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瘧疾影響著全世界數億人,每年造成40多萬人死亡。幾十年的殺蟲劑使用未能控制攜帶瘧原蟲(即導致瘧疾的寄生蟲)的蚊子,并導致許多蚊子品系產生殺蟲劑抗藥性。作為回應,科學家們開始對蚊子和其他有助于根除蚊子的有機體進行基因改造。到目前為止,這些轉基因方法都沒有在實驗室測試之外取得成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和布基納法索的研究人員描述了首次在實驗室外進行抗擊瘧疾的轉基因方法的試驗。這項研究表明在布基納法索的一個屏布封閉的模擬村莊的環境中,一種天然存在的真菌在經過基因改造將一種毒素遞送到蚊子中后可以將蚊子群體安全地減少99%以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3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genic Metarhizium rapidly kills mosquitoes in a malaria-endemic region of Burkina Faso”。 論文共......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的抗瘧疾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重大突破!根治瘧疾有戲!選擇性抑制PfCLK3蛋白可殺死處于各個發育階段的瘧原蟲 doi:10.1126/science.aau168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
3年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Gladstone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的遺傳學家Bruce Conklin想到了一個能夠改變他們實驗室工作流程的新辦法。Conklin的研究方向是DNA變異與人類疾病的關系,但
幾十年來,對衰老和限制壽命的過程的了解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三十年前,通過鑒定延長多細胞模式生物壽命的基因變異,衰老生物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可信度。 在本文,我們總結了標志著這一科學成就的里程碑事件,討論了不同的衰老途徑和過程,并提出衰老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具有獨特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意義的新時代。
據國外媒體報道,杰里·科因(Jerry Coyne)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從事了多年種群和演化遺傳學的研究,成果廣泛地發表在各種學術和行業期刊上,并出版了多本著作,如2009年的《演化為什么是真的》(Why Evolution Is True)。這些著作使他成為了演化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權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科學研究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過總有一些科學家不走尋常路,會腦洞大開地進行一些非常有“趣味”的研究,而當人們看到這些科研成果時或許會眼前一亮;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又有哪些腦洞大開的趣味研究發現呢?時至歲末,小編對這些趣味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EJPC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IV通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五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諾氏瘧原蟲。一旦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進入人體,它們先在肝臟中增殖,隨后侵入紅細胞,在那里,它們導致所有的瘧疾癥狀。瘧疾能通過受感染的蚊蟲叮咬傳播,影響
2019年的春節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春節,因為在大家熱熱鬧鬧過大年的時候,中國科學家陳小平用瘧原蟲感染治愈晚期癌癥的偉大發現震驚了全世界,讓這個春節更加熱鬧非凡。 就在今天,2019年2月9日CCTV1《新聞30分》節目向全球宣布了陳小平科學研究團隊的重大發明《瘧原蟲感染免疫療法治療晚期癌癥》,
最近幾年關于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火熱,日益深入的研究也逐漸揭開了腸道微生物的諸多秘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相關的NCS重磅研究,分享給大家。 【1】Cell:震驚!腫瘤微生物組竟能決定癌癥患者的生死 DOI:10.1
George Church:分子技術專家,DNA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哈佛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他于1985年參與到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是這個計劃的負責人。他發明的新方法開創了個人基因組研究的時代。基于他發明的直接基因組測序的方法,自動測序軟件被成功開發,并在1994年第一次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2019年7月28日是第九個“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題為“積極預防主動檢測 規范治療 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肝炎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PLoS Biol:中國科學家設計出能抑制甲型肝炎病毒的新藥物 doi:10.1371
CRISPR作為基因編輯領域的明星技術儼然已經成了眾多突破研究的“得力助手”。從技術改良、疾病治療到作物改良,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離不開這項才進入科研領域短短幾年的技術。張鋒、胚胎編輯、George Church等熱詞讓CRISPR在2015年“屢次刷屏”。 筆者從去年開始關注CRISPR技術,
又是一年將盡,到了盤點的時候,且看《科學美國人》評選出的2015年十大科技成就。 眼控機器:運動受損人士的福音 今年早些時候,當艾瑞克?索拓用思維直接指揮機器手臂將一杯啤酒送入口中,媒體瘋狂了。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但背后的技術,是在他大腦中植入的一種電極芯片,這種芯片既昂貴又具有侵入
在科學研究道路上,科學家們常常會有一些不經意、讓他們眼前為之一亮重要研究發現,而這些研究結果都是他們首次闡明或發現的,本文中,小編就對這些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Nature:重磅!解碼人體免疫系統!首次對人體免疫系統進行全面測序 doi:10.1038/s41586-01
隨著關于“超級細菌”的新聞的不斷出現,人們對耐藥細菌和超級細菌的擔心和恐慌也與日俱增。誠然,耐藥基因的出現成為了壓垮抗生素的最后一根的稻草,而超級細菌的出現則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了紅果果的威脅。那么在這些威脅面前,科學家們如何應用最新知識和技術來創造對抗這些細菌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呢?本文就為大家盤
雷帕霉素是一種新型大環內酯類免疫抑制劑,其是從一種生存在拉帕努伊島上的細菌中分離出來的,最早期被研究作為低毒性的抗真菌藥物,1977年研究人員發現雷帕霉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989年開始把雷帕霉素作為治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的新藥進行試用。 如今隨著科學家們對雷帕霉素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這種藥物
2月18日 據英國媒體報道,世界衛生組織表明,盡管使用轉基因蚊子這一新技術受到爭議,其仍將用于阻止寨卡病毒的傳播。 寨卡病毒是一種由埃及伊蚊傳播的病毒。這種病毒起源于非洲,但是在近十年經太平洋傳播到法國波利尼西亞以及巴西、哥倫比亞等地。目前,已有超過十三個美洲國家報道過該病毒的感染事例。 世
12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 Science:CRISPRa加入肥胖之戰,無需對基因組進行編輯就能對抗肥胖doi:10.1126/science.aau0629 在一項重要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CR
每周六上午,Maria do Carmo Tunussi會挨家挨戶地讓鄰居搜查房屋和院落,以尋找任何可能存水并為蚊子滋生提供場所的東西,比如花盆、水桶和堵住的水槽。17年來,Tunussi已成為CECAP/Eldorado當地診所的社區衛生代理人。CECAP/Eldorado是巴西皮拉西卡巴小城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12月7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重磅!揭示細菌存留細胞在抗生素治療期間破壞宿主免疫防御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t714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
本期為大家帶來2019年8月Science子刊重磅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喜歡。 【1】Science子刊:新研究揭示阿爾茨海默病中的內體運輸缺陷的真正元兇 DOI:10.1126/scitranslmed.aaz0730 罕見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familial Alzheimer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實驗步驟 一、桿狀病毒表達載體 最簡單的經典桿狀病毒表達載體是一個重組的桿狀病毒,其基因組含有一段外源核酸序列,通常為編碼目標蛋白質的dDNA,在多角體蛋白啟動子控制下進行轉錄。這個嵌合的基因由多角體蛋白啟動子和外源蛋白編碼序列組成
[提要] 自然界(非臨床環境)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藥基因”,而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如同“篩選壓力”,選擇并進化這些整合有“耐藥基因”的病菌,使得后者最終成為人類的噩夢――臨床上的“耐藥菌”。 自然界(非臨床環境)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藥基因”,而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如同“篩選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