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我國首個喀斯特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在貴州大學揭牌。 據了解,國土資源部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自2012年5月開始建設以來,根據學科特點和技術優勢,結合貴州喀斯特地形地貌的實際,“不求第一、但求唯一”,立足科研特色,確立了巖溶地質環境和巖溶地質災害兩個研究方向,經過四年不懈努力,共投入建設經費1253萬元,通過承擔國家、省部級一系列科研項目,在巖溶區礦山環境重金屬污染與控制、抗旱打井、地下水污染滲透評價與治理、地質災害快速識別與風險評價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基礎性和創新性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經濟效益2372萬元,地質災害預防預警成果應用避免的經濟損失逾20億元等成果,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巖溶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平臺。 據介紹,實驗室建成后,將大力開展國土資源領域高水平基礎性和創新性研究,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貴州國土資源事業的改革發展提供非常重要的科學技術支......閱讀全文
科技部8月31日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2009年和2010年新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名單,名單如下:2009年新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名單 序號 實驗室名稱 依托單位 1 北京市城市環境過程與數字模擬重點實驗室 首都師范大學
國土資源部關于同意建設天然氣水合物等46個重點實驗室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解放軍土地管理局,中國地質調查局,武警黃金指揮部,部其他直屬單位,各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部機關各司局,有關單位: 按照《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部署
根據《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部重點實驗室的通知》(國土資廳函〔2011〕911號)的要求,經專家嚴格評估,現將評估結果進行公示,公示時間:2012年2月7日至2月14日。對擬建設和培育的重點實驗室名稱、建設單位等信息有異議的,可在公示期內向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或主管部門提出。提出異議
根據《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部重點實驗室的通知》(國土資廳函〔2011〕911號)的要求,經專家嚴格評估,現將評估結果進行公示,公示時間:2012年2月7日至2月14日。對擬建設和培育的重點實驗室名稱、建設單位等信息有異議的,可在公示期內向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或主管部門提出。提出異議
近日,火行綜合整體批次發布近期相關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指南,供廣大網友申請參考。2021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申請指南 根據科技部和財政部關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管理辦法》,結合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作基礎及國內外學科發展趨勢,特制訂
徹夜不熄的燈光,來回走動的身影,縝密規范的操作,嚴謹詳實的數據,高效運轉的設備……已近歲末,記者連續踏訪貴州省重點實驗室,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 12月11日,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梁光義教授課題組。研究人員介紹,課題組研發的國家一類新藥Y-101目前正在進行臨
日前,記者從貴州省科技廳獲悉,貴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成為繼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貴州省綠色農藥與農業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之后全省第三家與科技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同時,該實驗室也成為全省第六家與科技部、教育部等國家部委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12月3日,我國首個喀斯特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在貴州大學通過專家組驗收并正式揭牌。 以中國地質科學院、中科院等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通過審閱資料、聽取匯報、現場提問、實地考察等形式對實驗室進行驗收評定。專家組認為,實驗室圓滿完成了計劃書所確立的各項建設任務,達到了
12月3日,我國首個喀斯特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在貴州大學通過專家組驗收并正式揭牌。 以中國地質科學院、中科院等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通過審閱資料、聽取匯報、現場提問、實地考察等形式對實驗室進行驗收評定。專家組認為,實驗室圓滿完成了計劃書所確立的各項建設任務,達到了
10月7日至10日,中科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2011年年會在廣東河源市舉行。會議邀請了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彭少麟,副主任周國逸,委員朱教君、束文圣、吳啟堂、彭長連、傅聲雷、任海等專家及青年骨干、科研人員共30余人參加,同時邀請了海外學者王應平教授(CSIRO
“十一五”以來,貴州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明確了貴州要充分利用其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走綠色生態、優勢特色、高質高效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在科技的強力支撐下,貴州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全省農業增加值由2001年的274.26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1029.0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1
2011年貴州省科技廳批準建設的12個貴州省第四批科技創新人才團隊(以下簡稱“人才團隊”)經過三年的建設,成效顯著。據初步統計,培養貴州省核心專家5人,貴州省省管專家1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象10人;培養專業技術二級崗位6人,專業技術三級崗位12人,晉升正
結合目前全國新聞媒體正在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11月21日至22日,《人民日報》記者趙亞輝在中科院辦公廳主任李婷、昆明分院副院長沈華的陪同下,來到地球化學研究所,并親臨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進行基層采訪。 21日上午,趙亞輝等在地化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李世
劉再華及其團隊在普定水碳通量模擬試驗場 近年來,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不斷加劇全球變暖,隨著氣溫逐年升高以及海平面逐年上升,碳減排和低碳環保生活已成為了當今世界的潮流。然而,作為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之一,全球大氣CO2匯的位置、大小、變化和機制至今仍不確定,各國科學家對此觀點迥異,爭議很大。 目
森林砍伐、農業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動強烈地影響了陸地生態系統向水生生態系統的碳(C)和氮(N)輸入,進而影響地表水生生態系統有機碳生產(OC)以及富營養化模式,因為水生生態系統C、N等元素含量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密切相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著水體的C、N等元素循環以及OC生產,呈現出規律的晝夜和季節
夜郎無閑草,黔地多靈藥。 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藥材資源,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民族文化凝聚成神奇的民族醫藥,作為全國四大中藥材產區之一的貴州,擁有4802種中藥材品種資源,以苗藥為代表的民族醫藥極富特色。近年來,貴州省在基礎研究上不斷“加碼”,為民族醫藥的崛起注入一股“神秘”力
碳酸鹽風化能否構成(穩定)碳匯取決于風化產生的溶解無機碳(DIC)能否被水生光合生物利用及其利用程度,即水生碳泵效應。另一方面,土地利用變化如何影響生物碳泵效應仍是未解之謎,因此,碳酸鹽風化碳匯問題不僅存在爭議,也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
隨著溫室氣體排放的加劇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變暖等一系列全球變化問題,全球碳循環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與喀斯特作用過程相關的碳循環,作為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顯著地影響著全球碳收支。喀斯特作用碳循環是“水-巖(CaCO3)-氣(CO2)一生”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伴隨著一系列
森林砍伐、農業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動強烈地影響了陸地生態系統向水生生態系統的碳(C)和氮(N)輸入,進而影響地表水生生態系統有機碳生產(OC)以及富營養化模式,因為水生生態系統C、N等元素含量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密切相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著水體的C、N等元素循環以及OC生產,呈現出規律的晝夜和季節
針對貴州省地質災害多發、隱患點多等情況,為提升防治地質災害重大安全事故的科技支撐能力,6月下旬,由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牽頭,聯合貴州地質工程勘查設計研究院、貴州大學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共建的貴州省山地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啟動建設。 中心由貴州省科技廳批準建設,主要
在河流生態系統中,地表水體水生光合固定溶解無機碳(DIC)產生的內源有機碳是巖石風化碳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與流域沖刷輸入的外源有機碳混在一起,在傳統風化碳匯計算中常被當成外源有機碳而不予考慮,導致風化碳匯被低估。因此,河流中有機碳溯源研究是風化碳匯計算和調控的關鍵。傳統地球化學法常采用δ13C
9月28日,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普定站”)主站址大樓落成典禮在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舉行。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王克林,植物研究所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和個
近日,中國科學研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關于評選中國科學院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83號)要求,嚴格按照規定程序進行推薦、審核,并經中國科學院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評選表彰工作領導小組初審和復審,擬表彰中國科學院先進集體14個、中國科學院先進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作風學風,充分發揮我院新時代先進典型的榜樣先鋒作用,在“一所一人一事”先進事跡征集評選基礎上,經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初評委員會評審,中國科學院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審議,擬授
7月25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議第一次會議在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學術委員會主任傅伯杰院士、副主任駱世明教授主持。印遇龍院士、陳煥春院士等15位學術委員會委員,實驗室部分骨干成員參加了會議。 亞熱帶生態所主持工作副所長吳金水向出席會議的委員和
熱喀斯特是指由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又稱熱融。熱喀斯特現象廣泛分布在冰緣地區。熱喀斯特可分為兩種,即熱融沉陷和熱融滑塌。前者主要產生在平坦地面,凍土層內地下冰融化使地面發生沉陷,出現沉陷漏斗、淺洼地,如果洼地集水成湖,稱熱喀斯特湖,也稱熱融湖;后者主要發育在斜坡地面,由于坡地凍土層地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第八章 加快制度創新,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以環保督察巡視、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落實地方環境保護責任,以環境司法、排污許可、損害賠償等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信息公開,推進
在貴州省第四屆科技大會上,3名專家成為貴州省科技大獎100萬元人民幣獎金首批獲得者。法籍華人張勇民獲得科學技術合作獎。 在45名來自工業、農業、社會發展的“十一五”科技重大貢獻獎候選人中,從事西南喀斯特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的劉叢強與從事新農藥創制和工程化研發、有害生物防控及精細化工研究的宋寶安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林學會,內蒙古、吉林、龍江、大興安嶺森工(林業)集團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中國林學會各分會、專業委員會,各有關單位: 近年來,全國林業和草原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動林業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