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諾貝爾獎即將頒獎。日本近年來出現的諾獎“井噴”現象引人深思。 自今年諾獎科學獎評審結果揭曉后,日本已有22人榮獲諾貝爾科學獎(含兩名日裔美籍物理學獎得主)。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17年里,日本平均每年都有1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僅次于美國,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后,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 人們不禁要問,日本出現的如此諾獎“井噴”現象,究竟對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有何啟示? 啟示一:有必要像日本大學那樣設榮譽教授稱號 進入新世紀之后,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齡已超過65歲,日本諾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齡甚至高達68歲。而且,隨著大科學的發展,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齡還會進一步增大。絕大多數科研人員年滿65歲之后都會進入退休狀態。然而,退休并不意味著不再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問題是退休后仍繼續以退休前的學術頭銜參加社會活動很容易引起誤解,甚至有可能會傷及原工作單位的聲譽......閱讀全文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后來者——科研沒有捷徑。 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學術女神STAP細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兩篇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引發了全球
2017年10月4日是冷凍電鏡的“高光”時刻。這一天,瑞典皇家科學院向全世界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發明冷凍電鏡的三位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以及瑞士洛桑
“中國電化學成就獎”是電化學委員會頒發的最高學術獎勵。汪爾康院士(圖片來源于網絡) 每兩年評選一次,獎勵在電化學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做出原創性成果,并對中國電化學事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電化學工作者。2011年,廈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田昭武、武漢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查全性榮獲第一屆中國電化學
“中國電化學成就獎”是電化學委員會頒發的最高學術獎勵。每兩年評選一次,獎勵在電化學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做出原創性成果,并對中國電化學事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電化學工作者。2011年,廈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田昭武、武漢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查全性榮獲第一屆中國電化學成就獎。2015年中國科學院長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科技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中國科學家屢屢斬獲各類國際科技獎項。 屠呦呦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受中醫藥典籍啟發,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為全球抗擊瘧疾作出巨大貢獻。這是中國科學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自2002年以來,科睿唯安的分析師們每年都會基于Web of Science平臺上的論文和引文數據,遴選諾貝爾獎獎項所涉及的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及經濟學領域中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基于其所發表研究成果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頻次和引文影響力,“引文桂冠獎”授予這些領域
光敏感神經元技術可能會推動醫學領域的革命性進展。這項技術名叫“光遺傳學”,是近幾十年來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技術成就。它有望用于治療失明、帕金森癥以及緩解慢性疼痛。此外,它還將廣泛用于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大腦的工作,讓科學家們更深入地理解睡眠、成癮和感知等行為。 因此,斯坦福大學的 Karl Deis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是近幾十年來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技術成就,被許多科學家認為是注定會得諾貝爾獎的工作。 2019年9月24日,Ernst Bamberg、Karl Deisseroth、Gero Miesenb?ck,三人因在光遺傳學領域的貢獻而榮獲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
長久以來,公眾頭腦中的科學家被“定格”于這樣的形象:戴著厚厚的眼鏡,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里埋首于瓶瓶罐罐或各種奇怪的儀器之間,他們常常不茍言笑,過分嚴肅。總之,世人眼中的科學家大都聰明過頂,但過著單調、枯燥而寂寞的生活,似乎終其一生也不會被人理解。 另一方面,如此這般概念化、模式化的想象為科學
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日前公布,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姚檀棟。 姚檀棟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是國際上公認的冰凍圈研
忙著跑關系、搶項目,忙于寫文章,片面追求SCI、影響因子,學術造假等不端行為曝光……針對當前科研領域的不良現象,前來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開出處方,呼吁從課題立項、成果評審、評價方式、經費分配等多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使我國科研體系強身祛病,遠離功利和浮躁。處方一:科學立項,
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amia Europaea)發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三位中國科學家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胡振江,北京大學講座教授。分別于1988年和1991年在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6年在日本東京大學信息工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曾擔任東京大學情
2015年6月4日,哈佛大學醫學院官方網站公布2015年度華倫.阿爾波特基金會的授獎信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員因其在抗瘧領域的突出貢獻而榮獲此獎。同獲此獎的還有紐約醫學院從事抗瘧疫苗研究的露絲(Ruth S. Nussenzweig)和維克多(Victor Nussenzweig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本年度生物領域獲獎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諾獎風向標”榜單揭曉 4名科學家榮獲2018拉斯克獎 拉斯克獎是全球最為著名的醫學類獎項之一,也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這是因為在諸多拉斯克獎得主中,已有8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amia Europaea)發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吉林大學于吉紅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歐洲科學院(Acadamia Europaea)是歐盟的“國家科學院”和法定科學顧問,由英國皇家學會與歐洲各國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起并于1988年成立。作為國際上學術領域
1.美國Xenemetrix(能量色散) 美國Xenemetrix在過去30年內一直是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方面的領先創新者,而X-Calibur更是Xenemetrix多年經驗和專業知識的頂峰設計,該儀器占地面積少、性能優越。強大的50kV,50瓦特的X-Calibur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
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美國生物物理學會主辦,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和北京大學承辦的“國際鈣信號前沿研討會”(New Horizons in Calcium Signaling)暨“第八屆中國鈣信號研討會”(CSCS-2010),于2010年10月10-13日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共收到來自中、美及亞歐各國
屠呦呦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領取諾貝爾獎和證書 張彌曼(右一)等“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合影 安塞姆·佩恩獎得主、中科院院士張俐娜 (均來自百度網) 干練的短發、慈祥的面容、深灰色的中式盤扣上衣搭配同色長裙,這就是近日被刷屏的張彌曼女士。近日,這位82歲的中國科學家就是以這樣優雅的形象出現
近日,歐洲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金龍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外籍)。該院院長Sierd Cloetingh教授特來信向張金龍表示祝賀,同時邀請張金龍參加2019年10月23-25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的年度院士大會暨新院士慶典儀式并作演講。 歐洲科學
隨著技術進步,發現的步伐也在加速:每年數以萬計的新結構留下影像。 1914年,德國科學家Max von Laue因發現晶體如何衍射X射線而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桂冠,這一發現直接推動了X射線晶體學的出現。從那時以來,研究人員利用衍射推算出了越來越多復雜分子的晶體結構,從簡單礦物到
臨近五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再次走到聚光燈下。只是,這位研究干細胞的日本科學家面對的不是榮耀,而是學術不端行為的指責。 在他200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有一處圖片被發現有捏造數據的嫌疑。山中伸彌否認捏造數據,但能夠證明清白的原始數據已經丟失。 盡管他所在的京都大學組成的
中國科學院28日公布了2017年新當選的61位中科院院士名單,以及16位新當選的中科院外籍院士名單。新增院士有哪些看點?記者進行了簡要梳理。 看點一:院士更加年輕了 從年齡結構看,2017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54.1歲,60歲(含)以下的占91.8%。其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濤年
中國科學院11月28日公布了2017年新當選的61位中科院院士名單,以及16位新當選的中科院外籍院士名單。新增院士有哪些看點?記者進行了簡要梳理。 看點一:院士更加年輕了 從年齡結構看,2017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54.1歲,60歲(含)以下的占91.8%。其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
2021年2月15日,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2021年選舉產生了174名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院士(Fellows),以表彰他們在醫學與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202
多色熒光蛋白在所跟蹤細胞中的圖示。 下村修現年80歲的下村修1928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1960年獲得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后赴美,先后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波士頓大學和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所工作。他1962年從一種水母中發現了熒光蛋白,被譽為生物發光研究第一人。 ▲馬丁·沙爾
科學家,可能是最不愿意站在聚光燈下的一個職業群體。與政界領袖、演藝人士、體育明星等公眾人物相比,他們在大眾傳媒上相對較低的曝光度和關注率,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個判斷。 大部分時候,他們低調而務實,更愿意安心于各自的事業領域,與同行交流看法,切磋專業問題。然而,用知識創造、技術發明為人類社會謀求
近日,接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長Sierd Cloetingh 教授來函通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呂永龍 研究員,當選2019年度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
近日,接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長Sierd Cloetingh 教授來函通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呂永龍研究員,2019年當選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
10月1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公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癥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幾乎同時,業界爆發出對“陳列平”的關注。 華人科學家、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陳列平發現了PD-L1抗體在癌癥治療上的作用
昨天下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消息傳出后不久,一則“熱烈祝賀北大校友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消息就迅速在“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招生辦”等多個北大官方微信公眾號傳播。 消息稱,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愿。 早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