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許多人都愛嚼的小零食,既能致癌又能抑癌!?
檳榔是在亞洲國家流行的一種通過咀嚼來獲得興奮劑效應的嗜好品。許多研究都將其與口腔癌與食道癌聯系在一起。近日,一項來自埃默里大學的研究表明檳榔中的興奮性物質——檳榔堿具有抗癌特性。這項研究結果發表于Molecular Cell雜志上。 類似于尼古丁,檳榔堿被確認是一種乙酰輔酶A乙酰轉移酶(ACAT1,又名硫解酶)抑制劑,ACAT1酶是導致癌細胞有氧糖酵解活躍產生Warburg效應的因素之一。 “Warburg效應”這個術語名稱來自于1931諾貝爾獎獲得者Otto Warburg。Otto Warburg發現癌細胞更趨向于一種效率低下的葡萄糖利用方式——糖酵解。在氧氣充足下,惡性腫瘤細胞糖酵解同樣活躍,這種有氧糖酵解的代謝特征稱為Warburg效應,表現為葡萄糖攝取率高,糖酵解活躍,代謝產物乳酸含量高。癌細胞從這種異常的代謝途徑中獲利,因為糖酵解的副產物可以被用來促進腫瘤生長。 研究人員表示,檳榔堿可以和砷劑類比,砷劑可用......閱讀全文
Cell: 揭示抑癌蛋白的抑癌新機制
人體內腫瘤的形成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無論是外界環境惡化、還是自身基因突變都會引起病變,而腫瘤的可怕之處不在于它的產生,而在于它無限的增殖并擴散到人體各個器官去侵蝕機體組織。除了惡性腫瘤外,人體內還有許多非癌性腫瘤,如神經纖維瘤,這種非癌性腫瘤會給大腦和脊髓神經造成壓力, 導致聽力、視覺或其他受
復旦雷群英教授與美國學者:檳榔既能致癌又能抑癌?!
近期,美國埃默里大學Winship癌癥研究所、UT西南醫學中心、耶魯大學醫學院和復旦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檳榔堿(Arecoline)——檳榔的興奮劑成分,具有抗癌特性。他們這項研究結果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Molecular Cell》雜志。 在亞洲的許多國家,檳榔是一種通過咀嚼來獲得興奮劑
明星抑癌基因p53如何抑癌?
p53為腫瘤抑制蛋白(也稱為p53蛋白或p53腫瘤蛋白),屬于最早發現的腫瘤抑制基因(或抑癌基因)之一。p53蛋白能調節細胞周期和避免細胞癌變發生。因此,p53蛋白被稱為基因組守護者。總而言之,其角色為保持基因組的穩定性,避免突變發生。在遏制腫瘤細胞生長、DNA修復、以及細胞程序化死亡等方面扮演
這種許多人都愛嚼的小零食,既能致癌又能抑癌!?
檳榔是在亞洲國家流行的一種通過咀嚼來獲得興奮劑效應的嗜好品。許多研究都將其與口腔癌與食道癌聯系在一起。近日,一項來自埃默里大學的研究表明檳榔中的興奮性物質——檳榔堿具有抗癌特性。這項研究結果發表于Molecular Cell雜志上。 類似于尼古丁,檳榔堿被確認是一種乙酰輔酶A乙酰轉移酶(ACA
PNAS揭示抑癌新策略
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以及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同事們,確定一種似乎可以抑制腫瘤生長的新機制,從而為研發一類新的抗癌藥物提供了可能性。 在發表于本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中,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醫學系教授Willis X. Li博士報告
Cell重要發現:新型抑癌因子
一個已知調控細胞葡萄糖代謝的蛋白質,似乎也是重要的腫瘤抑制因子。這一發現為針對細胞代謝的治療增加了可能性,或許有助于抑制腫瘤生長。在《細胞》(Cell)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中,一個多機構研究小組描述了他們的研究發現,證實缺乏SIRT6酶的細胞可快速癌變。他們還發現當缺乏SIRT6時,失控的糖酵解(
抑癌基因p53助紂為虐來致癌
最近,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科學家們“當場捕獲”了一個致癌突變。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存在于在幾種人類癌癥(包括白血病、神經膠質瘤和黑色素瘤)中的一個基因突變,能夠促進侵略性腫瘤的生長。 TSRI的副教授Eros Lazzerini Denchi與紐約大學(NYU)醫學院的Agnel
Cell新文章:撥動預約抑癌信號
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和同事們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探究了一種細胞表面受體傳送信號的基本機制,由此為一種全新的藥物設計方法建立了概念證明。他們報告稱一種來自細胞外的合成分子——雙價抗體(diabodies)可以結合到一個靶受體上,操控它由此在細胞和組織內誘導出獨特且不同的效應。
《Cell》揭示抑癌蛋白的“紅娘”身份
來自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闡明了長期以來被認為與神經系統腫瘤相關的一種蛋白質的特異功能。在這篇發表于9月《細胞》(Cell)雜志上的新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果蠅Merlin蛋白的“做媒”(matchmaking)活動。Merlin的人類相似物NF2是一種已知的腫瘤抑制蛋白,當NF2發生突
Cell驚人發現:抑癌的tRNA片段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對漂浮在從細菌到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各種細胞中的一些遺傳物質短片段感到困惑。它們是細胞利用來生成蛋白質的一些遺傳指令的片段,但由于長度太短而無法實現它們通常的用途。在本周的《細胞》(Cell)雜志上,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有關這些片段在人體中所起作用的一個重大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