動耦合到電子自旋和電荷的傳感模式。受到Arthu
2020年度市科委第二季度項目(課題)驗收公開清單 #aabbccdd2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2{border:1px solid #666666}
光催化可直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化學燃料及在光能輔助下分解有機污染物,這為解決當前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危機提供了潛在的可能。光催化的上述應用需要光催化劑具有寬的光吸收范圍、長期穩定性、高電荷分離效率和強氧化還原能力。然而,單組分光催化劑通常難以同時滿足這些要求。Z型異質結光催化體系,模擬天然光合作用
傳統海水發電一般是利用潮汐、海浪或海水溫差。然而,日本大阪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的光催化方法,能利用陽光把海水變成過氧化氫,然后用在燃料電池中產生電流,總體光電轉換效率達到0.28%,與生物質能源柳枝稷相當。 研究人員在最近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上的論文中指出,太陽能晝夜波動很大
傳統海水發電一般是利用潮汐、海浪或海水溫差。然而,日本大阪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的光催化方法,能利用陽光把海水變成過氧化氫,然后用在燃料電池中產生電流,總體光電轉換效率達到0.28%,與生物質能源柳枝稷相當。 研究人員在最近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上的論文中指出,太陽能晝夜波動很大,
你能想象這發生在一個25歲小伙子身上嗎?就讀于浙江工商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研究生梁禹翔,巧妙地借助太陽光輔助提升微生物燃料電池的輸出性能,開發出了目前國際上該領域輸出功率最高、穩定性最好的光電微生物燃料電池,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9篇學術論文,授權了6項國家發明專利,為該技術的工程化應用
螢石型結構的二氧化鈰隨環境氧分壓和溫度的變化會形成一些氧空位,具有優異的儲氧和釋放氧特性,廣泛地應用于燃料電池、處理汽車尾氣的三效催化劑、光催化、傳感器、氧滲透膜和生物醫藥等領域,長期以來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上均受到高度重視。特別是,研究發現納米結構的氧化鈰具有一些獨特的性質,例如,電
日前,首屆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化學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綠色化學的先驅者Paul Anastas博士和領軍人物如佟振合院士、Klaus Kümmerer、李朝軍、Shu Kobayashi、張鎖江、趙宇亮、韓布興、James Clark等綠色化學領域的“big names”齊聚一堂,共同討論綠色化學和
“我相信總有一天可以用水來作燃料,組成水的氫和氧可以單獨地或合在一起來使用,這將為熱和光提供無限的來源,所供給光和熱的強度是煤炭所無法達到的,水將是未來的煤炭。”1870年,吉爾斯·費恩在科幻小說《神秘島》中寫下了這段看似“夢囈”般的預言,但他終究沒能等來圓夢的一天。 一百多年后,這個由歐
圖1.草酸鈣的熱分析逸出氣體質譜圖。 本文簡要介紹了德國普發(Pfeiffer Vacuum)在線質譜儀與熱分析聯用、過程監控、催化劑表征等方面的應用,以及客戶自組裝的質譜分析解決方案。 德國Pfeiffer Vacuum生產的Pfeiffer Omnistar/Thermost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籌)李燦團隊在太陽能光—電轉化和燃料電池化學能—電能轉化交叉領域取得新進展,發現光催化可以顯著促進氧還原反應(ORR)的催化活性,并基于此提出了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和H2-O2燃料電池耦合的
2019年8月1日凌晨,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詳細名單),共181人入選,其中化學部共28人入選,清華大學長江特聘教授李景虹就是這28個入選候選人之一。清華大學長江特聘教授 李景虹 李景虹清華大學長江特聘教授,任清華大學化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分析
前不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發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共同征集資助材料領域合作研究項目的指南。期間共收到預申請簡表102份。 經初步審查,雙方確定74項通過預申請評審。基金委提示通過預申請簡表評審的申請人(請登錄基金委網站查詢)按照項目申請指南要求,于2011年11月15
材料是人類一切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基礎,歷來是生產力的標志,對材料的認識和利用的能力,決定社會形態和人們的生活質量。新材料則是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石。新材料種類 一、我國新材料產業現狀我國新材料生產情況 幾乎所有的新材料我國都能夠生產并且正在生產,包括: 高性能工程材料 POK聚酮、PPO聚
掃描電化學顯微系統SECM是基于顯微技術的探針,測得的圖像對比度可以顯示所研究表面的局部電化學活性。傳統電化學測試獲得的是整個樣品表面的平均信號,而采用SECM可以空間分解電化學特性,獲得樣品的局部特性。局部特性可以作為補充信息來幫助用戶解釋全局測量結果。SECM150是一款新的便攜式的、入門級的S
▲大面積石墨炔薄膜▲宏量制備高純度石墨炔▲二維碳石墨炔的結構模型 石墨炔是一種新的碳同素異形體,其豐富的碳化學鍵,大的共軛體系、寬面間距、優良的化學穩定性和半導體性能一直吸引著科學家的關注。隨著富勒烯、碳管及石墨烯等碳材料陸續通過物理方法成功制備,如何制備石墨炔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焦點。
廣東省“引進首批海內外科研團隊和領軍人物”評選結果25日初步揭曉 1月25日,廣東首次面向海內外實施引進首批創新科研團隊、領軍人才工作評審結果公布。自去年11月10日廣東召開新聞發布會,面向海內外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申報工作后,海內外共有102個創新科研團隊和163名領軍人才進行
分毫不差地操作著精密儀器、精雕細琢地制備著催化劑、嚴謹認真地調控著原子、分子層次的微環境……在方寸天地之間,從每一次微妙的反應變化之中,追求更快、更純、更穩定,探尋萬噸級乃至百萬噸級的化工生產解決方案。 這些,是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們日復一日的工作與目標。從實驗室小試牛
2019年4月10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永泉/張冰研究團隊等人在Natur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magnetar-powered X-ray transient as the aftermath of a binary neutron-star merger的文章。 于此同時,iNature還
第十五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定于2010年11月28日~12月2日在廣州白云國際會展中心召開。會議由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主辦,華南理工大學承辦。 催化是涵蓋化學、生物學和材料等科學的一門綜合交叉學科,在能源、環境和生命健康等領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化石能源利用和由此引起的氣候、
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將共同資助合作研究項目(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經公開征集和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關規定并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核對申請項目清單,共有如下25項申請通過初審:受理號申請項目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