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華大基因和新加坡A*STAR研究院共同組成的研究小組,聯合破譯了虎尾海馬(Hippocampus comes)的全基因組,有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Nature雜志上。 海馬隸屬于海龍科。與其他硬骨魚不同,海馬呈現高度特殊的形態,例如頭部前方具有管狀長嘴,無腹鰭和尾鰭,尾端卷曲,全身覆蓋硬骨骼,沒有鱗片等。另一個特殊的點在于其雄性育兒及性別角色逆轉,即雌性海馬將卵子放入雄性海馬的育兒袋中,雄性海馬通過育兒袋孵化胚胎直到分娩。 為了探索海馬特殊的形態及繁殖方式背后的遺傳基礎,研究小組針對虎尾海馬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并與其他輻鰭魚進行比較分析。 研究發現,在已測定全基因組的硬骨魚中,海馬的進化速率是最快的。雖然有關機制還不太清楚,但是較高的進化速率會促進具有新功能及更高效蛋白的海馬的出現,這些進化可能與其特殊的體型有關。另外,和斑馬魚等其他硬骨魚相比......閱讀全文
模式生物由于其結構簡單、生活周期短、培養簡單、基因組小等特點,在生物醫學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模式生物作為材料不僅能回答生命科學研究中最基本的生物學問題,對人類一些疾病的治療也有借鑒意義。常見的模式生物有有真菌中的酵母,原核生物中的大腸桿菌,低等無脊椎動物中的線蟲,昆蟲綱的果蠅,魚綱的斑馬魚,哺乳綱的
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利用一種RNA導向的Cas9核酸酶在哺乳動物細胞和斑馬魚胚胎中有效實現了位點特異性基因編輯。相關論文“Genome editing with RNA-guided Cas9 nuclease in Zebrafish embryos”發表在3月26日的《細胞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美國《科學》雜志12月21日公布了2007年度科學突破,“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差異”榮登榜首,成為2007年度最大的科學突破。以下是《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名單: 1.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在更為先進的DNA排序技術和基因組
DNA甲基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以高等動物為例,個體從受精卵發育成成體的過程中,DNA甲基化圖譜都是動態變化的,會調控不同的細胞往不同的方向分化。因此,建立DNA甲基化圖譜對理解生殖細胞形成和胚胎發育至關重要。劉江(中)團隊合影 在基金委“細胞編程和重編程的表觀遺傳機制”重大研究計劃中,
中國科技網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自然》網站等媒體9月23日報道,一個由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市梅奧診所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高效的基因組改編方法,可對斑馬魚基因組進行精確定位的剪切替換,用于各種研究目的。該研究首次實現了對斑馬魚基因組分的自定義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
這種新技術將能讓生物學家提出有關個體之間、器官之間以及隨著其年齡增長的譜系樹變化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約翰·薩爾斯頓連續18個月將時間花費在觀察蠕蟲生長上。他用光學顯微鏡觀察一只秀麗隱桿線蟲的胚胎,并且每隔5分鐘勾勒觀察圖,例如一個受精卵分化為兩個細胞,然后變為四個、八個,等等。他在英國劍橋醫
這種新技術將能讓生物學家提出有關個體之間、器官之間以及隨著其年齡增長的譜系樹變化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初,約翰·薩爾斯頓連續18個月將時間花費在觀察蠕蟲生長上。他用光學顯微鏡觀察一只秀麗隱桿線蟲的胚胎,并且每隔5分鐘勾勒觀察圖,例如一個受精卵分化為兩個細胞,然后變為四個、八個,等等。他在英
這種新技術將能讓生物學家提出有關個體之間、器官之間以及隨著其年齡增長的譜系樹變化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初,約翰薩爾斯頓連續18個月將時間花費在觀察蠕蟲生長上。他用光學顯微鏡觀察一只秀麗隱桿線蟲的胚胎,并且每隔5分鐘勾勒觀察圖,例如一個受精卵分化為兩個細胞,然后變為四個、八個,等等。他在
Nature Methods雜志是Nature出版社旗下的著名期刊之一,也是方法學領域的權威刊物,主要刊載具有創新性的技術進展,在去年之前,大陸學者在此刊物上發表的技術文章僅有3篇。近期來自北京大學生科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這一著名期刊上發表了題為“TALEN-mediated
斑馬魚是脊椎動物生物學和人類疾病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其胚胎透明、體外受精、短繁殖周期和快速生長等特點意味著可對活體動物開展緊密地胚胎發育研究,斑馬魚可作為研究基因行為和功能的一種有用模型。 現在來自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分子生物學家Stephen Ekker領
斑馬魚是脊椎動物生物學和人類疾病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其胚胎透明、體外受精、短繁殖周期和快速生長等特點意味著可對活體動物開展緊密地胚胎發育研究,斑馬魚可作為研究基因行為和功能的一種有用模型。 現在來自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分子生物學家Stephen Ekker領導研
谷峰1,高彩霞2 1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 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 溫州 325000 2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基因組編輯中心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01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自然歷史過程,期間人類與自然界的不斷“摩擦與碰
罹患晚期肝細胞癌(肝癌)的病人有很高的死亡率,現有的藥物證實只有很小的顯著生存優勢。通過結合斑馬魚肝癌模型和來自人類腫瘤的數據,西奈山Icahn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鑒別出一些能夠被肝癌新療法靶向的潛在目的基因。 利用轉基因斑馬魚作為一種新興的、強有力的、全新動物模型來發現癌癥基因,結合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
驗證量子性的經典方法 與量子系統所發生的實驗相互作用是有限的,也是有必要如此的,那么是否有可能控制和命令這樣的系統?Ben Reichardt等人參考量子計算和密碼學(它們都涉及不完美模擬的或“不可信的”系統)來探討關于量子力學的這一基礎哲學問題。他們描述了一個能對大型量子系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因型-表型關系仍
一、基因敲降的前期準備工作相同1.1 生物信息學分析目標基因在斑馬魚早期胚胎發送過程中是否有表達。1.2 收集斑馬魚早期發育胚胎(通常為48 hpf前的胚胎),提取總RNA,然后進行體外轉錄(RT)。1.3 設計檢測目標基因表達的PCR引物,以1.2獲得的cDNA為模板,進行PCR擴增,確認目標基因
一、基因敲降的前期準備工作相同 1.1 生物信息學分析目標基因在斑馬魚早期胚胎發送過程中是否有表達。 1.2 收集斑馬魚早期發育胚胎(通常為48 hpf前的胚胎),提取總RNA,然后進行體外轉錄(RT)。 1.3 設計檢測目標基因表達的PCR引物,以1.2獲得的cDNA為模板,
一、基因敲降的前期準備工作相同 1.1 生物信息學分析目標基因在斑馬魚早期胚胎發送過程中是否有表達。 1.2 收集斑馬魚早期發育胚胎(通常為48 hpf前的胚胎),提取總RNA,然后進行體外轉錄(RT)。 1.3 設計檢測目標基因表達的PCR引物,以1.2獲得的cDNA為模板,
CRISPR/Cas9已經成為一種通用的基因組工程工具,依賴于一個單導向RNA(sgRNA)和Cas9酶進行基因組編輯。研究人員可以用簡單、快速和經濟的方法來產生sgRNAs,因此能夠在培養細胞、小鼠、斑馬魚和其他模型系統中進行靶向誘變。為了靶向效率,預先篩選sgRNAs,對于成功誘變和減少動物
1.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組裝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t9557 哺乳動物胚胎經常異常發育,從而導致流產和遺傳性疾病,如唐氏綜合癥。胚胎發育異常的主要原因是卵子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分離錯誤。與體細胞和雄性生殖細胞不同的是,卵子通過一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自閉癥的研究進展匯總,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Cell Res:科學家利用猴子模型取得自閉癥研究新進展 自閉癥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育紊亂疾病,主要癥狀為社交行為首先以及出現重復性的行為。目前全球范圍對自閉癥研究興趣越來越高,而且隨著大規模外顯子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新型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利用 CRISPR/Cas9 技術,針對靶基因序列設計 sgRNA, 指導 Cas9 蛋白在特定基因位點引起 DNA 雙鏈斷裂,在非同源性末端接合修復斷裂 DNA 的過程中,靶基因堿基突變或缺失被引入到斑馬魚基因組中,最終導致靶基因無法正常轉錄翻譯,達到基因敲除的目的。目前我們利用
腸道微生物在維持宿主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緊密調控著宿主生物一系列生理代謝活動,如能量代謝、免疫功能、神經行為等。然而,環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會顯著干擾腸道微生物群落,進而影響宿主生理健康。然而,目前污染物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和宿主健康缺乏機理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聯國團隊
利用 CRISPR/Cas9 技術,針對靶基因序列設計 sgRNA, 指導 Cas9 蛋白在特定基因位點引起 DNA 雙鏈斷裂,在非同源性末端接合修復斷裂 DNA 的過程中,靶基因堿基突變或缺失被引入到斑馬魚基因組中,最終導致靶基因無法正常轉錄翻譯,達到基因敲除的目的。目前我們利用 CRISPR
利用 CRISPR/Cas9 技術,針對靶基因序列設計 sgRNA, 指導 Cas9 蛋白在特定基因位點引起 DNA 雙鏈斷裂,在非同源性末端接合修復斷裂 DNA 的過程中,靶基因堿基突變或缺失被引入到斑馬魚基因組中,最終導致靶基因無法正常轉錄翻譯,達到基因敲除的目的。目前我們利用 CRISPR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