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篩選是生物學中最有力的工具,它可以闡明復雜的生物過程。最近四項研究已經開發了一個新的遺傳分析方法,通過使用單個細胞作為微觀實驗室,測定擾動。這些研究開發了CROP-seq、PERTURB-seq和CRISP-seq技術,克服了現有基因篩查方法的局限性,并且可以分析一些原本無法分析的樣本。 目前,若要將遺傳擾動與細胞表型相關聯,人們主要使用兩種策略——芯片篩查和混合篩查,但兩種方法都各有缺點。芯片篩查中,細胞接種于微孔板中,每個微孔中引入單個擾動,并基于成像、轉錄或蛋白質的測量,提供每個孔中細胞的高分辨率表型。然而,芯片篩查受到高成本和勞動力和/或機器人的可用性的限制。并且每次篩查,需要的細胞數量較多,因此通常只能分析可在培養皿中增殖的細胞。相比之下,混合篩查允許在單個細胞樣本中快速篩查數千個并行擾動。在混合篩查中,擾動通過與單個特定表型(例如細胞存活)相關聯來排序。不同于芯片篩查,混合篩查不會顯示每個擾動的詳細表型;并......閱讀全文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杜文斌研究組和黃力研究組共同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微流控界面納升注射技術(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該技術可以將傳統的生化反應體系微縮在一個納升體積的油包水微液滴體系中完成。針對這一技術創新,團隊申請了多項中國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杜文斌研究組和黃力研究組共同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微流控界面納升注射技術(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該技術可以將傳統的生化反應體系微縮在一個納升體積的油包水微液滴體系中完成。針對這一技術創新,團隊申請了多項中國
微生物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杜文斌研究組和黃力研究組共同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微流控界面納升注射技術(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該技術可以將傳統的生化反應體系微縮在一個納升體積的油包水微液滴體系中完成。針對這一技術創新,團隊申請了多項中國發明專利和美國
遺傳篩查是研究哺乳動物細胞中基因功能的強大工具。將基因擾動與細胞表型相關聯,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法:芯片篩查和混合篩查。芯片篩查能揭示高分辨率的表型,但其通量有限且價格不菲。混合篩查則能夠快速篩查數千個擾動,效率高,擴展性好,但它不能揭示每個擾動的詳細表型。 如今,四項近期發表的研究為遺傳篩查帶來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在研究某個基因的功能時無非就只有兩種方法,要么就是敲除這個基因,或者下調其表達量,要么就是提高其表達量。在20世紀90年代發現的RNA干擾技術又給科學家們提供了一條新的研究基因功能的途徑,RNA干擾技術可以通過小RNA分子(small RNA molecule)與目標m
一、基于分子雜交的分子診斷技術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雜交技術發展最為迅猛的20年,由于當時尚無法對樣本中靶基因進行人為擴增,人們只能通過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針對靶序列進行捕獲檢測。其中液相和固相雜交基礎理論、探針固定包被技術與cDNA探針人工合成的出現,為基于分子雜交的體外診斷方法進行了
第一位MALBAC寶寶周歲照(左:謝曉亮;右:陸思嘉) 1、女明星與被拒的申請 2013年,有關個體化醫療最大的新聞之一是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宣布自己已“預防性”地切除了雙側乳腺,原因是她攜帶一種“錯誤”的基因——BRCA1,這種基因會極大增加攜帶著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可能性——她大概會有87%的
一、基因檢測公司梳理 目前全國涉及基因檢測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業務范圍劃分,這些公司可以分為:①最上游的基因檢測儀器開發企業(測序儀、芯片掃描儀、PCR設備),②提供樣本處理試劑和耗材的中上游企業(建庫試劑盒、檢測試劑盒、工具酶、基因芯片),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檢測服務的中游企業
2015年12月10日,北京,暖暖的太陽緩緩升起,一掃多日的霧霾,今天的藍色白云格外耀眼。解放軍總醫院今天誕生了一對特殊的雙胞胎,這是國內首例應用單細胞擴增技術(MALBAC)同時進行PGD/PGS阻斷了遺傳性耳聾的健康雙胞胎。 震驚 聽力正常的夫妻生下耳聾患兒 時間回到二年前,一對來自山東
四、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 相比于其他分子診斷檢測技術,qPCR具有2項優勢,即核酸擴增和檢測在同一個封閉體系中通過熒光信號進行,杜絕了PCR后開蓋處理所帶來擴增產物的污染;同時通過動態監測熒光信號,可對低拷貝模板進行定量。正是由于上述技術優勢,qPCR已經成
基于分子構象的分子診斷技術 (一)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與單鏈構象多態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 1970~1980年間,Fischer等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因型-表型關系仍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
在得知懷上的第二個孩子也患有先天性耳聾后,杜紹輝和妻子無奈決定流產。 夫婦二人的第一個孩子就患有先天性耳聾,為了給孩子治病,住在山東的兩個人要經常跑到北京來。杜紹輝夫婦兩人的聽力并沒有什么問題,但他們都是耳聾基因的攜帶者,這意味著,他們的孩子,有25%的概率患有先天性耳聾。 他們渴望要一個
政府對基因產業的支持,是基因檢測行業發展的一個利好因素。以2015年科技部首次召開“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為標志,中國在戰略層面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政府到2030年前擬投入600億元發展精準醫療。而基因檢測是實現精準醫療的基礎路徑。并且在之后的有關生物產業、科技創新的“十三五”規劃中,政府
隨著精準醫學和個性化醫療從概念走向實踐,從夢想走進現實,基因組學研究和基因檢測技術也在不斷走向高精尖,單細胞測序無疑已經成為基因組學前沿研究領域的“新寵”。 在第二十屆全國臨床腫瘤大會暨2017年CSCO學術年會上,BD作為全球二代測序配套設備和耗材的優質生產商,攜其全新的“分子標簽”核心技術
大高個兒,走路大步流星,謝曉亮像一陣風進了辦公室。提起“基因”“染色體”這些名詞,他還來不及放下公文包,立刻打開了話匣子。 “只需要一個細胞,就可以對細胞攜帶的基因組進行測序” 謝曉亮的辦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墻上一幅溫馨的照片。這是一張研究人員與新生嬰兒的合影,除了謝曉亮,照片里還有北京大
周健報道 體檢不只是驗血驗尿拍片子,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基因檢測。云健康基因科技首席技術官兼全球業務拓展負責人郭大成(Winston Patrick Kuo)博士2月10日介紹,基因檢測已經大眾化,不再是難以支付的醫學項目,并將對大眾生活發生更大影響。 我國在全球增長最快 2015年,奧普拉·
在不到1個月時間內,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全軍血液病中心一項關于單細胞技術平臺學術研究相關的三篇論著相繼在在國際工程技術頂級期刊《ACS Nano》(1篇)(IF:13.942)、及《Molecule oncology》(IF:5.3)、《Carcinogenesis》 (IF 5.1)等SCI雜
在遺傳學中,總體并不總是組成部分的總和。有時,兩個基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一種表型,會不同于預期的簡單地將兩個基因的效應相加。近期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 Jonathan Weissman和Nevan Krogan研究小組在獨立研究中首次系統地探索了酵母中的遺傳互作。相關論文分別發表在《細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異。 MAL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9月25日,首屆微納流細胞分析學術報告會在北京召開,百余位業內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報告會。本次大會為期兩天,同期在清華大學化學系舉辦“第5期微流控芯片質譜聯用細胞分析講習會”。會議圍繞著微流控及細胞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交流與探討,關注微流控細胞分析基礎研究與應用開
Namocell單細胞分離儀最新應用:隨著人們對環境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員逐漸將目光轉向藻類的單細胞層面:有些需要對藻類進行單細胞級別的分析(如藻類單細胞測序等),也有需要對單細胞藻類進行培養。這樣就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獲取藻類的單個細胞。通常實驗室里的方式,是在顯微鏡下用毛細管吸取。這
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這一預言如今已經成為現實,美國《科學》周刊評選的2014年全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一半的成果都來自生命科學領域。2014年,科學家們在衰老研究、生物進化、遺傳疾病基因分析、干細胞、腦和神經細胞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突破,有助于人
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這一預言如今已經成為現實,美國《科學》周刊評選的2014年全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一半的成果都來自生命科學領域。2014年,科學家們在衰老研究、生物進化、遺傳疾病基因分析、干細胞、腦和神經細胞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突破,有助于人們揭示有關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8月16日,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樣品制備專業委員主辦的第二屆全國樣品制備學術報告會在貴陽舉行。本次大會與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2015學術年會同期舉辦,參會200余人。張玉奎院士擔任會議名譽主席,關亞風研究員擔任會
Whitehead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方法,監測單個細胞中隨著時間推移發生的DNA甲基化改變。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發布在頂級科學期刊《細胞》(Cell)雜志上。 DNA甲基化對正確控制基因表達及細胞身份——使得細胞具有相同遺傳物質的細胞變為神經細胞、肌肉細胞或皮膚細胞,起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