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我國首顆用于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碳衛星)地面數據接收處理與二氧化碳反演驗證系統(以下簡稱地面應用系統)通過了衛星發射前的放行檢查。 擬定于12月下旬發射的碳衛星以大氣二氧化碳遙感監測為切入點,通過搭載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和多通道云與氣溶膠探測儀兩個主載荷,定期獲取全球和區域二氧化碳分布圖。衛星發射后,將能夠對全國各個省份和城市的碳排放情況進行詳細的監測和分析,進而清楚掌握重點省份和區域碳排放量,也將使我國初步具備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監測能力,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依據,提升我國在碳排放問題上的國際話語權。 碳衛星工程由科技部立項,國家863計劃支持,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承擔地面應用系統的建設工作,負責碳衛星數據接收并進行遙感資料的預處理;進行高精度的全球二氧化碳的分布反演;建立地基二氧化碳觀測系統遙感產品反演精度驗證等。目前,地面應用系統成功攻克全球數據快速接收、高精度定標和二氧化......閱讀全文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碳衛星很小,但它卻是我國迄今為止觀測模式最復雜的民用衛星,它通過多種觀測模式的組合,讓碳排放無處遁形。 碳衛星工程總體副總指揮龔建村表示,要獲取高精度的大氣吸收光譜,就要依靠碳衛星的主載荷——高光譜與高空間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測儀。別小看這個二氧化碳探測儀,它可是監測碳排放的主力,采用大面積衍射光
不久,繼美、日之后,地球上空的碳衛星“家族”又會添新成員——中國將發射國內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 按照設計,在未來幾年,它將在太空巡游,通過不斷變換觀測模式,完成對全球二氧化碳的監測,并借助模式同化技術,最終形成全球碳排放情況的“體檢報告”。 其實,早在2010年,中國就開始部
近日,中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這也意味著,繼美國、日本之后,中國成為第三個可以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 這顆碳衛星由中國自主研制,于2016年12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2017年1月12日成功開機,13日轉入在軌觀測任務模式并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這是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分析測試百科網特摘取整理了與分析測試領域相關度較高的內容如下。更多依靠中國裝備 《中國制造
在距離地面700公里外的預定軌道上,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每1.5小時都會向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傳輸信號。“它在太空挺好的。”6日,碳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鵬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 這是我國首顆、全球第三顆專門用于觀測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
現在我國大氣污染已從煤煙型進入復合型污染時期。大氣復合污染主要表現為大氣氧化性增強、細顆粒物濃度升高、大氣能見度顯著下降、環境惡化趨勢向區域蔓延。自2012年來,我國中東部,尤其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爆發的灰霾污染,就是典型的大氣復合污染。大氣復合污染已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
專欄5 生態保護與節能減排領域標準化重點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加強森林、濕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檢測、評價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外來生物入侵預警、生態風險評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野生動植物及瀕危物種保護、水土保持、自然保護區、環境承載力等領域的標準制定與實施,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
第八章 加快制度創新,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以環保督察巡視、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落實地方環境保護責任,以環境司法、排污許可、損害賠償等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信息公開,推進
今日推薦文章作者為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專家洪偉教授,本文選自《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發表于《中國科學: 信息科學》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學與技術若干前沿問題評述專刊》,射頻百花潭配圖。引言隨著對電磁波譜的不斷探索, 人類對電子學和光學
我國首顆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即將發射升空,它將用慧眼一探全球二氧化碳變化的秘密。 “我國還沒有這么復雜觀測模式的民用衛星,它通過5種觀測模式的組合,完成對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測,衛星裝載的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有2000多個通道,光譜解析度極高,衛星研制難度極大。”碳衛星首席應用科學家盧乃錳告訴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再過不久,地球上空,將多一位“中國”國籍的“地球體檢師”。 它是我國首顆碳衛星,全稱為“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升空工作之后,它將一探全球二氧化碳分布的秘密。 而這個“秘密”,可能是解鎖全球氣候變化原因的鑰匙。 我們常聽到“溫室效應”四個字。全球氣候異常,是否就是二氧化碳的“鍋”?
作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原研究室代理主任,蔣筑英曾為新中國填補了光學設計評價領域的科學實踐空白。今天,新時代的“蔣筑英們”拓展其研究成果給航天器“擦亮眼”,繼承他刻苦鉆研、任勞任怨的精神品格,為祖國的科研事業默默奉獻著。 蔣筑英1962年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隨后考取了我國著名光
2007年是歐盟解決制憲危機,一體化建設走出低谷,經濟社會改革步伐加快,經濟保持平穩,主要大國(德國、法國、英國)領導人更替。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入盟,對外積極進取,謀求發揮全球性作用的重要一年;是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FP7)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計劃的開局之年;是歐盟大力開展能源、氣變外交,力圖借此打
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碳衛星)已成功獲取了首批觀測數據,這是我國從太空獲取的第一組大氣氧氣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譜圖 碳衛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經過平臺測試、載荷加熱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載荷于1月12日成功開機,13日轉入在軌觀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質檢總局官網8月5日消息,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信部聯合印發《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提出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12月22日3時2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發射升空。 據中科院空間中心副主任、碳衛星工程副總指揮龔建村介紹,該衛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續在軌穩定運行,將使我國初步形成針對重點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二氧化碳濃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近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為做好規劃綱要的宣貫工作,現以“問答”方式就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總體考慮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任務、重點改革舉措等大家可能關心關注的相關內容,進行簡要介紹,以幫助大家增進對規劃綱要的了解。 1. 中科院“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經過哪些
近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為做好規劃綱要的宣貫工作,現以“問答”方式就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總體考慮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任務、重點改革舉措等大家可能關心關注的相關內容,進行簡要介紹,以幫助大家增進對規劃綱要的了解。 1. 中科院“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經過哪
2010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神馬都是浮云、給力(gelivable)、圍觀、淡定、無壓力(鴨梨)、蒜你狠系列、“飛”系列、國考、羨慕嫉妒恨、非常艱難的決定等等。媒體也評出了歐洲債務危機,中國GDP榮升全球第二,西南大干旱,青
引言 2010年夏天, 墨西哥灣因石油泄漏導致石油鉆塔爆炸, 嚴重損害周邊海洋環境; IBM和Beacon聯合研究院曾經共同發起一個項目:計劃為哈德遜河創建一個環境監控系統, 把315 m長的河岸線變成一個分布式的水聲網絡, 進而收集生物、物理和化學信息, 然后統一發送到IBM數據管理中心;此
記者2月23日從中科院獲悉: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已成功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碳衛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經過平臺測試、載荷加熱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載荷于今年1月12日成功開機,13日轉入在軌觀測任務模式并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4月26日,2016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180項成果榮獲201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27項,二等獎60項,三等獎93項。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技術創新成果為產業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合攻關成果顯著;民生領域科技成果全民共享;重大疾病科技攻關成果帶
自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國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是,PM2.5問題還沒有完全徹底得到解決,污染防治剛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遠。與此同時,臭氧水平不斷升高,成為空氣污染治理的新難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在11月26日舉辦的“ 2019中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