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的講話 楊衛 各位記者朋友,同志們: 從2013年至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先后兩次召開過 “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今天我們再次召開通報會,有兩個目的,一是通報基金委在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工作,二是通報近兩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其重點之一是通報關于2015年國際出版機構撤銷論文的調查與處理情況。 科學研究是以誠實守信為基礎的事業,科研誠信是從事科研活動應該遵守的基本價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歷來重視科研誠信建設工作,多年來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教育、制度、監督和懲處并重”的科研誠信建設體系。基金委有一支專業化的監督隊伍。監督委員會為營造有利于科學研究的學術生態,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此對監委會的全體委員和陳宜瑜主任表示致敬! 多年來,基金委始終堅定捍衛科學道德的態度。對研究人員而言,科學道德設有紅線,一旦逾越,你只能出局......閱讀全文
2013年2月底,曾經在浙江大學主導一系列改革的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調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上任伊始,楊衛就提出“拓探索之淵,浚創新之源,延交叉之淵,遂人才之愿”的基金委職能和定位。《國家科學評論》(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主任楊衛(Yang Wei) 今年,NSFC收到了206條科研不端行為指控,66個可疑案例是被NSFC于2012年開始使用的剽竊監測軟件所發現。經監督委員會調查證
“對研究人員而言,科學道德設有紅線,一旦逾越,你只能出局。原因很簡單,失信的學術氛圍會像重度霧霾一樣,讓整個學術界集體窒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楊衛院士在12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表示。 會上,基金委通報了8個科研不端典型案例。案例涉及偽造論文審稿人郵箱、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后來者——科研沒有捷徑。 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學術女神STAP細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兩篇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引發了全球
我國的科技期刊超過5300種,占全國期刊總數的一半多。 用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程東紅的話說,“科技期刊是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窗口,也是科研人員得到同行認可、接受社會監督的重要途徑”。 但近些年,科技期刊似乎成了學術不端的“眾矢之的”。 在浙江大學擔任校
2016年12月12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京召開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 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通報了2015-2016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楊衛院士,基金委監督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和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何鳴鴻研究員出席會議并回答了記者
2016年12月12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京召開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 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通報了2015-2016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楊衛院士,基金委監督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和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何鳴鴻研究員出席會議并回答了記者提
國際科技論文被視為一國科研實力的象征。然而,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志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
國際科技論文被視為一國科研實力的象征。然而,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志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
2016年6月2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在Nature(《自然》)發表評論文章“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進基礎研究在中國發展)”(Nature 534, 467-469(2016))。現在此發布文章中文譯文,同時轉載英文原文。 楊衛在
人民網北京12月12日電(趙竹青)今天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京召開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 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通報了2015-2016年查處的8起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 此次通報會重點通報了2015年國際論文撤銷事件。自2015年3月份開始,英國現代生物(BMC)
1月12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刊登長篇報道——《科研道德:零容忍》(Research ethics: Zero tolerance),詳細記述了浙江大學校長楊衛等大學管理者在肅清中國科研風氣方面所作出的工作,并就中國的學術道德建設展開討論。 近年來中國的科研誠信問題受到各方質疑。繼“賀海波論
人們期待通過創新賦予自然、社會更豐富的多樣性,賦予自身更多發展機會;否則,不論創新的成就對于行為者來說如何巨大,對于自然、社會都只能是一種折騰。 激烈的沖突、頻繁的折騰、無盡的改革,不可能發展好教育;騷動的校園、蠢動的學生、不安的教師,只會導致不忠誠于教育的學校。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胡喆、余曉潔)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京召開通報會,通報了2015-2016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 此次通報會重點通報了2015年國際論文撤銷事件。自2015年3月份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4批集
本報北京12月12日訊(記者甘曉)今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北京召開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 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通報了2015—2016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 通報會重點通報了2015年國際論文撤銷事件。自2015年3月份開始,英國現代生物(BMC)、斯普林格
11月2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了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撰寫的社論——《中國的科研誠信》(Research Integrity in China),以下為全文中文翻譯: 中國的科研能力過去十來年大幅增長,正在重塑著全球科研圖景。但是,快速增長的科研能力并不必然意味著科研文化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又出“新招”。 近日,基金委發布《關于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多項改革直指科研項目申報,旨在進一步優化資助格局,如取消、合并與調整部分項目類型,減少評審的負擔,遏制低水平的重復申請,強調基金申請質量,鼓勵青年科研人員創新
學術不端是近年來科技界越來越多地顯現和議論的問題,似乎有越打越多、屢禁不止的趨勢。日前,在中科院學部舉行的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上,中國物理快報主編、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院士提出了要區分科研中的學術不端與學術不當,堅決打擊和遏制學術不端。 朱邦芬將科研行為分為負責任的科研行為、科研不當行為和
全文抄襲剽竊他人申請書并造假、盜用他人名義申請并剽竊申請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30日通報7起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基金委主任楊衛表示,今后科研項目經費中的間接經費將與依托單位的科研誠信掛鉤。 本次通報的7起典型案例中有4起涉及抄襲剽竊他人申請書、網上購買申請書
本年度報告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而編制。全文內容包括概述、主動公開信息情況、依申請公開信息情況、信息公開收費和行政訴訟情況、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五個部分。本報告中所列數據的統計期限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如對本報告有任何疑問,
“今年4月,日本細胞生物學研究員小保方晴子因論文造假在日本學術界引起了轟動,但這樣的事在中國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在5月23日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宏一針見血地指出。 和張宏一樣,參會的專家學者都圍繞“科技評價與科研誠信”的主題,毫不客氣地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七屆五次全委會于2017年3月28日在京舉行。第七屆全委會委員出席會議,第四屆監督委員會委員全程列席會議。會議審議并通過了楊衛主任作的《繁榮基礎研究 深化創新驅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做出新貢獻》工作報告、基金委監委會陳宜瑜主任作的《捍衛科學道德 懲戒不端行為持續推進科學基金
對學術不端行為懲處不一,是科技界的一個隱憂。有些單位從輕處罰甚至包庇違規的科研人員,使得違規成本較低。這樣既不能讓違規者付出代價,也不能懲戒后人。自律與嚴格懲處雙管齊下,才能遏制這股學術界的不正之風。 近日,世界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學術期刊中的9篇論文,這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到目前為止,中國多所名校都傳出過學術丑聞。高等院校緣何風氣浮躁、“泡沫”堆積? 浙江大學在4個月前處理的博士后賀海波學術論文造假事件,日前成為新聞焦點。打假者質疑賀海波博士后指導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浙
今年5月全球研究理事會第二次峰會將科研誠信列為兩大議題之一,大會提出,科學研究是創造性的人類活動,只有建立在嚴謹的道德標準之上,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才能持續發展。 而對于正處于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時期的中國,科學道德建設尤為迫切。正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所說,我國面臨的科研誠信問題不
■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因為當事人是院士、是校長,就視而不見、不了了之,其危害更大 ■刮骨方能療毒,懲前才可毖后。在科研經費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更需要把“零容忍”真正落到實處 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是國際科學界遵循的共同準則。然而,在近來被熱議的“王志國論文”事件上,中外有關方面的
■只有對論文造假、成果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實行真正的“零容忍”,才能切實維護科研誠信,筑牢科研大廈的基石 前不久,科技部公布了對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集體撤稿事件的初步查處結果。此舉充分顯示了我國政府維護科研誠信、懲治學術不端的決心,不僅社會各界普遍點贊,也贏得了國際科技界的尊重。 “人而無信
3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七屆四次全委會在京舉行。第七屆全委會委員出席會議,第四屆監督委員會委員全程列席會議。會議審議并通過了楊衛主任作的《貫徹發展理念突出戰略導向不斷提升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供給能力》工作報告、基金委監委會陳宜瑜主任作的《健全學術不端懲戒機制 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穩步推進科學
從“漢芯事件”到“賀海波事件”,從抄襲論文到應試科研,學術不端行為的屢屢發生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近日,在中國科協與北京大學聯合舉行的“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報告會”上,杜祥琬、王乃彥、楊衛、龔克4位院士專家針對當前一些學術不端現象,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杜祥琬:構建科技誠信工作體系
日前,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財政部、基金委共同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資金管理辦法》)修訂工作,這對于深入推進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義,也是科學基金事業發展的一件大事。 在6月15日舉行的“貫徹落實《資金管理辦法》工作會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