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它主要影響患者的運動神經系統,導致PD患者出現顫抖、肢體僵硬、步態異常和運動功能減退等癥狀。目前還沒有一種療法可以治愈PD,不管是藥物治療還是腦深層電刺激 (deep brain stimulus, DBS),都只能緩解PD患者的癥狀。這些療法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療效非常短暫,如果患者忘了服藥或者停止DBS,PD癥狀會迅速復發。那么有沒有什么療法能夠達到長期緩解PD癥狀的效果呢? 日前,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 的研究人員發現,對大腦基底核(basal ganglia) 中特定神經元的刺激可以長期恢復PD模型小鼠的運動功能。這項研究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上。 為了開發更有效的PD療法,進一步了解疾病機制非常關鍵。已有研究表明,PD產生的原因......閱讀全文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是近幾十年來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技術成就,被許多科學家認為是注定會得諾貝爾獎的工作。 2019年9月24日,Ernst Bamberg、Karl Deisseroth、Gero Miesenb?ck,三人因在光遺傳學領域的貢獻而榮獲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
光敏感神經元技術可能會推動醫學領域的革命性進展。這項技術名叫“光遺傳學”,是近幾十年來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技術成就。它有望用于治療失明、帕金森癥以及緩解慢性疼痛。此外,它還將廣泛用于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大腦的工作,讓科學家們更深入地理解睡眠、成癮和感知等行為。 因此,斯坦福大學的 Karl Deis
光遺傳學是一項注定取得諾貝爾獎的技術。而華人科學家潘卓華(中國科大774校友)可能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卻被遺忘了。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注:有人認為應翻譯成光控基因技術)被認為是數十年來神經科學的最大突破,為治愈帕金森、盲人和慢性病提供了可能。《知識分子》也曾于2016年5月7
每次一有東西戳小鼠的腳,它們就會產生疼痛性的條件跳躍,近日,來自Circuit Therapeutics公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腿部的神經打結來使得小鼠對觸碰產生過敏反應,但當研究者戳動小鼠腳并且照射黃光時,小鼠就不會產生反應。 這種療法是一種近年來利用光遺傳學進行臨床使用的方法,光遺傳學是利
手機收到新消息你是不是一定要馬上打開?看書學習的時候你有沒有總在走神?這些在生活中很常見的行為,常常令人聯想到強迫癥和多動癥。實際上,真正的疾病有著非常嚴重的表現。 強迫癥OCD患者無法控制自己停止特定的行為,比如他們老是覺得自己手臟,總是反復洗手甚至能在水池邊呆好幾個小時。多動癥(也稱為注意
結果通過ChR2調控Vm通過用FLIPR膜電位染料孵育ChR2轉染的HEK-293細胞,驗證了光激活ChR2對膜電位的調控。由FLIPRTETRA系統LED發出的藍光脈沖導致膜去極化,而FLIPR膜電位染料的信號增加了3倍(圖3a)。隨著時間的推移,膜電位信號的記錄顯示,當細胞膜重新極化時,從最初的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大鼠特定大腦區域發現了一小群神經細胞,它們的信號活動可以解釋動物間冒險偏好的極大差異。這種活動不僅可以預測,并有效地決定了動物是決定冒險還是堅持安全的選擇。這項研究描述在3月23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精神病學及行為科學教授、
2016年3月26日,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備中國證監會批復的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資格)的分析師何玫發布針對美股的深度調研報告。報告顯示:。雖然股票市場上生物制藥板塊因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和政治因素影響,去年以來表現不佳,但基本面變化不大,生物科技的創新熱潮依然保持。 【微軟聯合創始人 Pau
使用光敏蛋白控制個體腦細胞已被證明是探測大腦復雜性的有力工具。 隨著神經科學的這一分支不斷擴大,對各種蛋白質工具的需求也在增加。使用光敏蛋白控制個體腦細胞已被證明是探測大腦復雜性的有力工具。 隨著神經科學的這一分支不斷擴大,對各種蛋白質工具的需求也在增加。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院Janelia研究所和其
引文桂冠獎,是通過對Web of Science數據庫平臺(全球最重要的學術研究與發現平臺,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三大領域)中科研論文及其引文進行深入分析,對遴選出的可能摘取諾貝爾獎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所頒發的獎項。 引文桂冠獎包括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和經濟學這四個領域,根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激活膠質細胞可促進干細胞分化并修復受損帕金森氏病腦組織。該工作由楊帆、劉運輝、屠潔等研究人員完成,為探討帕金森氏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新方法帶來新的希望。 據悉,帕金森氏病在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群中
網絡化的神經細胞是生物體的控制中心。在線蟲中,300個神經細胞就足以引發復雜的行為。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網絡的特性,研究人員利用光來開啟和關閉細胞,觀察生物體隨之發生的行為。在發表于《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中,科學家們報告稱有一種蛋白質可使光控神經細胞變得更為容易。它有可能為神
深部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由拉斯克獎得主Alim Louis Benabid發明的一種醫療方法,可以改善衰弱性,出現治療抗性的腦部疾病,但這種方法需要手術穿過多層組織,植入電極到大腦靶標中,這無疑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英國帝國
光遺傳刺激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神經調控手段,在帕金森病、癲癇等腦疾病治療、神經損傷修復,以及神經環路重塑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傳統的激光刺激器因光纖、體積和重量等因素限制了實驗動物的活動范圍,而在腦疾病神經功能、神經調控以及藥物治療研究中,需要在體、可移動、長期、微負荷光遺傳刺激技術,尤其
多年以來,人們試圖通過對大腦不同區域進行電擊來改善或治療帕金森等運動障礙或抑郁癥等神經障礙疾病。成千上萬的神經疾病患者因此得以緩解病情。然而,這項治療會牽扯到腦部大量未知的神經元。如果能夠精確控制某幾個控制疾病的神經元或將打開治療神經性疾病的大門。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首次通過激活老
據悉,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研制出了一種光激活的納米線,暴露在光線下時,通過刺激神經元可以使其著火。研究人員希望這種納米線可以幫助理解復雜的大腦神經元回路,也可能用于治療大腦紊亂。圖片來源于網絡 涉及基因變更神經元的光遺傳學,作為一種研究工具和潛在的治療方法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然而,一些研究人員對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課題組和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月舟課題組合作,在Nano Letters期刊發表了題為Ultrasonic control of neural activity through activation of mechanosensitive channel Msc
未來,腦所將為深圳其他科研機構、臨床醫院、生物公司等腦科學與腦技術發展提供公共技術支撐和最大程度的人才、資源、技術共享的服務平臺;為深圳腦科學和腦技術研發方面培養一流的人才;也為進一步整合國際和國家的創新資源,服務于深圳針對“腦疾病”的實際需求,為產業轉型作出實質的貢獻,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創新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神經科學家小組首次通過激活老鼠視覺皮層中的幾個神經元來控制老鼠的視覺行為。 在發表在《Cell》雜志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證明了所謂的神經元群在行為中具有因果關系。研究人員使用了新的光學和分析工具,在小鼠執行視覺任務時識別其皮層集合。他們還使用高分辨率光遺傳學以單細胞精度同時靶
華盛頓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人類基因組女性模特 來自不同大腦皮層區域的皮層連接物3D效果圖 在老鼠大腦中植入纖維和光敏分子大鼠腦星形膠質細胞染色細胞在視網膜定位的電極陣列 科學家、作家里奧·沃特森說過:“如果大腦像我們理解的那么簡單,人類會不可思議的簡單,但這是不
最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學家,能夠使一只沉睡的小鼠快速進入夢境。研究人員在位于大腦髓質(大腦的一個古老部分)的一組神經細胞中,插入一個光遺傳學開關,從而能夠用激光來激活或抑制這組神經元。 這些神經元被激活時,睡眠的小鼠在幾秒鐘內就進入了快速眼動睡眠(REM)。快速眼動睡眠的特征是快速眼球
很少有人知道“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首席科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院長Francis S. Collins其實還是一個作家。他在2011年出版的《The Language of Life: DNA and the Revolution in Personalized Medicine》一書中,
近日,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公布2013年博士點基金與香港研資局合作項目課題。該項目是根據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與香港研究資助的協議,為促進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院校和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香港)資助院校的學者及博士研究生的合作和交流,進一步加強兩地科學研究建設和人才培養,雙方共同設立“高等學
人腦中快速移動的電信號如何產生思想,形成運動甚至產生疾病,至今是一個謎團。尋找精確、簡單的方法來操縱神經元之間電信號,有助于人類對大腦的了解。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團隊提出采用微型光驅動導線調制大腦電信號的方法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 十年前,科學界對于光遺傳學技術持懷疑態度,認為這種技術會
人腦中快速移動的電信號如何產生思想,形成運動甚至產生疾病,至今是一個謎團。尋找精確、簡單的方法來操縱神經元之間電信號,有助于人類對大腦的了解。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團隊提出采用微型光驅動導線調制大腦電信號的方法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 &n
來自七個國家的19位科學家榮獲“引文桂冠獎” 迄今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 其中29位在獲獎兩年內即斬獲諾獎 科睿唯安學術研究事業部(Web of Science Group)9月24日公布了2019年度“引文桂冠獎”名單,來自七個國家的19位世界頂尖研究人員獲獎。根
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帕金森病的一個新病因——一種叫做TMEM230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這似乎是確定與這一常見運動障礙已證實病例有關聯的第三個基因。 在發表于《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提供了證據證實來自北美和亞洲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具有TMEM
近日,來自日內瓦大學及其醫院的研究者通過在實驗室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對其注射一定量的可卡因可以導致其大腦神經元抑制進而可以停止阻斷多巴胺的釋放,這項研究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研究者指出這種新型的可卡因成癮療法或許具有很大前景。 目前進行的很多研究都用于揭示可卡因在大腦中的作用機制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細胞也是。然而,科學家們在進行現代生物學研究時,大多時候都考察的是細胞群體,而忽略了細胞異質性。 就拿神經細胞來說,大腦中有億萬個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在細胞形態,突觸連結,細胞結構,電生理以及生理功能上具有高度的多樣性。不同種類的神經細胞中,其基因組、蛋白組、化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