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諾貝爾獎即將頒獎。日本近年來出現的諾獎“井噴”現象引人深思。 自今年諾獎科學獎評審結果揭曉后,日本已有22人榮獲諾貝爾科學獎(含兩名日裔美籍物理學獎得主)。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17年里,日本平均每年都有1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僅次于美國,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后,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 人們不禁要問,日本出現的如此諾獎“井噴”現象,究竟對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有何啟示? 啟示一:有必要像日本大學那樣設榮譽教授稱號 進入新世紀之后,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齡已超過65歲,日本諾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齡甚至高達68歲。而且,隨著大科學的發展,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齡還會進一步增大。絕大多數科研人員年滿65歲之后都會進入退休狀態。然而,退休并不意味著不再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問題是退休后仍繼續以退休前的學術頭銜參加社會活動很容易引起誤解,甚至有可能會傷及原工作單位的聲譽......閱讀全文
9月26日消息,湯森路透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今天發布了其2013年度“諾貝爾獎級”的“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湯森路透年度“引文桂冠獎”開始于2002年,該獎項基于對化學、物理學、醫學和經濟學領域的科研引文分析來識別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人員,迄今已成功預測了27位諾貝爾獎得主。 今年榜上有
近幾個月,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名譽教授、國際顧問等名義受聘國內高校或研究機構。 天津醫科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8月30日發布消息:日前,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癌癥研究中心哈拉爾德·楚爾·豪森教授及夫人來訪天津醫科大學,并受聘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校長顏華在貴賓室會見了來賓一行。副校長于春水、腫瘤
《賽先生》:小保方晴子萬能干細胞論文造假一事,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有人指出這是因為日本追逐諾貝爾獎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是理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RIKEN)為了爭取經費過度宣傳所致。為何這一造假事件會在以行事謹慎著稱的日本科學界發生? 張明國:概括地說,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是因為
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畢業于東北大學,日本科學家。1959年出生于日本富山縣首府富山市,1983年獲日本東北大學學士學位,現任職于京都市島津制作所,為該公司研發工程師,分析測量事業部生命科學商務中心、生命科學研究所主任。與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一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明和應用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與美國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日本第27位諾貝爾獎得主。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明和應用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與美國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日本第27位諾貝爾獎得主。
全球領先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今天發布了其2016 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名單,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 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該獎項通過對Web of Sc
2011年10月,諾貝爾獎就要揭曉得獎人,湯森路透9月22日發布了2011年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得主(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s)——這些被認為是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榮譽的研究人員。 每年,湯森路透都會利用其研究解決方案Web of Knowl
12月10日11點,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 日本諾獎“井噴”
龔岳亭(1928~2014年) 生物化學家。1949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化學系。曾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上海分院圖書館館長。是我國多肽激素合成與應用、結構與功能關系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也是1965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1日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以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其發現可使攻擊體內異物的免疫反應停下的蛋白質,為癌癥免疫療法藥物研發開辟了道路。 獲獎理由為
梅 -布里特·莫澤約翰·奧基夫赤崎勇愛德華·莫澤中村修二天野浩生理學或醫學獎垂青“大腦GPS” “這簡直不太可能,我從未預料到,這是一項崇高的榮譽。”10月6日,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之一約翰·奧基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仍然非常激動。當得知獲獎時,他正在家里的辦公桌前像以往一樣
4月12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名單,共有228位當選,包括188位院士和40位外籍院士。 據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官網介紹,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簡寫為AAAS),1780年5月4日由馬薩諸塞州立法機構批準
今天上午,2013第四屆基因產業大會在海南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開幕,四位諾貝爾獎大師與來自58個國家的七百余位海外高層次創業人才齊聚海口,展望全球基因產業未來發展。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理事長彭玉,海口市市長倪強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海口市副市長任清華主持。 本屆大會秉承前幾屆基因
最近,“部分高校宣布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一事引發廣泛熱議。 與此同時,關于怎樣才算是“世界一流大學”的討論也層出不窮。 部分高校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教育部回應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石毓智通過對國際普遍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進行總體分析,闡述了他認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8個條件。 世界
據諾貝爾官網消息,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揭曉。一半共同授予美國科學家William C. Campbell與日本科學家Satoshi ?mura,表彰他們發現了對抗蛔蟲感染的新療法;另一半授予我國科學家屠呦呦(Youyou Tu),表彰她發現對抗瘧疾的新療法。 此次,諾貝爾生
本文作者李志文先生是美國杜蘭大學商學院蔻翰講座教授,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特聘教授。他對當今國際教育和中國大學發展道路有獨到的見解。文章較長,可以收藏后仔細閱讀,定有收獲。 為什么大家明明感覺中國的頂尖級大學:清華、北大和浙大的學生水平已經不低了,然而國際上仍然不承認這幾所大學的地位呢? 其實,真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發布前,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都會預測一把,給出一批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及其成就,科睿唯安稱之為“引文桂冠獎”。“引文桂冠獎”自2002年首度頒布以來,已有共43位該獎項得主榮膺諾貝爾獎。 9月20日,最新一版預測新鮮出爐,詳見:https://
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來自世界范圍內的361位學者當選。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成立于1988年,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是由歐洲多國科學部長共同倡導創立,由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歐洲國
10月“諾貝爾獎月”即將來到,頒獎期正在臨近,科學家們和各方面專家們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預測活動,盡管嚴肅的態度各異,焦點都只有一個:誰將贏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 從2002年湯森路透社發表諾貝爾獎預測到現在,“引文桂冠得主”中有43獲了諾貝爾獎。雖然并不總是在預測的當年獲獎,也存在多個的“打靶”
日本2019財年科學預算要超百億美元?超算、中微子探測器等基礎研究大項目最“受寵”圖片均來自網絡美國《科學》雜志官網在9月4日的報道中指出,盡管日本政府正面臨著嚴峻的財政挑戰,但其科學部門仍希望國家能再次大力支持基礎研究。日本文部科學省(MEXT)近日提出了一項超百億美元的雄心勃勃的預算提案,希望政
整整98年前,1919年11月7日,泰晤士報報道,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光線彎曲被天文學家觀察到,立即引起世界轟動。在這之后,愛因斯坦還陷入一些政治漩渦,經歷過很多國際長途旅行。 1. 愛因斯坦的一夜成名 愛因斯坦1905年就發表了改變物理學的5篇論文,1914年被盛邀到柏林成為普魯士科
饒毅趣談諾獎與中國 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出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進行了直播。《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作為現場嘉賓參與直播,趣談諾獎與中國。本文為現場精彩互動實錄,略有修訂。 饒毅央視論諾獎: 勿忘歷史辛酸,直面未來挑戰 今
迄今為止,已有54位 “引文桂冠獎” 得主榮獲諾貝爾獎 來自六個國家(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韓國和英國)的24位世界頂尖研究人員獲得2020年度“引文桂冠獎” 英國倫敦,2020年9月23日:全球領先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科睿唯安(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CCC)今天公布了2020年度“引文桂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山中伸彌 據國外媒體報道,2010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于格林尼治時間10月4日9時30分(北京時間4日17時30分)揭曉。在這個即將到來的萬眾矚目的時刻,瑞典主流新聞媒體《 Dagens Nyheter》負責科學報道方面的首席記者預測,2006年8月成功從小鼠成體細胞中獲得與
隨著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的相繼出爐,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時45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公布。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美國科學家“鋰電池之父”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 )、吉
“您還記得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您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那天,您在忙什么嗎?” 問起這事,袁鈞瑛院士笑了起來,“那天,美國科學院開始怎么也找不到我,因為我把手機關了。后來他們電話打到我家里,是我先生俞強接的電話。但他也沒法打通我的電話,只能在微信中留言。” 這一天是今年的5月2日,作為哈佛醫學院
一提到諾貝爾獎獲得者,大家腦海里飄過的可能是一本正經,令人望而生畏的科學家形象,頭頂有光環,人生如開掛,然而也有一些大神不按套路出牌,或者怪癖一堆,這些表現在外人面前就是逗比一個,把這些人和諾貝爾獎放在一起,總能讓人唏噓不已。今天,生物谷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位特殊的諾獎獲得者。 沒有學霸光環也能
熒光蛋白標記神經細胞是研究大腦的一項重要的工具,帶動了腦彩虹等技術的發展。剛剛去世的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則為改造綠色熒光蛋白做出了重要的工作,改變了熒光蛋白分子的一個氨基酸,使其發光更強、更穩定。 美國喬治城大學吳建永教授曾在2014年介紹腦彩虹技術時著重介紹了熒光蛋白的故事。為紀念錢永健博士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