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共建研究中心
5月15日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獲悉,由海洋國家實驗室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CSIRO)共建的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將于5月22日在澳大利亞霍巴特市正式啟用。 據悉,這是我國在世界發達國家和海洋強國設立的第一個科學研究中心,將匯聚全球海洋創新資源,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開展南半球海洋和南極合作研究及人才培養工作,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CSIRO是世界十大科研機構之一,在南半球海洋觀測與研究、南極科考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領先水平。此次中澳共建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將為我國積極參與“南大洋海洋觀測系統”等國際計劃和組織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也將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洋研究協同創新中發揮引領作用。 據了解,雙方科研攻關的目標——南半球海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未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它使地球各大洋相連,并通過對全球大洋熱量循環、碳循環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調節和控制,對全球大洋和氣候......閱讀全文
全球海洋熱含量研究獲進展
多個國內外機構聯合發布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2018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2018年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比1981-2010年的平均狀態高了19.67×1022焦耳,比歷史第二高的年份2017年高出0.91×1022焦耳——相當于中國2017年全
海洋DNA有助生物學研究
近日,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舉行的海洋環境DNA(eDNA)會議的組織者說,美國政府機構監控漁業、瀕危物種和環境影響時,應該利用每一滴海水中存在的DNA。研究人員在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稱,基于eDNA的生物調查是可靠的,可以節省成本和時間。 該報告呼吁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其他調
研究揭示海洋變暖對魚類影響
到2100年,在溫和(左)和更嚴重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每個專屬經濟區的物種數量將發生變化。 圖片來源:GRAPHIC COURTESY OF KIMBERLY OREMUS 隨著海洋變暖,魚類開始向原先較冷的水域遷移,以追逐它們偏愛的棲息環境。這樣一來,許多依賴商業魚類作為其經濟組成部分的國家
國家海洋局長世界海洋日強調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在2013世界海洋日紀念大會上,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表示,建設海洋強國,要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維護海洋生態健康,守護藍色家園,是我們義不容辭的崇高使命。”劉賜貴表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以實現人與
全球海洋學家擬建國際海洋監測網追蹤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威脅全球,國際海洋檢測網應運而生 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其速率是過去3億年來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萬年前極熱時期。 據《Nature》網站近日報道,全球海洋學家共同努力追蹤海洋酸化狀況的計劃正在逐步成型,他們將于本周擬定搭建國際監測網絡的具體方案,希望借助遠程傳感器等檢
我國海洋國家實驗室牽手俄最大海洋研究所
日前,我國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與俄羅斯最大海洋科研機構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是我國新近成立的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海洋與全球氣候變化、海洋礦產資源探測評價等方面,代表了我國綜合性海洋研究的最高水平。希爾紹夫
中國海洋大學加盟發起中、葡語國家海洋研究聯盟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應澳門大學邀請加盟發起中國與葡語國家海洋研究聯盟。中國海洋大學校長于志剛、副校長劉勇線上出席聯盟成立儀式暨首屆理事會會議。于志剛與來自中國、葡萄牙、巴西、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共19個涉海高校及科研機構的代表共同舉牌見證聯盟成立。劉勇在首屆理事會會議上指出,聯盟的發起和成立對于搭建海洋
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監測技術中心”通過資質認定評審
圖1 擴項評審會議現場 推進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檢驗檢測機構服務能力,拓展監檢測業務范圍,海洋三所海洋監測技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于2018年11月中旬向資質認定主管部門提出了擴項申請,國家計量認證海洋評審組組織有關專家對中心進行了資質認定擴項現場評審。 評審組會上聽取了中心關于質量
國家海洋局數字海洋科學技術重點實驗室成立
9月5日,國家海洋局數字海洋科學技術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暨第三屆中國數字海洋論壇在天津召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科技部巡視員張國成等為國家海洋局數字海洋科學技術重點實驗室揭牌。 據了解,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石綏祥擔任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龔健雅,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潘德爐
南海海洋所兩項成果獲2021海洋科學技術獎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獲悉,近日,該所兩項成果榮獲2021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其中,林間牽頭完成的成果“大洋板塊俯沖動力學機制及對南海構造演化的控制作用”獲特等獎;喻子牛牽頭完成的成果“牡蠣先天性免疫和環境響應的分子基礎及調控機制研究”獲一等獎。研究大洋俯沖動力學過程與
科學家警告海洋酸化危害大
1990年,旅行者1號拍攝了一張著名的“淡藍色圓點”照片。在照片中,地球顯示為一個小圓點,在黑色的宇宙背景中微不足道。然而根據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委員會(IGBP)日前發布的報告,到本世紀末,“淡藍色圓點”中的海洋將越來越不適宜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由于海水從大氣中持續吸收二氧化碳,
科學家補齊海洋鉛循環拼圖
河流向海洋輸運物質是海洋元素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以往的關注點主要是河流溶解態元素輸運對海洋元素收支的影響,對絕大多數元素來說,陸源顆粒物的貢獻目前尚缺乏理解和量化。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趙寧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多家機構科學家合作,揭示了陸源顆粒物與海水的物質交
我國海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生高峰論壇召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60.shtm 9月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海洋生命科學研究生論壇暨山東省海洋生命科學研究生暑期學校在青島召開。這是山東舉辦研究生暑期學校的首次嘗試,也是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省首次聯手打造研究生高端學術
海洋科學家研究揭示珠江形成于三千萬年前
?晚始新世以來珠江演化示意圖? ?課題組供圖 近日,國際地學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暨南大學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揭示珠江流域
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
海月水母比其他水母含的卡路里更高。 在科考船Skookum發出的隆隆聲中,Jennifer Purcell專注地盯著這艘船緩緩地將3米長的浮游生物網拉出美國華盛頓州奧林比亞附近的普吉特海灣。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將大多數職業生涯鎖定在尋找資金以及讓海洋研究人員相信水母也值得關注的“戰斗”上。但她并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洋科學資料共享研討會在海洋所召開
5月19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承辦的海洋科學資料共享研討會在海洋研究所召開,就進一步完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管理機制,探討“共享航次”框架下有關海洋科學資料的開放共享途徑進行了研討。 會議由海洋所副所長王凡研究員主持。基金委地學部任建國處長、李
吳立新: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海洋科技
?? 海洋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思想。他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技涵蓋牽涉的領域眾多,需要把氣候、環境、資源等結合起來進行研
海洋成了“排污場”:海洋環境亟待保護
浙江省樂清市政府聯合相關部門前往蒲岐、清江等地開展執法及海產品抽檢行動,抽樣檢測結果出來后將公布于眾。近日(6月10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曝光樂清灣海域污染問題,“樂清灣變垃圾場”、“樂清海鮮養殖戶不敢吃海鮮”、“樂清養殖戶養殖貝類多次因污水受損失”等說法引發廣泛關注。 樂清灣
南海海洋所在海洋潮耗散率垂向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彭世球團隊在海洋內潮耗散率垂向結構多樣性的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Diversity in vertical structures of internal tide dissipation rate around th
研究發現海洋變暖壓縮了海洋生物的三維棲息地
近日,巴利阿里群島大學——西班牙科學研究理事會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發表了題為“Ocean warming compresses the three-dimensional habitat of marine life”的文章,發現海洋變暖壓
南海海洋所在海洋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海洋生態系統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海洋微生物形成了適應嚴酷生存環境的獨特機制,進化出基因型、代謝途徑和生理生態功能的多樣性,蘊藏著大量新穎的次級代謝產物。近十年來,海洋微生物逐漸成為藥物研發的新源泉。 2009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局工業生物技術領域重要方向項目“南海海洋工業微生物的資源開
海洋所發表海洋遙感中卷積神經網絡應用研究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445.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峰團隊詳細總結了卷積神經網絡架構在海洋遙感中的應用,研究成果在《IEEE地球科學和遙感學報》發表。?? 海洋遙感中卷積神經網絡應用。海洋所供
中外合作開展南太平洋科學研究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景觀圖。資料圖片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資料圖片 2017年5月22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亞霍巴特正式啟用,為加強對南太平洋氣候變率的研究,探索氣候變化及其對南太平洋島國的影響提供科學支撐。 該中心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
今非昔比的海洋
《科學》雜志近期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自1950年以來,地球海洋的整體含氧量下降了2%,而低含氧量的沿岸海洋死區數量從50個左右增加到了近500個,增加的面積相當于整個歐盟地區。各方面的研究證據表明,這一切皆由污水排放和溫室效應加劇所致。 圖片來源于網絡 陸地上,既有生機盎然的
海洋生物研究佐證氣候變化
海洋狀態國際項目日前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再次為聯合國氣候變暖研究提供了論據。25名科學家們經過為期3天的討論認為,不遠的將來海洋生物將面臨著大面積滅絕的危險。 全球氣溫升高、海水酸性化以及過度捕撈這三個原因會導致海洋中大型動物的食物減少,意味著生物將會因缺乏食物而大面積死亡。 目前,
海洋生物酶研究取得突破
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孫謐主持的2011年度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項目——海洋酶可逆抑制劑分子庫構建及酶穩定化技術聯合研發項目,日前在海洋生物酶穩定化和抑制劑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項目組初步獲得了液體酶的穩定劑,其穩定性在5個月后仍保留92%的活性,并研發了
海洋生物多糖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醫用材料工程組在海洋生物多糖材料的應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對海洋多糖材料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首次發現了海藻酸鈉形成的聚合物具有抑制胰蛋白酶酶解這一新的生物學特性。 據介紹,以海藻酸鈉為代表的海洋生物多糖材料來源廣泛、生物安全性高、可降解,并且具有抗
X大獎投巨資開展海洋酸化研究
不斷升高的海洋酸度威脅著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珊瑚暗礁。圖片來源:NOAA PHOTO LIBRARY 研究海洋酸化的科學家面臨著一個基本問題:很難精確測量海洋pH值的變化量。現在的傳感器不能在深海或者長時間穩定運行,且廣泛部署花費昂貴。而這正是獎金為200萬美元的溫迪·施密
澳研究:海洋塑料污染威脅海龜生存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海龜吞食塑料的數量越多,死亡風險越高,海洋塑料污染正在威脅海龜的生存。先前研究發現,全球7種海龜都有吞食塑料的現象,估算顯示全球有52%的海龜已經吞食了塑料。但科學家尚不清楚吞食塑料是否就是導致海龜死亡的主要原因。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研
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揭牌
7月28日,中國氣象局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建設推進會。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于新文,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王修林,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劉光燁共同為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揭牌。莊國泰強調,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要立足國際水準、國家站位、地方特色的總體定位,面向建設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