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引發熱議。對楊、姚兩位先生的做法,各種議論均有,筆者不再贅述。筆者想談的是:學術界長期以來根據人才頭銜、身份進行學術評價,給予有顯赫學術頭銜者特殊學術權力和待遇的問題。 在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或者美國科學院院士參加學術活動,沒有任何的學術特權,他們會和年輕學者平等對話;大學和科研機構聘用教師和研究人員時,主要看其本人的教育和學術能力,而不是其曾經獲得的顯赫身份。院士在美國學術界就是一個榮譽,沒有任何與這一頭銜掛鉤的特殊利益。這是美國科學研究保持創新活力的重要原因。 國內學術評價卻高度“頭銜化”。以院士制度為例,一名學者當選院士后,不但能獲得對應的經濟待遇,還享有高人一等的學術特權,成為很多重大學術課題的負責人、評審人。院士評審存在“跑、要”現象,院士四處兼職,一直不退休,都是院士“頭銜化”的表現。近年來,國家提出進行院士制度改革,包括建立院士退出制度,但較少涉及......閱讀全文
“率先垂范,共同維護院士榮譽稱號,建設中國科技界的道德學術凈土。”中科院學部第四屆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在院士大會上向709名院士發出了呼吁。(《中國青年報》6月8日) 院士是國家對個人學術造詣的最高肯定,為終身榮譽。同時,院士這一稱號又與一系列利益、有形或隱形的權力,以及
「2020年2月28日,英國旅美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不幸去世,享年96歲。戴森在物理學造詣深厚,是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同事和朋友,曾稱楊先生為“保守的革命家”。他知識豐富,思考深邃,對物理學之外也多有評論,例如他曾經稱“生物學是21世紀的科學”。 《鳥和青蛙》(Bi
日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在其官方網站就2008年國家科技獎勵推薦工作有關問題作了解答。全文如下: 1.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哪些獎項? 答: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個獎種。
本文作者李志文先生是美國杜蘭大學商學院蔻翰講座教授,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特聘教授。他對當今國際教育和中國大學發展道路有獨到的見解。文章較長,可以收藏后仔細閱讀,定有收獲。 為什么大家明明感覺中國的頂尖級大學:清華、北大和浙大的學生水平已經不低了,然而國際上仍然不承認這幾所大學的地位呢? 其實,真
7月31日,生態環境部黨組召開全國生態環保系統“以案為鑒,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專項治理工作動員部署會,決定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黨委副書記、院長孟偉嚴重違紀案作為反面教材,在全國生態環保系統開展為期半年的專項治理工作,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強政治、紀律和作風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總是在我們現行的職場奉行最好的合作方式。然而,科學世界里面卻有著無數多為了科研奉獻一生的頂級科學家。讓我們來看看科學史上單身頂級科學家(男、女)雙“TOP10”。世界科學史上頂級男單身科學家TOP10 1牛 頓 牛頓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時至今日全人類最多只有2-3位科學
2017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近日啟動。剛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屠呦呦此次能否當選院士? 據了解,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為院士候選人,但均未當選。而今,她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技獎“雙料”得主,但已86歲高齡,是否有可能趕上院士“末班車”呢? 作為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
1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在領獎臺上接過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勵證書。89歲高齡的他成為設獎以來第2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從第一屆獲獎者袁隆平、吳文俊到今年的于敏,一如既往,每位獲獎者的成就都令人崇敬、信服。 然而,疑問也一直伴隨著這項國家最高榮譽,即最高獎得主多年來沒
2017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近日啟動。剛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屠呦呦此次能否當選院士? 據了解,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為院士候選人,但均未當選。而今,她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技獎“雙料”得主,但已86歲高齡,是否有可能趕上院士“末班車”呢? 1月9日,2016年度國
饒子和在書房 “這就是科學院的特點,它總是比較開放,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總是比別人先走一步。”饒子和感慨,僅憑組織關系就可以到研究所當法人,在改革開放30年來,還是第一次。 “老一輩教育家們,如張伯苓、蔡元培、梅貽琦,他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教育理念。我們吃透了幾分?做了幾分?還沒有吃
他是年邁的院士,但有人說他“還年輕’;他仍站在學術前沿,卻感嘆自己過時了;他的記憶總是“焊接”在西南聯大上;他是個成功的大學校長,卻惹來親近下屬的“抱怨”;他仍不想退休,但反對院士享受“特殊待遇” 潘際鑾院士86歲了,但“退休”仍然是件很遙遠的事情。 北京初冬的一個早晨,戴著藍色棒球帽的潘老
關于印發《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的通知國科發監〔2019〕323號 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 《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已經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實施。
關于印發《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的通知國科發監〔2019〕323號 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 《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已經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實施。
關于印發《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的通知國科發監〔2019〕323號 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 《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已經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實施。
一個以“打假斗士”身份出現的方舟子、一個身為醫療學者的肖傳國,還有一個媒體編輯方玄昌,他們之間又有怎樣的恩怨糾葛?九年前 肖傳國舉報方論文抄襲 1999年,方舟子設立新語絲網站,通過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網友文章,揭發中國科學界和教育界的學術腐敗現象,方舟子被稱為“打假斗士
到目前為止,中國多所名校都傳出過學術丑聞。高等院校緣何風氣浮躁、“泡沫”堆積? 浙江大學在4個月前處理的博士后賀海波學術論文造假事件,日前成為新聞焦點。打假者質疑賀海波博士后指導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浙
2018年頒獎典禮15日晚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獲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上海交通大學張杰教授領導的激光強場物理團隊。兩者分別獲得獎金人民幣一百萬元。 當晚,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
中國的遙感專家們剛剛經過了另外一場“奧運會”,這個名為“第21屆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的會議在本月上旬結束。該會每四年一次,這是它第一次在中國舉行。 會上,中國晉升為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的最高級別會員,另外的四個國家是美國、加拿大、德國和俄羅斯,進入這個行列需要會員國攝影
君子坦蕩厚積薄發 衰老世界探究引領 童坦君 童坦君,1934年生于浙江寧波,1959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同年考取本校生物化學專業研究生,師從劉思職院士,從事腫瘤生物化學研究。1988年后轉向細胞衰老的分子機理研究,建立細胞衰老評價體系,揭示p16等細胞衰老相關基因的作用機制、基因調
勇于進取的生物物理所隊伍智慧的“腦”已運轉起來6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創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討會”召開,與會的近100位所長就像各路征戰的將領般云集北京,從黨和國家賦予中科院的戰略定位出發,圍繞事關我國科技事業長遠發展和“創新2020”深入實施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了
未來的世界,是科技在改變生活;未來的中國,科技在重塑增長。2017年伊始,網易科技聯合“未來論壇”推出“十大頂尖科學家預言未來”系列策劃,獨家專訪了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近十大領域最頂尖的華人科學家,傾聽他們對未來的預言。在這些預言的背后,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深厚學識,發出對人類
龔岳亭(1928~2014年) 生物化學家。1949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化學系。曾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上海分院圖書館館長。是我國多肽激素合成與應用、結構與功能關系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也是1965
全職歸國6年,施一公仍然對成為祖國發展的參與者而興奮。無論是癡迷科研的“本性難移”,還是堅守講臺的為師之道,或是大膽改革的理想主義,都擦亮了他“美國夢”是過去、“中國夢”是未來的事實:“大我與小我從來無法割裂,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報國。” 6月,蘇州,冷泉港結構生物學研討會上,施一
公眾眼里,他們是距世間真實最近并為古今真理代言的人。因而,理應也是最可信賴的人。然而,從高考身份造假到學位論文抄襲,再到公共知識分子的公開撒謊,中國知識界的失信之舉,正在使這個圈子里的所有人變得可疑。 校園誠信的淪陷 2009年高考身份造假事件發生后,洶涌的輿情對相關
“雇兇傷人教授”肖傳國在鏡頭前的知識分子形象,構成了一個新符號。其“新”之處在于,所謂黑社會黑幫老大的做派,并不專情于商業領域的搶地盤之類,如今已擴散到學術領域。從新聞價值的角度上說,此則新聞具有振聾發聵的轟動和啟迪效應。 肖傳國對“二方”(方玄昌、方舟子)謀劃的襲擊,意在報復落選中
——追悼錢學森大師 2009年10月29日上午,著名生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最年長的院士貝時璋先生,在安睡中辭世,享年107歲。 11月1日起,錢學森位于北京中國航天大院內的家中設立靈堂,接受錢老生前同事、故舊親友等各界人士前往吊唁、緬懷。 &n
對于許多科研工作者來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的杰青基金帶來的不僅是科研資金,更是一個研究興趣得以延續的平臺。這個平臺使他們獲得了開拓學術領域的機遇以及完善科研版圖的條件。 1996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科院院士陳小明在做實驗。 有一群人,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成為研究領域內的佼佼者
9月10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張曙光在庭審中。 三天前,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法庭上一席供述,引發輿論嘩然。他稱當年收受企業2300萬元,是因參評院士“需要花錢”。中科院次日發聲明稱,張曾兩次參評落選,未曾收到過與張“花錢參評”相關的投訴。 根據新京報記者調查
8月16日北京時間凌晨1時40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全面領先。而我國之所以能在量子科學領域“領跑”世界,得益于我們有個量子“夢之隊”。 潘建偉:量子通信領航人 “墨子號”發射升空的這一刻,全球科學界的目光都落在46歲的量
“我的認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我的認知再度崩塌了,這世界可能真的有神”……過去兩年來,你是否在網上或微信朋友圈里看過這樣標題的文章?這篇持有神論觀點的文章自稱作者是清華大學的施一公院士,因此引發較高關注,流傳之廣堪稱網紅文章。昨天,施一公院士對此向北京青年報記者作出回應,表示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