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的講話 楊衛 各位記者朋友,同志們: 從2013年至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先后兩次召開過 “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今天我們再次召開通報會,有兩個目的,一是通報基金委在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工作,二是通報近兩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其重點之一是通報關于2015年國際出版機構撤銷論文的調查與處理情況。 科學研究是以誠實守信為基礎的事業,科研誠信是從事科研活動應該遵守的基本價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歷來重視科研誠信建設工作,多年來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教育、制度、監督和懲處并重”的科研誠信建設體系。基金委有一支專業化的監督隊伍。監督委員會為營造有利于科學研究的學術生態,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此對監委會的全體委員和陳宜瑜主任表示致敬! 多年來,基金委始終堅定捍衛科學道德的態度。對研究人員而言,科學道德設有紅線,一旦逾越,你只能出局......閱讀全文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余靖靜、吳晶)浙江大學校長楊衛15日在教育部舉行的加強高等學校學風建設座談會上通報了處理“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的最新情況:原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被開除出教師隊伍;賀海波所在的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吳理茂被解聘;現任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任期屆滿,不再續聘。 據楊衛
對論文造假零容忍,是進一步完善科研制度的契機,也是涵養科學精神、凈化學術環境的進一步努力 這兩天,有兩條與科技相關的新聞備受關注。一條新聞是科技部向新聞界通報對今年4月《細胞生物學》雜志撤稿事件的處理進展,態度鮮明、措施有力,顯示出相關部門解決問題的誠意。另一條新聞則是,78歲的劉先林院士在高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表示,要優化科研管理環境,落實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改革科研院所組織機構設置和管理運行機制,消除科研院所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實行有利于開放、協同、高效創新的扁平化管理結構,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勵創新、
中國主要的基礎研究機構正在嚴打那些利用假同行評審來發表論文的科學家們,要求嚴重違規者返還研究經費。11月12日國家媒體首次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學會(CAST)發布了一項聲明:其已調查了數十名涉及同行評審欺詐的科學家。調查結果凸顯了中國許多肆無忌憚的論文代理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它們負責兜售代寫或欺詐
近年來中央財政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投入穩定增長,2013年計劃投入資金170億元。科學基金目前共收到各類申請15.8萬余項,預計今年安排資助計劃238億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在5月28日舉行的基金委七屆一次全委會上表示,科學基金將繼續以70%以上的經費支持學科覆蓋廣泛的項目類型,鼓
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不斷提高。一系列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科學基金的全力支持。“十三五”期間,科學基金又將如何“升級換代”?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科學報》對全國人大常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進行了專訪。 《中國科學報》:當前,如何認識全球基礎研究的發展態勢?我國基礎研
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人民大會堂內,響起幾十次掌聲。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領域有很多新提法:“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還有“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本報記者查閱
堅守學術道德就是保護學術生態——兩會代表委員共議學術道德建設 兩會伊始,剛剛就造假事件作出處理意見的浙江大學校長楊衛代表數度嚴正指出:浙江大學對類似事件將“出一件事,就處理一件事,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學術不端的人”。 一個屢屢成為公眾焦點的話題,卻又屢屢發生,這不能不讓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
英國《自然》雜志23日推出中國特輯,用大量的數字、圖表、評論和分析文章為讀者描繪了中國科研的現狀和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軌跡。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在該特輯題為《加強中國基礎研究》的評論中表示,中國必須提高基礎研究質量,正確看待科研誠信問題。 楊衛稱,中國科學進步巨大,但是影響力依然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
這兩天,哈佛大學公布前哈佛醫學院教授、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關于心臟干細胞研究論文造假處置結果一事仍在發酵。科學網微信公眾號就此事件展開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10月20日,已有3000多微信用戶參與問答,超九成投票者認為哈佛大學的處理“做法合理,對學術不端絕不姑息”。 哈
這兩天,哈佛大學公布前哈佛醫學院教授、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關于心臟干細胞研究論文造假處置結果一事仍在發酵。科學網微信公眾號就此事件展開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10月20日,已有3000多微信用戶參與問答,超九成投票者認為哈佛大學的處理“做法合理,對學術不端絕不姑息”。 哈
英國,用大量的數字、圖表、評論和分析文章為讀者描繪了中國科研的現狀和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軌跡。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在該特輯題為《》的評論中表示,中國必須提高基礎研究質量,正確看待科研誠信問題。 楊衛稱,中國科學進步巨大,但是影響力依然不高。相比法國24%,美國18
6月14日下午,科技部、教育部、衛計委、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協,就今年4月20日斯普林格旗下《腫瘤生物學》撤銷中國學者107篇論文一事做出初步調查回應。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告訴媒體,此次撤稿事件情況復雜。論文集中被撤稿影響十分惡劣,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室印發 《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嚴查科研不端行為。不久前,神經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為研究生開講 《科研誠信上的不端行為和灰色地帶問題》。這是六年來蒲慕明第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室印發 《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嚴查科研不端行為。不久前,神經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為研究生開講 《科研誠信上的不端行為和灰色地帶問題》。這是六年來蒲慕明第三次主講這門課。作為神經所研究生
摘要:同一個實驗室,如果發現別人的不端行為是否要舉報?吹噓和造假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在申請博士后研究經費時,維杰把一篇“正在進行”的論文列為了“已送審”,后來他被解雇,這種懲罰過于苛刻嗎?二年級研究生
“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性再怎么估計也不為過,學風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這是社會的最后一塊兒凈土和良知,如果成為敗壞社會空氣的污染源,那就是亡天下。”11月8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和高等研究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嚴詞指出。 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描述了當前我國科研誠
3月25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稱基金委)第七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基金委主任楊衛、基金委監督委員會主任陳宜瑜、第七屆全委會委員以及來自財政部等單位的相關人員參加了此次會議。 楊衛在回顧科學基金2013年工作時指出,去年基金委共受理來自全國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尚勇今日談及“施普林格撤稿事件”時表示,這次撤稿事件嚴重損害了中國科技界的聲譽,甚至對國家聲譽也造成了不良影響。查實結果之后,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絕不護短,結果會向社會再進行公布。 據此前報道,日前,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
Donald S. Kornfeld和Sandra L. Titus認為,減少研究中的不可重復性的努力必須同時解決欺騙的誘惑。 科學史表明,不可重復性并非當代的產物。大約350年前,化學家 Robert Boyle 就寫過一篇關于“實驗不成功性”的文章,警告讀者不可盡信研究報告。“你可能會碰到
近日,由科技部、央行、發展改革委等41部門聯合簽署的《關于對科研領域相關失信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公開發布。很快,媒體多以“史上最嚴!41部門聯合出臺43項懲戒措施,遏制科研失信!”之類的標題報道了這一重大治理舉措。 近年來,以大規模撤稿、“突破性”研究不可重復和大量抄襲剽竊為特
4月10日,中國科協在京舉辦“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科學道德規范集中宣講教育”活動。全國學會秘書長,全國學會主辦科技期刊負責人以及科技界有關專家等400余人參加了本次活動。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程東紅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活動
記者從21日在京召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規章制度建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框架下,通過明確的科學基金管理和監督職責授權,基本建成一套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的科學基金規章制度體系,為推動我國基礎研究持續發展、保障源頭創新供給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
導讀 科學研究是以誠實守信為基礎的事業,科研誠信是從事科研活動應該遵守的基本價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歷來重視科研誠信建設工作,多年來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教育、制度、監督和懲處并重”的科研誠信建設體系。基金委有一支專業化的監督隊伍。監督委員會為營造有利于科學研究的學術生態發揮了積極
關于印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依托單位科學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科金發計〔2018〕105號 各依托單位: 自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頒布實施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依托單位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形
最近熱播的《人民的名義》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劇中以侯亮平為首的反貪局檢查官們不懼各方勢力,勇于跟貪官污吏作斗爭,肅清干部隊伍的形象也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科研界雖然沒有"貪官污吏",但學術道德與學術誠信的丟失,學術不端行為的不斷涌現,也大大地降低了科學研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王春法就《科技工作者道德行為自律規范》答記者問 近年來,我國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自2016年“科技三會”召開以來,絕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堅守良好的道德操守,潛心研究、奮勇爭先,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穩居世界前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研成就。但也發
經過一年多的調查,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組織和進化生物學及生物人類學系以研究猿猴和動物認知能力著稱的知名學者馬爾克·豪塞(Marc Hauser)教授被證實學術造假,自2011年8月1日起“辭去”該校教職一年。此事件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不小的轟動。 此前,在國內,因推薦材料存在代表著作嚴
63歲的祝國光博士至今還記得,當初在海外頂級醫學期刊上看到有關中藥和西藥對治療心肌梗塞疾病具有同等療效的學術論文時,那種難以言狀的興奮之情。 時隔數月,他卻驚訝地發現,那些看起來水平非同尋常的學術論文大都是編造的,而且論文的作者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著名中藥藥理學家李連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