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5月3日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關于調控人胚胎干細胞向肝系細胞分化的機理研究。該成果為多能干細胞分化提供細胞生物學的機理,為解決干細胞在再生醫學運用中打開一扇新門窗。與此同時,在統一體細胞重編程與干細胞分化這兩個看似相反過程的機理研究中邁出一大步,促進細胞命運調控理論體系的建立。 如何大量獲得具有特定功能的細胞如神經元、肝臟細胞及胰腺β細胞等是當前再生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因為它們是細胞移植及體外人類器官構建的基礎。科研人員結合體細胞重編程、定向分化或是轉分化技術現在已經能夠獲得多種功能性細胞,但是,不同方法誘導效率不一,所獲得的產物細胞的體內安全性、有效性不易評估。 早在2010年,裴端卿團隊在研究中發現,細胞“逆轉”過程是由間充質細胞狀態轉變到上皮細胞狀態來驅動的,該過程被稱為“MET”。隨后,科研人員通過優......閱讀全文
人牙齒干細胞(dental stem cells, DSC)可分為牙齒上皮干細胞(Dental epithelial stem cells)和牙齒間充質干細胞(D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兩類。胚胎口腔上皮誘導牙形成(odontogenesis)。牙釉質是由牙齒成
圖1 腸隱窩中的干細胞:Lgr5細胞(綠色)位于腸隱窩基底,數量多且具有增殖性(圖中紫色部分為膠原蛋白) 機體組織很可能啟用多種機制來更替喪失的細胞 自從骨髓移植技術鎖定于造血干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這種不可思議的多能性實體細胞(可形成幾乎所有的血細胞)
機體組織很可能啟用多種機制來更替喪失的細胞。 自從骨髓移植技術鎖定于造血干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這種不可思議的多能性實體細胞(可形成幾乎所有的血細胞)之后,它的理論就開始深入人心了。HSC的“自我更新”能力遵循著層次分化路徑進行,包含嚴格編排的事件流。
當嬰兒呱呱墜地、胚胎干細胞分化為成體細胞的那一刻,多數細胞的功能和命運似乎被定格,并開啟了不可逆的時鐘發條。然而腫瘤組織中層出不窮的基因突變和永生化癌細胞,卻以最慘烈的方式昭示著細胞命運的其他可能。隨著克隆技術和人工誘導多能干細胞的出現,改寫細胞命運的傳奇更走入了再生醫學和腫瘤研究的聚光燈下。
19世紀六七十年代,Bianco等發現骨髓中含有一種能自身繁殖的間質細胞群,簡稱成纖維細胞集落形成單位。研究發現,這是一類廣泛存在于骨髓及間葉組織中的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學者們將此類細胞稱為間充質干細胞。MSC周圍的細胞和微環境精確調節間充質干細胞的動態平衡。微環境因子失調會引起間充質干細胞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不用創建一個胚胎,而將成體細胞還原為胚胎狀態是一件棘手的事情。科學家們現已能重置一個成熟體細胞中的DNA,使該細胞能成長為人體內的任何細胞類型,如心臟肌肉細胞、神經細胞和膀胱細胞等。 一個病人到醫院診斷病情,醫生告知其診斷結果不太好,必須進行手術治療。 于是,醫生從病人的頭上拔出一根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科學家們發現了生成功能性肝細胞的肝臟干細胞。這一研究工作解開了關于肝臟中新細胞起源的一個長期的謎題,即便在健康器官中隨著細胞的死亡肝臟也必須不斷地補充新細胞。 研究的領導者、HHMI研究員、斯坦福大學Roel Nusse說:“我們解開了一個很老的問題。我們證實
肝臟是人體內具有獨特再生能力,維持體內平衡的一個關鍵器官。成熟肝細胞具有明顯的損傷修復功能,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希望能了解這一過程中成體肝臟干細胞的作用。同時發育中肝臟的干細胞或者說祖細胞也是一個研究熱點,解析這些具體的分子機制將有助于在細胞治療和藥物篩選過程中,體外生成功能性肝細胞。 來自日本
小保方晴子學術做偽的新聞在全球整整火了一年,從這就可以看出,干細胞在醫學研究中有多么炙手可熱!還好,關于干細胞的研究的確有不少成果。20年前發現了胚胎干細胞,8年前有了誘導多能干細胞,可到底什么時候我們才能真的靠它們治病?各類研究和臨床試驗的回答是:馬上! 日本美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2014年在
近日,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們發現成熟的肝組織中存在一類肝臟祖細胞是組織維持和損傷修復所需新生肝細胞的重要來源。該研究對肝損傷治療以及再生醫學研究都有一定意義。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組織干細胞能夠對成熟組織和器官的上皮細胞進行補充,但是組織干細胞是否會促進正常健康器官的細胞更替仍然不是特別清楚。 在這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干細胞領域的突破性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同各位一起深入學習! 【1】Nature:重磅!利用血管內皮細胞制造出功能性的造血干細胞 doi:10.1038/nature22326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創新性方法:利用容易獲得的血
西奈山Icahn醫學院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新型干細胞,其可以變為肝細胞或是構成肝血管的一種細胞。 這項研究發布在10月14日的《Stem Cell Reports》雜志上。這樣一種細胞類型的存在反駁了當前有關胚胎中的細胞層如何生成器官的理論,有可能掌握著與肝癌起源及未來治療相關的一些線
Nature雜志最新在線的一篇研究中,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HHMI)的科學家確定了能夠分化為功能性肝細胞的干細胞。這項研究解開了關于肝臟不斷新生的細胞到底從何而來的老謎團。研究的通訊作者,斯坦福大學HHMI研究員Roel Nusse博士說:“我們解決了一個很老的問題.我們發現,
隨著肝病負擔的加重,越來越多的患者需行肝移植治療,遠遠超過適合的肝臟供給數目,許多不能進行肝移植治療的患者過早走向了生命盡頭。來自英國國王學院的 Tamir Rashid 等就細胞治療肝病的進展進行綜述,并發表在 2014 年 9 月 2 日的 Gut 雜志上 肝臟疾病已成為越來越重的負擔,僅在英
在未來,因器官移植而導致的器官買賣或許將會絕跡,人們將可能從自己身上采集細胞為自己治病,不停地更新自己,在另一個意義上實現“返老還童”。 今年 10 月 8 日,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為“發現成熟細胞可以被重新編程為多功能干細胞”而獲得諾貝爾獎。 他們的
2013年7月1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Hepatology》(肝臟學)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惠利健研究組題為“Hepatic loss of Survivin impairs postnatal liver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expansi
2月26日,國家科技部網站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與轉化醫學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與轉化醫學”重點專項試點工作,加強干細胞基礎與轉化方面的投入與布局。科技部網站上表示,目前,“干細胞與轉化醫學”重點專項已進入實施方案編制階段。實
肝臟是人體最大、功能最多的器官之一,在人體的新陳代謝及免疫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更值得關注的是,肝臟還是人體唯一一種僅需原體積的25%,就能夠完全再生的內臟器官。另外,包括脂肪肝、肝癌及肝炎在內的各類肝病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盡管肝臟對人類健康極為重要,但健康
酗酒和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硬化最常見的原因。肝硬化最常見的癥狀是疲勞、虛弱、食欲不振和黃疸。世界上約有8億4千萬人患有各種肝臟疾病,每年的死亡人數高達兩百萬并且呈逐漸上升姿態【1】。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反復性肝損傷都會導致肝臟的纖維化,并最終引起肝硬化。而且,肝臟的纖維化程度越重,患者的預后
美國一個科研團隊日前發現一種“雙刃劍”肝臟干細胞,它可在肝臟受損時產生新的肝臟細胞,但這種細胞過量又可能誘發肝癌細胞生成。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在小鼠正常肝臟細胞代謝或受損后,它們體內高水平表達端粒酶的肝臟干細胞可助器官再生。 端粒酶是一種與抗衰老有關的蛋
5月22日,科技部官網發布了《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干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納米科技”重點專項 與生物醫學領域相關。 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
肝臟是人體最大、功能最多的器官之一,在人體的新陳代謝及免疫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更值得關注的是,肝臟還是人體唯一一種僅需原體積的25%,就能夠完全再生的內臟器官。另外,包括脂肪肝、肝癌及肝炎在內的各類肝病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盡管肝臟對人類健康極為重要,但健康
美國一個科研團隊日前發現一種“雙刃劍”肝臟干細胞,它可在肝臟受損時產生新的肝臟細胞,但這種細胞過量又可能誘發肝癌細胞生成。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在小鼠正常肝臟細胞代謝或受損后,它們體內高水平表達端粒酶的肝臟干細胞可助器官再生。 端粒酶是一種與抗衰老有關的蛋
通過4年攻關,第二軍醫大學基礎部細胞生物學教研室主任胡以平教授課題組,實現了小鼠成纖維細胞向肝干細胞分化的重編程,并證明了這一方法所產生的肝干細胞,與活體內自然存在的肝干細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學特性。今天,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細胞·干細胞》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該課題組于兵博士和何志穎副教授為論文的
2018年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腸道微生物組竟能控制肝臟中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doi:10.1126/science.aan5931; doi:10.1126/science.aat8289
細胞是構成人體組織器官的基本單位,人體大約由200多種類型的60萬億個細胞構成。在人的一生中,身體內各種細胞需要不斷地更新,而這些新陳代謝的任務就是由一類特殊的細胞——干細胞來完成。 揭秘干細胞 干細胞的“干”譯自英文stem,有“樹干”和“根源”之意。
英國劍橋大學8月25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成功利用肝病患者的皮膚細胞培育出肝臟細胞,這樣得到的肝臟細胞與病人肝臟中的細胞高度相似,將有助于對特定肝病患者進行研究并開展治療。 公報說,研究人員從7名有遺傳性肝臟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了皮膚細胞,先將其改變為誘導多功能干細胞,然后培
據英國《衛報》和《自然》雜志網站報道,日本橫濱市立大學與美國西奈山醫學院科學家合作,利用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構建出微小“肝芽”,然后移植到小鼠體內,結果這些肝芽成功生長成微型人類肝臟,并像健康器官一樣具有正常的肝功能。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首次報告從iPS細胞培育出功能性人類器官,雖然還
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共抑制受體TIGIT通過調控NK細胞與肝細胞之間的串擾保護了肝臟再生。這項研究已被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2.003)接受并在線發布。 中國科技大學的田志剛(Zhigang Tian)教授和孫汭( 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