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景觀圖。資料圖片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資料圖片 2017年5月22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亞霍巴特正式啟用,為加強對南太平洋氣候變率的研究,探索氣候變化及其對南太平洋島國的影響提供科學支撐。 該中心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新南威爾士大學以及塔斯馬尼亞大學合作建設,旨在匯聚全球海洋創新資源,開展南半球海洋研究及人才培養工作,推進我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提供智慧和方案。研究海洋破解發展難題 海洋是地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地球表面積71%,是氣候變化的主要調控因素之一。對海洋的深入研究成為解決全球氣候變化難題的關鍵。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厄爾尼諾現象不斷涌現,造成了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嚴重威脅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太平洋......閱讀全文
青島集聚了堪稱“國字號”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國獨樹一幟,在世界上也為數不多。如何發揮這支海洋科技“國家隊”的作用,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意義重大而深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
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學會分支機構、學會理事,以及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推薦2018年“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共推薦了24項。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項目進展:該
近日,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駛離青島,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共享航次。 本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南海所、深海所、廣州地化所,以及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河海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4位科學
6月10日,載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在江陰起航。 記者6月10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10日上午,“向陽紅09”船搭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江蘇省江陰市蘇南國際碼頭起航,奔赴南海和太平洋執行為期103天的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與以往的海試不同,除潛航員外,
喜歡流行音樂,著西裝,戴眼鏡,善直言,開朗,成果多,是人們對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的印象。 在院士榮耀的背后,吳立新還有艱苦的成長記憶,勤奮的求學時光,執著的他鄉尋夢,以及對科研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對老友的感激,對新身份的思索……吳立新教授(右三)在指導學生
7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變化過程、機理及可預測性”在青島召開中期總結會議。項目責任專家、專家組成員、國內和海外同行專家以及項目組成員參加會議。 專家組聽取了項目4個課題前兩年任務完成情況、取得的突出進展及后三年研究計劃的工作匯報,并對課
記者今天從國家海洋局獲悉,“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將于6月起航,計劃用時113天,在南海特定海域、多金屬結核合同區、西北太平洋勘探區等開展科學研究。這標志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進入試驗性應用階段。 據了解,“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分為3個航段。第一航段43天,計劃于今
為了了解我國近海至西北太平洋區域的微塑料分布特征,以及黑潮對微塑料傳播的影響,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利用“向陽紅18”船于9月25日至10月12日,首次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執行微塑料專題調查航次。 目前,全球每年塑料產量已超過3億噸,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途徑進入海洋,并最終以微塑料(尺寸小于5
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后,2019年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的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研究員介紹,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實
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后,2019年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的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農歷新年之際“科學”號完成科考任務載譽歸來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
在日前舉行的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PICES)第25屆大會上,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喬方利榮獲伍斯特獎,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伍斯特獎是PICES的一個重要獎項,從2001年開始,每年選擇一位在海洋科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和突破的科學家授予此獎。 過去對海浪過程的研究通常與海
正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日程過半,與會各國繼續圍繞德班平臺談判,并就2015年巴黎協議所需包含的主要要素等進行磋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分歧不斷,發展中國家繼續敦促發達國家達成承諾,并進一步提高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的減排力度,兌現做出的技術轉讓、能力建設等承諾。隨著第
日前,北極圈現32℃罕見高溫,引發公眾對北極熊生存現狀的擔憂。殊不知,北極生態系統面臨的潛在威脅遠不止于此。科學家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化所誘發的北極快速變化將放大北冰洋海洋酸化。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在中國極地科考船前合影。祁第供圖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立奇團隊通過對歷次中國北極科考航次
“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6月13日凌晨抵達南海冷泉作業區,作業區風浪較大,而且海況將更加惡劣,當日上午航次隊員抓緊進行了一些設備的測試,試驗性應用航次潛器的第一次下潛時間還要依據海況確定。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原計劃第一個作業區是在海山區,但預報顯示該海域海況
56位院士集體建議,跨度10年,耗資100多億元的我國深海科學大課題正在報批,上海有望在其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近日,一個由滬上多家海洋科技研究團隊參與共建的科研機構——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籌)揭牌。 據介紹,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將積極服務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上海海洋發展需求,建設一
4月23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科學家及工程師菁英云集,年輕時赴美留學的沈陽青年趙Yi(Yi Chao)在JPL耕耘17年,已成為JPL海洋領域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Scientist)。 由趙Yi主導的研究團隊歷時十年,最新研發世
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13日在深圳成立。 為進一步發揮中俄兩國綜合性大學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7月5日,北京大學與莫斯科國立大學簽署了《關于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綜合性大學聯盟的共同宣言》,倡議成立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 目前,包括北京大學、
近日,國際歐亞科學院主席V.G鮑恩德和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秘書長崔偉宏發來賀信,祝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李乃勝研究員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所長王凡、黨委書記王輝、紀委書記畢偉代表海洋所表示祝賀。所長王凡、黨委書記王輝、紀委書記畢偉代表海洋所祝賀李乃勝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大洋一號”4月15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潛龍三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和70名科考隊員的“大洋一號”科考船15日從廈門起航,奔赴南海執行“大洋一號”綜合海試B航段科考任務。這也是目前我國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首次出海。 本航段首席科學家蔡巍說,本航段主要是通過使用“大
日前,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了解到,中國海洋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簡稱SIO)舉行了合作會談。雙方圍繞著共同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聚焦具體合作研究領域,進行了深入地研討,旨在搭建一個高水平科研平臺,并通過平臺共享、航次共享、海洋技術研發及工程師互派等方面的合作,最終推進中
科研人員新發現了三種潘多拉病毒,并發現這類病毒龐大的基因組中有許多“孤兒基因”。這意味著潘多拉病毒可能擅長創造全新的基因。圖片來源于網絡 潘多拉病毒是2013年才被發現的一類巨型病毒,寄居在變形蟲體內,形似細菌。其體積在病毒界位居第二,基因組規模則位居第一。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新
法國“塔拉”號科考帆船圖片來源:塔拉科考基金會 日前,法國塔拉(Tara)科考基金會秘書長羅曼·特魯布萊在法國駐華大使館,展示了科考帆船“塔拉”號在太平洋拍攝的色彩斑斕、生動美妙的珊瑚群影像,當如詩畫面旋爾變成珊瑚群因全球氣候變暖而大片白化死亡,沉寂如灰燼時,令人震撼。 “塔拉”號將于2月24日
新華網南極中山站2月20日電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日前在南極第三大灣普里茲灣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潛標系統,這是中國首次在南極成功投放并回收潛標,潛標記錄的觀測數據將為研究南極環境提供重要參考。 此次回收的潛標系統主要由溫度鹽度采集器、沉積物捕獲器、聲學多普勒海流剖面儀和浮球組等設備組成,主要
修建一條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300公里長的航道需要獨立的環境評估。 尼加拉瓜湖是中美洲最大的湖泊,是很多對進化科學研究至關重要的魚類的家園。圖片來源:Axel Meyer 2013年6月,一家中國香港公司獲得尼加拉瓜政府授權,建造一條途經加勒比海,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運河。在經營權方面,
8月24日,中國科學院與智利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在京舉行科學與技術合作諒解備忘錄簽約儀式。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智利國家科委主席José Miguel Aguilera分別代表雙方在諒解備忘錄上簽字。 丁仲禮表示,本次簽約儀式正值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在京召開,這是一個非常有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
北京時間12月24日消息,據英國《獨立報》報道,2007年,一些物種度過了艱難時日,還有一些得以繁衍生息......讓我們看看它們中哪些是幸運的,哪些是不幸的: 不幸的動物: 美洲鰻(英國) 那些美洲鰻到哪兒去了?作為倫敦菜的代表菜式之一,現在幾乎都很難找到了--東英格蘭的各大河流一度曾是世界
9月21日,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俄羅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俄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掛牌成立。該中心是中俄兩國在科技創新合作不斷加深背景下成立的第一個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合作平臺,標志著中俄海洋科技領域的合作進入新的階段。 中俄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陳錦年研究團隊利用SSM/I、AVHRR衛星遙感資料,通過神經網絡反演算法和COARE3.0通量算法,計算得到高精度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區域的海氣熱通量資料(Indian-Pacific Ocean air-sea heat Flux(IPOFlux)Data
全球海產品中的汞污染物含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被低估 12月4日,國際非政府公益組織聯盟零汞工作組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在北京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海產品中的汞污染物含量及其中的甲基汞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被低估;幾年前還被認為是“安全”的標準,如今已不再安全。 據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