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共建研究中心

    5月15日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獲悉,由海洋國家實驗室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CSIRO)共建的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將于5月22日在澳大利亞霍巴特市正式啟用。 據悉,這是我國在世界發達國家和海洋強國設立的第一個科學研究中心,將匯聚全球海洋創新資源,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開展南半球海洋和南極合作研究及人才培養工作,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CSIRO是世界十大科研機構之一,在南半球海洋觀測與研究、南極科考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領先水平。此次中澳共建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將為我國積極參與“南大洋海洋觀測系統”等國際計劃和組織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也將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洋研究協同創新中發揮引領作用。 據了解,雙方科研攻關的目標——南半球海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未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它使地球各大洋相連,并通過對全球大洋熱量循環、碳循環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調節和控制,對全球大洋和氣候......閱讀全文

    中外合作開展南太平洋科學研究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景觀圖。資料圖片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資料圖片  2017年5月22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亞霍巴特正式啟用,為加強對南太平洋氣候變率的研究,探索氣候變化及其對南太平洋島國的影響提供科學支撐。  該中心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將建“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

      在剛剛結束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2016學術年會上,海洋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簽署了共建“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協議書,將在霍巴特攜手構建全球分布式協同創新平臺,聚集全球資源,發展海洋科學技術。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CSIRO)成立于1916年,是澳大利亞

    海洋國家實驗室面向全球招聘科學家

      “享受人才津貼每年100萬—120萬元,科研補助經費300萬—500萬元,生活津貼500萬元”。  近日,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首席科學家蔡文炬教授受聘為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首位“鰲山人才”領軍科學家。這是海洋國家實驗室面向全球引進海洋

    打造海洋科研的“國之重器”

      探訪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海洋國家實驗室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 海洋國家實驗室供圖  6月的山東青島即墨鰲山灣,草木初盛,碧波涌動,蓬勃如少年。緊鄰海灣的一片現代化建筑,便是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所在地,也是全國唯一一個試點中的國家實驗室。  向海而興

    海洋國家實驗室東部園區:打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

      東部園區施工現場。  山東在新舊動能轉換大浪潮下,不斷致力于海洋建設,加強海洋科技研發與海洋產業發展的互動,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而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作為我國現階段唯一的試點國家實驗室,在海洋科研創新領域,不斷走向國際前列。目前,東部園區項目正處于緊鑼密鼓的建設當中,充分依托近海便利條件

    “深藍”號遠洋漁船入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科考船隊

       11月24日,“深藍”號遠洋漁船入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遠海科學考察船隊儀式在廣州舉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深藍漁業工程聯合實驗室主任徐皓,上海崇和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長盛紀綱,青島藍谷管理局局長肖焰恒,及中國

    海洋變暖持續加速?過去是,未來更是

    (上圖)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變化:過去的變化和未來預估。右側樣條為2081-2100年預估值。(下圖)新的海洋熱含量估計(藍色)比IPCC-AR5中的五個估計(灰色)顯示出更強的同期海洋變暖速率。氣候模型的同期模擬結果(黃綠色)和新的觀測估計一致。  海洋變暖是全球變暖的一個核心和基本指標。

    科學家證實海洋酸化危及大堡礁

      任何一個曾嘗試在醋中溶解一根粉筆的人都知道,海洋酸化——這是海水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污染物造成的后果——對于像珊瑚一樣的石灰質生物來說是一件壞事。但是海洋酸化在許多珊瑚的病態中到底產生了多大作用呢?一項新的研究借用了一種人們餐后常做的事情:加入“鈣片”抵消酸性,從而分離出了海洋酸化對珊瑚礁健康產生

    科學家稱70年代的海洋降溫超乎想象

      雖然氣候變化導致海洋不斷變暖,但溫度驟降的現象也同事存在。據趣味科學網報道,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發生在1970年左右的一次海洋降溫事件,其程度比此前想象的更為劇烈。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提供的數據,地球表面溫度在整個20世紀升高了超過0.5

    教育部評選出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2屆,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并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教育部科技委于2019年9月下旬至12月中旬組織開展了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工作。經過地方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志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志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志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應《自然》雜志邀請,

    《時代》雜志評出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

    北京時間12月11日消息,美國《時代》雜志最近評出了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美國及日本科學家在干細胞研究方面獲得的突破位居榜首,而今年6月內蒙古確認發現當今世界上最大似鳥恐龍化石,也入選這一榜單,位列第7位。 以下為《時代》雜志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 1. 干細胞研究獲得突破 干細

    海水變暖使某些魚類面臨生存極限

      近日,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的一項澳大利亞研究報告指出,由于世界部分區域的海水溫度升高,一些魚類物種瀕臨滅絕,海水溫度升高使他們的生長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這份報告是由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及工業研究組織海洋生態學家朗?施雷瑟(Ron Thresher)與澳大利

    研究稱南極氣候對食物網影響巨大

     阿德利企鵝在南極半島西部。   美國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日前在《自然通訊》發表文章稱,經過長期對南極半島西部氣候變暖與海洋生物關系的研究發現,風速、海冰覆蓋面積等物理因素的變化會對食物鏈造成影響,影響范圍覆蓋單細胞海藻到高等生物企鵝。   帕爾默站是美國在南極的三座研究站之一。按照帕爾

    全球海洋塑料垃圾5萬億塊:重過2艘大游輪

      北京時間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有超過5萬億個塑料碎片漂浮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其重量相當于兩艘大型游輪。據估計,進入海洋里的塑料污染物的總重量大約是26.9萬噸。一個國際科研組通過從2007年到2013年的6年時間里進行的24次探險收集的數據,得出上述估算結果。  他們借助拖網從5個亞熱帶“

    我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啟航

      “向陽紅01”科考船8月28日從青島起航,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這是我國首次將大洋科考與極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也是“向陽紅01”科考船首次執行大洋和極地科考任務。  科考以中國大洋46航次和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與“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聯合組隊)兩部分為主體任務,在

    《自然》盤點2014年科學界大事件

    南極BICEP2 射電望遠鏡發現引力波———或者是塵埃  2014年或許會因為科學的勝利迅速演變成失望甚至是悲劇而被銘記:干細胞研究和宇宙學研究進展很快受到質疑;商業飛船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探測器登陸彗星、追蹤人類起源以及協力了解大腦依然是值得慶祝的原因。  太空競賽 千帆競發 

    海里的時鐘 - 氟氯烴

      早上看科學新聞,看到了一條不大不小的消息。米國科羅拉多大學大石頭(Boulder)分校(下面簡稱科大)在昨天(5月16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一項研究說自九十年代初期以來就被禁止生產的一種作為冰箱和空調致冷劑的化合物氟利昂在2012年后居然又有開始重新溜回大氣趨勢。這個發現原理上很簡單 &nbs

    突破厄爾尼諾春季預報障礙研究獲進展

      近日,《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刊出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urface Current in “Hotspot” Serves as a New and Effective Precursor for El Ni?o Prediction,該研

    干旱氣候正影響植物生長

      盡管氣溫在持續升高,但氣候變化刺激植物生長的情況卻發生了逆轉。研究人員表示,這一變化可能影響到糧食安全和生物燃料的發展。  1982年到1999年間,隨著氣溫上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的碳也越來越多。但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

    地質地球所西藏蛇綠巖研究揭示特提斯洋演化歷史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以來位于南半球岡瓦納大陸和北半球歐亞大陸之間的古海洋,它的構造演化直接塑造了現今洋陸格局,因此一直是地質學關注的重要問題。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存在諸多爭議,關鍵一點在于其大洋巖石圈是否保存于現今大陸之上,這也直接限制了人們對特提斯基本問題的理解,如新特提斯洋的打開和俯沖時代、俯沖機

    12月19日《科學》雜志精選

    2014年《科學》年度突  “羅塞塔”飛船和它的被稱作Philae的著陸艙在11月成為標題新聞,當時Philae在一個名叫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快速運行的彗星表面著陸。但是,據《科學》的編輯說,科學的好戲還在后頭;他們將“羅塞塔”與67P的相會放在其年度科學突破的名單之

    印度洋緣何成為 中國大洋科考前沿陣地

      穿越馬六甲海峽、航經安達曼海,正在執行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近日駛入印度洋。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也是中國大洋科考的前沿陣地。印度洋的魅力何在?為何吸引了中國海洋科學工作者的關注?  “年輕氣盛”——地質年代在所有海洋中最小 

    遠古大滅絕的“幸存者” 死海化石揭示古植物演化之謎

    在死海沿岸發現的古老針葉植物化石 圖片來源:明斯特大學  距今約2.52億年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發生了地質歷史時期最為嚴重的全球生物集群滅絕事件,短時間內造成了超過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陸地生物滅絕。  但是有跡象顯示,植物可能存在較優的應對方法。2018年12月21日發表在《科學》雜志的一篇

    WMO發布年度氣候聲明 聚焦全球極端事件

      據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發布的《年度氣候狀況聲明》指出,2013年干旱、熱浪、洪水和熱帶氣旋給全球各地造成了生命和財產損失。該聲明證實,2013年與2007年并列為有記錄以來第六最暖年份,且全球變暖的長期趨勢仍在持續。該聲明盤點了全球不同區域和國家的氣溫狀況和極端事件,并提供了冰蓋、海洋變暖

    全球土壤水循環可能正加快 部分地區或變更干旱

      在過去10年中,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土壤,包括澳大利亞、非洲和北美的大部分區域,正在變得越來越干旱。發表在10月10日《自然》雜志網站上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由于受到水分供給的限制,全球土壤水分蒸發蒸騰總量呈下降趨勢,近期由蒸發蒸騰作用返回到大氣中的土壤水分已降低到年降水量的60%。數

    研究稱“綠色革命”逐漸改變了生物圈呼吸

      “綠色革命”密集的農作方式正在越來越快地改變著地球大氣。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發現,過去5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季節波動升高了約15%,平均季節性波動正以每年0.3%的速率增加。  據報道,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名為VEGAS(陸地碳循環模型)的大氣模型,首次研究了在

    “綠色革命”對地球大氣造成影響 改變了生物圈的呼吸

      “綠色革命”密集的農作方式正在越來越快地改變著地球大氣。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發現,過去5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季節波動升高了約15%,平均季節性波動正以每年0.3%的速率增加。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9日報道,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名為VEGAS(陸地碳循環模型

    瑞典頒布“2018年地球科學獎”克勞福德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克勞福德獎(Crafoord Prize)委員會近日公布獲得瑞典“2018年地球科學獎”克勞福德獎的名單,美國科學家Manuke Syukuro和Susan Solomon因在氣候研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幫助人類在應對當代最大的全球性挑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認識而獲獎。   美國普林斯

    窺探宇宙最古遠的星河

    星空下的郭守敬望遠鏡。陳穎為攝138億年間宇宙化學組成的演化示意圖。資料圖片  浩瀚星河中,有類金屬含量極低的恒星——貧金屬星,它們如同宇宙的化石,攜帶了早期的宇宙信息;對它們的研究,被稱為恒星考古。  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的巡天數據,挑選出一萬余顆金屬含量不到太陽百分之一的貧金屬星候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