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好吃的番茄》為題,1月27日的《科學》雜志用封面報道介紹了中美科學家關于番茄風味改良的化學和遺傳學路線圖研究成果,同期刊發了兩國科學家合作的論文。與此同時,《自然》雜志也就此在線發表了亮點報道。 《科學》和《自然》雜志如此重視這小小番茄的原因在于,番茄既是一種非常受消費者歡迎的蔬菜,根據2014年世界糧農組織的數據,全球番茄產值達962.8億美元;而且還是植物生物學家的最愛之一,它們堪稱植物遺傳學界的“小白鼠”。 中美兩國科學家如何研究“風味”這個能被感覺,但看不見摸不著的性狀?用什么方法解讀番茄基因組9億個堿基對,1200萬個變異的大數據?消費者什么時候才能吃上更好吃的番茄?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走進了論文聯合通訊作者黃三文研究員和聯合第一作者祝光濤博士位于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和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實驗室。 一封發給美國“番茄院士”的郵件 2013年10月13日,美國科學院院士、佛羅里達大學教授......閱讀全文
“作為生物技術領域最基礎的學科,農業基因組學研究不僅需要國內外科學家同行的協同創新,更需要與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需求無縫銜接,才能發揮出農業基因組學的最大潛能。基于這種認識,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框架下,建立農業基因組學的協同創新聯盟就顯得十分迫切。”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局長梅旭榮表示。 7月24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第五屆國際農業基因組會議暨深圳國際食品谷研討會上獲悉,現代農業研究已邁入生物組學大數據時代,特別是基因組學及其衍生技術在生物育種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基因組學是對生物體所有基因進行集體表征、定量研究及不同基因組比較研究的一門交叉生物學學科。基因組學主要研究基因組的結構、功能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繪制番茄果實發育過程中全基因組脫氧核糖核酸酶I(DNase I)超敏位點圖譜,鑒別出了一些調控DNA元件。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5月29日的《Molecular Plant》雜志上。 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崔霞(Xia Cui)研究員
由來自中國、美國、荷蘭、以色列等14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番茄基因組研究國際協作組”,歷時8年多的艱苦努力,于近日完成了對栽培番茄全基因組的精細序列分析。今天,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了這項重大科學成果。 番茄是研究果實發育的經典模式植物,我國科學家在這項國際番茄基
近日,《科學》雜志以封面報道形式介紹了中美科學家關于番茄風味改良的化學和遺傳學路線圖研究成果,同期刊發了兩國科學家合作的論文。與此同時,《自然》雜志也就此在線發表了亮點報道。 小小番茄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度,源于這種果實既是一種非常受消費者歡迎的蔬菜,又是植物生物學家的最愛之一,堪稱植物遺
2011年5月11日,華大基因(BGI)和荷蘭TTI GG(Technological Top Institute Green Genetics)共同宣布啟動“100個番茄基因組研究計劃”,這是中荷科學家在基因組學領域攜手合作的又一重要研究項目,該項目將由來自中國和荷蘭的多家科研機構或企業共同完
目前,中國農業面臨著三方面的重大挑戰。首先耕地銳減,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次,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占有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左右。再次,病蟲害、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發,環境惡化。 發展轉基因技術可以有效地緩解或解決這些問題。第一,轉基因農作物品種能夠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
紅彤彤的現代番茄(西紅柿)比起最初來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區域、豌豆大小的野生祖先要大了近一百倍。為了追蹤番茄育種的悠久歷史,以及了解人類施加的選擇如何改變了番茄的基因組,由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等10多家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360個番茄品種,其中包括野生型和馴化
黃三文,1971年出生于湖南岳陽。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6年碩士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2005年獲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副所長,國家“973”項目“主要蔬菜重要品質性狀形成的遺傳機理與分子改良”首席科學家、國際黃瓜基因組計劃首席科學家、國際茄科基
絨毛狀煙草和林煙草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已經由中國煙草完成。這是全球第一套煙草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繼馬鈴薯和番茄基因組之后全球完成的第三種茄科植物全基因組序列圖譜。該絨毛狀煙草和林煙草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是目前已知植物基因組序列圖譜中基因組最大、組裝精度最高、組裝結果最好的2個圖譜。絨毛
實驗概要植物生物學研究數據庫實驗步驟http://bioinf.scri.sari.ac.uk/cgi-bin/plant_snorna/home 英國 Top 植物種的snoRNA基因數據庫。 綜合 http://bioinformatics.psb.ugent.be/webt
土壤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石。然而近年來由于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等,土壤生態條件大不如前,基礎地力下降,耕地鹽堿化問題變得尤為突出。 除了“治療”鹽堿地,科學家也在不遺余力地挖掘作物的耐鹽潛力。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逆境中心”)研究員朱健康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
“目前我們已經初步完成了深圳國際食品谷規劃戰略研究。深圳將通過食品谷建設,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食品科技創新中心、國際一流的農業食品科研基地,吸引和培育國際農業食品創新人才團隊,優先布局一批食品科學重大研究方向。”11月21日,深圳市副市長黃敏在第五屆國際農業基因組會議暨深圳國際食品谷研討會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1月27日,由賽默飛世爾科技主辦、分析測試百科網協辦的組學技術前沿創新高峰論壇在成都隆重舉行。本次會議旨在“發現質譜力量”,邀請國內組學領域大咖共討質譜在組學研究中的“力量”,期望共同推動中國組學研究發展。 賽默飛中國區色譜與質譜業務應用支持總監薄濤博士主持本次大
科學通報,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這兩份期刊均是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我國學術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國內外各主要檢索系統收錄,如國內的《中國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等;美國的SCI、CA、EI,英國的SA,日本的《科技文獻
1月6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戴小楓領銜的加工有害生物創新團隊日前在大麗輪枝菌寄主適應性進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闡明了大麗輪枝菌引起棉花等寄主落葉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已于1月4日在線發表于國際知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科學家》(New Phyt
2008年12月21日下午,質譜沙龍第十五期活動在第二炮兵總醫院遠程會診中心會議室舉行。來自發酵研究院、清華大學、二炮總醫院、朝陽醫院、北大醫學院、北醫三院、安貞醫院、解放軍307醫院、中科院植物所、AB公司的各位專家、老師、學生20余人。
7月18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馬紅教授,應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金雙研究員的邀請訪問辰山。 馬紅作了題為“運用低拷貝核基因重建被子植物系統發育關系”的報告,重點介紹了他所領導的團隊(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利用分子遺傳學、基因組學和進化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等方法
中國農科院近日宣布,由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員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首次利用多重組學大數據分析,揭示了“世界第一果”番茄在馴化和育種過程中營養和風味物質發生的變化,及其調控位點,為番茄果實風味、營養物質的遺傳調控和全基因組設計育種提供了路線圖。相關科研論文在國際知名生命科學期刊《細胞》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辦公室的一面白色玻璃隔斷上,用馬克筆寫著一組雜交育種模式圖。這是多年前,他寫下的關于“優薯計劃”的創想。 雜交育種是將父母本雜交,形成不同的遺傳多樣性,再通過對雜交后代的篩選,獲得具有父母本優良性狀、且不帶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狀的新品種的育種方法。馬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繼廣泛靶向代謝組技術成果在NG、NC、PNAS發表后,2018年1月11日,《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Rewiring of the fruit metabolome in tomato breeding”的研究論文。論文的通訊作者為邁維代謝首席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羅杰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
李君明和專家們在黃瓜大棚 辣椒新品種 番茄新品種■本報記者 胡璇子 “秧子吊得這么整齊!”“管理得真好!”“通常來說
近日,農業部對3款進口轉基因大豆新品種發放安全證書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安全性是其一,新聞爭論的背后更折射出種業競爭力的問題。 而今,如何培育出具有高產、優質、安全等優點的作物品種,已成為世界性的育種課題,由此,生物技術被推上了歷史舞臺。 在日前舉辦的“第六屆國際生物技術與農業峰會”上
1 植物群體遺傳蛋白質組學 1.l 遺傳多樣性蛋白質研究基于基因組學的一些遺傳標記,如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SR(Simple Sequen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2014年夏季學術報告會于7月18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召開。重點實驗室課題組長、工作人員和研究生共計260余人參加了本次學術報告會。此次報告會為重點實驗室每年兩次(夏季和冬季)系列報告會中的學生學術報告會。會議主持、學術報告、墻報制作與展出都由學
經過公開征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共收到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ISF)合作研究項目申請89項。經初步審查并與以方核對名單,確定有效申請85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目公布如下:
大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17日Nature公布了目前為止最完善的大麥基因組測序圖譜。這項由美國農業部主導的大工程,在德國、日本、芬蘭、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和中國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下,歷經六年終于取得了重大進展。大麥基因組圖譜將成為人們提高大麥產量、增強大麥抗蟲抗病能力、增加大麥營養價值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1月21日,由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廣東中南五省植物生理學會共同發起的“第一屆中南五省植物生理學會聯合學術年會”(5SPPC 2020)在湖南省郴州市召開。本屆會議邀請了多位著名植物生理學領域的專家、教授蒞臨大會發表主旨報告,是中南區植物生理學領域高水平學研產交流
研究人員已經對咖啡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從而揭示了植物中咖啡因的演化并對這一大眾飲料的廣受歡迎的風味和香氣提出了見解。該基因組序列還給科學家們一種用來快速定位在具體咖啡染色體上特定基因的工具,這是一種可幫助他們改善咖啡育種、加速研發新咖啡品種并增加咖啡植物對像氣候變化及害蟲等環境應力抵抗力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