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生活在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智能手機的誕生也造就了很多低頭一族,很多人認為手機在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人們日常的生活,比如正常的交流等,然而在科學研究中研究人員也會經常利用手機來“搞事情”,在手機的幫助下他們也獲得了多種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此進行了盤點,讓我們來一同學習手機是如何幫助科學家進行研究的。 【1】Sci Rep:手機新用途---檢測細菌耐藥性? DOI: 10.1038/srep39203 耐藥細菌嚴重威脅著全球公共衛生,造成了越來越多的高死亡率疾病,如肺炎、腹瀉和敗血癥等。對抗細菌耐藥性的挑戰之一是部分偏遠地區由于缺乏設備和技術人員而無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來自UCLA的團隊開發了一種便宜而簡便、可以自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的手機附件,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科學 報告》雜志上。 “考慮到耐藥菌導致許多一線抗生素失效,從......閱讀全文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近日即將實行新的“10項措施”,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為科研人員“松綁”。 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介紹,近年來,中科院在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中,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完善院所兩級治理結構,大力度改革項目管理、資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讓電子在兩個分子之間來回流動,這一新技術為有機電池的研發奠定了基礎,也將促進人工光合作用技術的發展,將太陽光變成燃料。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這項研究的領導者、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化
每天,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姚志洪和他93歲的母親,都會用智能血壓儀量一量血壓,通過藍牙把數據傳送到手機APP軟件上,再借助3G網絡傳送到健康云平臺。這個個性化血壓管理系統,正是姚志洪努力了數年的一項成果。 在國內,像姚志洪一樣,在移動健康(mHealth)研究領域努力著、實踐
上圖 劉忠范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做實驗。 北緯39.99度、東經116.31度,這是北京大學納米化學研究中心的地理坐標,是200多名納米化學人科研生涯的起點,是它的創始人、“萬人計劃”入選者劉忠范回國20年來事業的中心點。 眼前的劉忠范被各種中、英、日的學術書刊以及化學模型包圍著,他爽朗、健
圖為中科院化學所納米綠色印刷產業化基地綠色制版中心。中科院化學所供圖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經過多年的奮斗,我國的科技創新正由過去的跟跑為主,進入跟跑、并跑、領跑三者并存階段
圖為中科院化學所納米綠色印刷產業化基地綠色制版中心。中科院化學所供圖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經過多年的奮斗,我國的科技創新正由過去的跟跑為主,進入跟跑、并跑、領跑三者并存階段,
1、在反應釜中做不同介質的反應,應首先查清介質對主體材料有無腐蝕。對瞬間反應劇烈,產生大量氣體或高溫易燃易爆的化學反應,以及超高壓、超高溫或介質中含氯離子、氟離子等對不銹鋼產生腐蝕緊張的反應須特別定貨!裝入反應介質時應不超過實驗室反應釜釜體2/3液面!工作時或結束時,嚴禁帶壓拆卸!嚴禁釜在超壓、
2017年12月31日,HU7204航班在22點25分起飛,從貴州銅仁鳳凰機場,飛往深圳。到達時間:2018年1月1日凌點5分。 廣東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就在這趟航班上。當大多數人闔家歡樂跨過新年時,陳能場的跨年是在天空中跨過的。為此,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跨年:您跨時間,我(還
在《中關村科學城發展規劃》發布后一個月,中關村創新平臺又舉辦了中關村科學城院校企第二次項目對接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與企業合作的6個產業化項目,北京大學等高校與企業合作共建的6個研發實驗室(機構)項目,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與企業合作的6個人才項目,中關村發展集團與企業的8個股權投
給經濟裝上創新“新引擎”,使中國技術從“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迫切需要創新圍著“市場”轉,形成科研促進產業創新與產業支持科研發展的新局面。科研項目設立要突出市場導向,按市場規則健全激勵機制,尊重科技創新的特殊規律 最近,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出臺新舉措,擬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增加對科技創新成果
鄒勇松正在指導實驗室的學弟做科研。 劉著之 攝 二十幾歲的青春芳華,他卻要用來抗爭病魔。一行行復雜的代碼,是他的“病隙碎筆”。他就是尿毒癥患者、長沙理工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15級研究生鄒勇松。 兩年時間里,鄒勇松自購藥品完成了1000多次腹膜透析,透析液包裝盒在他的房間堆成了
自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發布以來,多點觸控式手機日益受歡迎。但這種技術還是要用手指去觸摸屏幕實現操控,德國科研人員日前開發的一種新技術則實現了非接觸式多點操控。 德國弗勞恩霍夫實用技術研究所7月13日報告說,在使用這種非接觸式三維多點操控系統時,操控者只要在屏幕前移動手掌或作出抓取等手
近日,中科院推出“中國科訊”應用,致力于打造“文獻移動獲取第一平臺”。 讀論文是每個科學家的“必修課”。而在科技創新鏈上,文獻情報亦是一項極為基礎性的工作。 然而,本應站在科技與時代發展最前沿的科學家,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卻還被動地局限在一些“守舊”的規則中。一個例子就是,一旦科學家離
讀論文是每個科學家的“必修課”。而在科技創新鏈上,文獻情報亦是一項極為基礎性的工作。 然而,本應站在科技與時代發展最前沿的科學家,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卻還被動地局限在一些“守舊”的規則中。一個例子就是,一旦科學家離開辦公室,就很難下載和閱讀本應能獲取到的文獻全文。 中國科學院決計改變這
不用感光沖洗,也不產生廢水,報紙、書籍的版樣就可以打印出來;電腦、手機的線路板,不用刻蝕,同樣可以輕松打印出來…… 這些看似神奇的技術,在中科院化學所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已經變成現實。以宋延林研究員為代表的“納米材料綠色印刷”技術團隊,目前正在“印刷制造”的道路上高歌猛進。日前,《中國
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旗下的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金會(The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日前宣布對一個全新技術進行投資,該技術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尿液的分解來為諸如移動電話等設備提供電力。 據悉,該項目的主要目的是提取出尿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主要國家期望以科技創新促增長、增就業、渡危機,科研投入不減反增,這一趨勢延續至今。 在新一輪科研政策調整中,美國、歐盟、日本、德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都在哪些科研領域發力,拼搶制高點?無疑值得其他國家借鑒和參照。 【美國:宣布抗癌“登月計劃”】 為保持頭號科技強
“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是2016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的主題,也是中國對世界經濟復蘇提出的愿景。“創新”在四大關鍵詞中居于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望歷史,科技創新突破總能帶人類走出經濟困境,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都由世界性經濟危機催生,并帶來新一輪繁榮;放眼國際,以科
所有行業都希望移動端能夠“為我所用”,通過技術手段改變傳統、提高效率。那么,醫療行業擁抱移動化之后,會讓整個產業變輕嗎?在“好大夫在線”創始人王航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是Yes or No這么簡單。移動化,到底可以為醫療行業
寫在前面 物聯網、傳感網,這是近日在網絡上突然時髦起來的名詞。 本月4日,物聯網和傳感網研究院、物聯網學院在南京郵電大學同時成立,“物聯網示范區”、“智慧校園”的建設計劃在南郵大同步開始實施。 物聯網、傳感網究竟是什么?它和我們有什么關系?有了它,我們現在的生活會有什么變化?
螃蟹在線自動分級系統、評估嬰兒疼痛程度的手機APP、視覺識別與智能抓取多型號航空鉚釘……3日在江蘇大學舉辦的首屆江蘇省研究生計算機視覺科研創新實踐大賽決賽現場,來自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郵電大學、江蘇大學等高校的32組研究生代表隊,以“計算機視覺”這一當前熱門的人工智能領域為切入點,比拼創
10月12日,第二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簡稱“雙創周”)北京會場主題展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拉開帷幕。本次展覽以“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為主題,展示內容分為五個板塊:構建創新創業新生態、引領新經濟澎湃新動能、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創業文化和雙創活動以及室外展示的創業服務機
長期以來,科技成果屬于誰這個問題一直是科研圈子中的“灰色地帶”,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一直屬于所屬單位,這和外國慣例有著很大的不同,也大大影響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部主任王涌天激動地拿出手機,在一個近300人的長江學者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具有延展性并能導電的透明聚合物材料,可實現電子設備和機器人的自我修復,特別適用于手機屏幕和手機電池。該研究成果將在近期舉辦的第253屆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上展出。 自我修復材料是一種在物體開裂或受損時能自動進行修復的新型材料,人類皮膚就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自
美國科研人員日前開發出一種具備厘米級精度的定位系統。該系統基于GPS信號,用較低的成本就能將手機等移動設備的定位精度提高上百倍,將誤差的尺寸從汽車一般大縮小到硬幣一樣小。 發表在專業雜志《GPS世界》上的報告稱,厘米級精度的定位其實已經在地質勘探、測繪中獲得了應用,但這些系統往往售價昂貴,體積
一雙球鞋,一身運動服,一輛自行車,這是印遇龍每個上班日的標配;走起路來健步如飛,說話大嗓門;喜歡游泳、打乒乓球、跑步,智能手機玩得嫻熟。已過花甲之年的印遇龍,生活中充滿了朝氣與活力。 與生活中的隨意不同,科研中的印遇龍又是個十分嚴謹的人。他的科研哲學很簡單:深入第一線,在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
一、做研究要發論文嗎?五百年前,哥白尼發現太陽中心說后,沒發論文(當時也沒有學術期刊可以發論文),卻把他的發現寫成一本書,在臨終前正式出版。[Copernicus 1543]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米林·昂內斯(Heike Kammerlingh Onnes)首次發現了超導之后,實驗結果發表于萊
據科學日報報道,美國休斯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可以安置在并不昂貴的智能手機里的光學透鏡,將圖片放大120倍,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鏡頭只需要花費3美金。休斯敦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副教授施魏傳(Wei-Chuan Shih)表示這些透鏡可以像真正的顯微鏡一樣工作,且它的使用成本和簡易性——它可以直接
印象中在07還是08年期間,科學網初步發布受邀在此扎窩,斷斷續續見證著科學網的發展和壯大。當時雖然我剛剛博士畢業不久,但因為各種原因依然在校園里浸淫著科學探索工作,那是還在理論探索與試驗近地航天器慣性/衛星/天文組合導航,接著又是深空探測器的自主導航研究,STK,ENCKER,MATLAB的應用
印象中在07還是08年期間,科學網初步發布受邀在此扎窩,斷斷續續見證著科學網的發展和壯大。當時雖然我剛剛博士畢業不久,但因為各種原因依然在校園里浸淫著科學探索工作,那是還在理論探索與試驗近地航天器慣性/衛星/天文組合導航,接著又是深空探測器的自主導航研究,STK,ENCKER,MATLAB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