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抗精神分裂癥1類新藥TPN672獲準進入臨床研究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沈敬山課題組和蔣華良課題組合作研發的抗精神分裂癥1類新藥TPN672及其片劑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核準簽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獲準進行臨床研究。這是兩組合作共同獲得的第三個國家1類新藥臨床批件。 上海藥物所自1932年建所伊始,就開創了從解析傳統草藥及天然產物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入手開展新藥研發的研究方法,并演化成了上海藥物所的傳統研究策略。TPN672是在藥物研發的傳承與創新過程中結出的又一碩果。上世紀20年代,上海藥物所的創始人兼首任所長趙承嘏即對中草藥延胡索開展了系統的化學成分研究,鑒定出了其中的13種主要生物堿(四氫原小檗堿類化合物,THPBs)。隨后,金國章和胥彬等科學家確認了起鎮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為四氫巴馬汀(羅通定)。金國章還發現了THPBs對單胺受體的拮抗活性并嘗試應用于抗精神分裂癥研究。在老一輩科學家進行的深厚研究基礎上,沈敬山課題組和蔣華良課題組結合......閱讀全文
上海藥物所抗精神分裂癥1類新藥TPN672獲準進入臨床研究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沈敬山課題組和蔣華良課題組合作研發的抗精神分裂癥1類新藥TPN672及其片劑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核準簽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獲準進行臨床研究。這是兩組合作共同獲得的第三個國家1類新藥臨床批件。 上海藥物所自1932年建所伊始,就開創了從解
研究揭示抗精神分裂藥物抑制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488.shtm
研究揭示抗精神分裂藥物抑制機制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趙巖研究組在抗精神分裂藥物研究中獲得新進展,首次闡明甘氨酸轉運蛋白GlyT1的底物識別和3種抗精神分裂候選藥物選擇性抑制GlyT1的機制。相關論文3月20日發表于《細胞》。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高致殘率的精神疾病,至少困擾世界上約1%的人口,而GlyT1被認為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關鍵
上海藥物所又發現新藥
近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文、李亞平等與合作者提出并證實利用仿生脂蛋白系統高效遞送一氧化氮(NO)供體-奧沙利鉑前藥(FO),通過重塑腫瘤物理屏障促進T淋巴細胞(CTL)瘤內浸潤、增強基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免疫治療的新策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先進材料》。 ICIs的免疫治療
Structure:貓咪幫助找尋抗HIV新藥物
如果你最近還沒有為你的貓咪做檢查,那你也可能不知道你的貓咪可能感染了艾滋病毒。貓免疫缺陷病毒肯能會引起貓咪致病,其癥狀類似感染HIV病毒后的癥狀。但是科學家認為這是研究抗HIV新藥的一種契機。 貓咪會怎么幫助人們抗擊艾滋病呢?不管是貓免疫缺陷病毒(FIV)還是人免疫缺陷病毒都會依賴一種稱為整合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基于結構的抗炎候選新藥VSG22
糖皮質激素受體(Glucocortiucoids receptor,GR)是一個開發抗炎藥物的熱門靶標。至今,以其為靶點開發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已作為當今最有效的抗炎藥物而被廣泛地應用于市場中。因為炎癥的流行,這類抗炎藥物在藥物市場中占有極大的比重。以治療哮喘病藥物為例,其全球銷售額就超過20
重慶抗艾新藥進入臨床-有望成為世界最佳抗艾藥物
該藥已于近日獲國家SFDA批準 ?由重慶前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艾滋病I類新藥經過5年多艱苦攻關,于近日獲國家SFDA的批準,進入I期臨床試驗。?在此藥研發的初期,重慶市科委就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并率先資助150萬元開展藥效、毒理和生產工藝等新藥臨床前研究。同時,積極幫助此
上海藥物所抗ED一類新藥TPN729獲準進入臨床研究
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沈敬山課題組(藥物化學研究室)和蔣華良課題組(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DDDC)研究開發的1.1類新藥TPN729及其片劑,于2013年6月25日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簽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獲準進入Ⅰ期臨床試驗。 TPN729為高選擇性5型磷酸二酯酶(PDE5)
抗帕金森新藥發力-占20億藥物市場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數據,全球范圍內大約有400萬~600萬帕金森(PD)患者,其中40%~60%的帕金森患者在疾病折磨下,伴有抑郁、孤癖、癡呆、妄想和狂燥等精神性綜合癥,承受著普通人無法想象的痛苦,還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圖片來源于網絡 國
上海藥物所抗糖尿病新藥欣格列汀獲批進入臨床研究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柳紅、李佳和蔣華良等3個課題組合作開發的抗糖尿病新藥欣格列汀(DC291407),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臨床試驗批件,獲批開展臨床研究。 科研人員結合已報道的DPP-4晶體復合物結合模式圖,提取藥效片段和優勢骨架,共設計合成6類全新結構母核的DPP-
上海藥物所抗乙肝病毒一類新藥獲SFDA批準進入臨床研究
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南發俊、左建平研究員領銜研制的非核苷類抗乙肝病毒(HBV)1.1類新藥——異噻氟定(NZ-4, W28F)及其膠囊,歷時7年艱苦的研發工作,于3月5日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臨床試驗批件,同意進行Ⅰ期臨床試驗。 異噻氟定是基于多樣性導向的類天然產
上海藥物所抗阿爾茨海默癥新藥氟諾哌齊獲批臨床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設計與發現研究中心、化學合成和藥理研究人員通力合作、共同開發的抗阿爾茨海默癥1類新藥氟諾哌齊(DC511020),近日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臨床試驗批件,獲準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蔣華良團隊發展了藥物-靶標結合和解離速率常數理論計算新方法,精確計算并測定
生物物理所揭示甘氨酸轉運蛋白GlyT1的底物識別和抗精神分裂藥物抑制機制
甘氨酸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神經遞質。在甘氨酸能神經元的抑制性突觸中,甘氨酸通過激活甘氨酸受體,控制呼吸節律、肌張力、運動協調,并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早期發育;在谷氨酸能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中,甘氨酸作為共激動劑參與NMDA受體的激活,調控學習與記憶活動。突觸間隙中的甘氨酸濃度由兩種甘氨酸轉運蛋白(Gl
上海藥物研究所啟動抗“超級細菌”藥物研究
最近,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出現一種新型“超級細菌”NDM-1(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1),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耐藥性,全球已有170人被感染,其中英國至少造成5人死亡,這種新型細菌變種基因有可能在全球蔓延。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迅速反應,成立了“抗NDM-1藥物研究
上海藥物所雙靶點抗帕金森藥物研究取得進展
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是中老年人中最常見的漸進性神經變性疾病,其發病率僅次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嚴重危害身體健康的致殘性疾病。帕金森氏病的主要病理變化表現為中腦黑質(SN)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變性和死亡;殘存神經元內出現嗜酸性蛋白包涵體(Lewy b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領銜研發-一天兩款抗新冠創新藥上市
1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與相關醫藥企業,自主研發的兩款抗新型冠狀病毒創新藥——民得維(氫溴酸氘瑞米德韋片,VV116)、先諾欣,通過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特別審批程序,附條件獲批上市。 民得維是一種新型口服核苷類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用
抗瘧疾新藥Tafenoquine簡介
瘧疾(Malaria)由一種叫作瘧原蟲的寄生蟲引起,通過受感染蚊子的叮咬傳播。這種寄生蟲在人體的肝臟中繁殖,然后感染血紅細胞。瘧疾的癥狀包括發燒、頭痛和嘔吐,通常在蚊子叮咬后10-15天顯現。如不治療,瘧疾可能中斷對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的供血,從而迅速威脅生命。 WHO《2017年世界瘧疾報告》
抗瘧疾新藥Tafenoquine簡介
瘧疾(Malaria)由一種叫作瘧原蟲的寄生蟲引起,通過受感染蚊子的叮咬傳播。這種寄生蟲在人體的肝臟中繁殖,然后感染血紅細胞。瘧疾的癥狀包括發燒、頭痛和嘔吐,通常在蚊子叮咬后10-15天顯現。如不治療,瘧疾可能中斷對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的供血,從而迅速威脅生命。 WHO《2017年世界瘧疾報告》
上海藥物所等抗肥胖藥物靶點研究獲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課題組在抗肥胖藥物靶點的結構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神經肽Y受體Y1R分別與兩種抑制劑結合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與多種藥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機制,為治療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4月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
上海藥物所抗微觀蛋白聚集研究取得進展
微管具有多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其中非常重要的生物功能之一是以紡錘體的形式參與細胞的有絲分裂。因此,破壞腫瘤細胞內的微管蛋白聚集與解聚,能夠明顯的影響到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效果。由于微管在細胞生長和發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微管成為比較理想的抗腫瘤藥物
抗瘧新藥復方蒿甲醚獲美國蓋倫獎最佳藥物獎
日前,由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發明,并與諾華公司合作開發的瘧疾研究項目復方蒿甲醚,以其創新性治療方案和卓越療效獲得“2010美國蓋倫獎”最佳藥物獎。據悉,蓋倫獎美國組委會對復方蒿甲醚的評價是:由兩個不同作用的抗瘧藥組成的固定比例復方抗瘧藥,可以使95%的被治療患者快速恢復。美國
走進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新藥創制從未遠離繁華
在上海東部,遠離都市繁華的張江高新科技園區里,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科學家,正致力于科研攻關,熱衷于成果轉化。 作為藥物研發的源頭,上海藥物所早已不局限于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如何更有針對性地推動創新藥物研發,成為他們思考的問題。如今,建成綜合性創新藥物研發體系,籌建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上海藥
顛覆認知!抗精神分裂藥物的作用機制與預想的不一樣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障礙,患者可能出現感知、思維和情感方面的嚴重紊亂,對日常生活產生十分惡劣的影響。 多巴胺假說是精神分裂癥發病機制的重要假說之一。多巴胺假說認為,精神分裂癥可能與大腦中多巴胺的過度活躍有關。過度活躍的神經遞質導致特定神經回路的失衡,從而引發幻覺、妄想、思維紊亂、情感疏離
上海藥物所新型抗多藥耐藥菌藥物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人類面正臨細菌耐藥性挑戰,無論是革蘭氏陽性菌或革蘭氏陰性菌,如MRSA、MRSE、PRSP、VRE、多藥耐藥性綠膿桿菌、鮑曼不動桿菌以及多藥耐藥的結核分支桿菌等都出現了非常嚴重的耐藥性。細菌耐藥性已成為人類健康當前面臨的嚴重威脅之一。 噁唑烷酮是一類全新作用機制的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的新型抗菌藥
上海藥物所報道抗萬古霉素耐藥菌候選藥物
2017年12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黃蔚課題組與藍樂夫課題組在ACS期刊《醫藥化學雜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發表了題為“Extra sugar on vancomycin: new analogues for combating multi
上海藥物所報道抗萬古霉素耐藥菌候選藥物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院士莊文穎及博士曾昭清在吉林、河南和湖北等地的大蠶蛾科昆蟲蟲繭上,發現一種肉座菌目真菌——繭殼菌Cocoonihabitus sinensis。 繭殼菌具有肉質子實體但不形成子座,子囊殼或疏或密地排列在蟲繭殘體上;長柱形子囊頂端加厚,通過狹窄
西班牙將用新藥抗埃博拉
西班牙政府宣布,將對一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西班牙公民使用一種依然處于試驗階段的藥物,進行治療。 西班牙衛生部在聲明中說,這種治療埃博拉病毒的藥物“ZMapp”已經被送到天主教神父米格爾·帕哈雷斯正在接受隔離治療的醫院。法新社10日援引聲明的內容報道,根據西班牙法律,“在病人的生命處于危險中、且無
上海藥物所1類抗腫瘤新藥獲批進入臨床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37.shtm2月26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李亞平領銜研發的抗腫瘤1類新藥HLN601脂質體,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試驗批準通知書,同意開展臨床試驗。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之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抗“超級細菌”感染的藥物作用新靶點
經過近4年的聯合攻關,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東理工大學、湖北生物醫藥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力合作,成功發現一個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藥物作用新靶點——CrtN蛋白。相關研究論文于1月18日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化學生物學》(Nature Chemical Bi
抗ED新藥獲準進入臨床研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沈敬山課題組和蔣華良課題組聯合研究開發的 1.1類新藥TPN729及其片劑,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簽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獲準進入Ⅰ期臨床試驗。該藥有望成為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用于男性勃起功能障礙(ED)適應癥的創新藥物。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