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海,“技術”和“科學”不可偏廢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 相關人士解讀,“走向深藍”是想把大眾的目光引向深海。深海是地球表面最后一塊人類遠未涉足的區域,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社會謀求未來生存與發展的戰略新疆域。要實現海洋強國戰略,必須在深海有所作為。 “走向深海首先要解決進入問題,技術裝備是重要手段。”多年從事深海探測與作業技術開發的上海交通大學任平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到現在為止,在國家支持下,國內有上百家單位、上千人從事海洋技術方面的工作,成果已不是簡單的一個點,而是變成了一條線。深海裝備實現了系列化、譜系化,相關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尤其是4500米載人潛水器、4500米無人纜控潛水器,國產化率超90%。 借助我國海洋裝備的代言人——“蛟龍”號,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地球科學著名雜志《深海研究》的“舞臺”。 這是國際上第一篇有關西南印度......閱讀全文
走向深海,“技術”和“科學”不可偏廢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 相關人士解讀,“走向深藍”是想把大眾的目光引向深海。深海是地球表面最后一塊人類遠未涉足的區域,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社會謀求未來生存與發展的戰略新疆域。要實現海洋強國戰略,必須在深海有所作為。 “走向深海首先要解決
我國深海資源調查和勘探開發成果豐碩
記者3日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國深海資源調查和勘探開發工作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延期申請已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核準,國家海洋局先后組織了5個大洋航次任務,重點保障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工作和勘探合同區的外業調查工作,調查工作不斷拓展。 此外,深海裝備技術逐步走向應用
蛟龍號將面向全球華人征集LOGO標識
今天,“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與“中國蛟龍號科考”雙LOGO全球征集活動在京啟動,即日開始至2015年2月17日,蛟龍號將面向全球華人征集LOGO標識。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和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主要應用于中國深海科考。2012年6月27日,蛟龍號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
入選《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的技術裝備支撐單位有這些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2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2020年版)》(以下簡稱《目錄》)。其中,開發類、應用類、推廣類共162項,涉及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復、固體廢物處理、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環境污染應急
我國首次深海保溫保壓取樣海試成功
9月23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領銜的深圳大學與四川大學團隊自主研制的深海沉積物(天然氣水合物)保溫保壓取樣裝備海試成功,這也是國際上首次獲得保溫保壓的深海沉積物(天然氣水合物)原位保真樣本。 由謝和平主持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深部巖石原位保真取芯與保真測試分析系統”歷經數年攻關,成功
我國首次深海保溫保壓取樣海試成功
9月23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領銜的深圳大學與四川大學團隊自主研制的深海沉積物(天然氣水合物)保溫保壓取樣裝備海試成功,這也是國際上首次獲得保溫保壓的深海沉積物(天然氣水合物)原位保真樣本。由謝和平主持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深部巖石原位保真取芯與保真測試分析系統”歷經數年攻關,成功自主研制
水下考古“潛”向深海:中國深海考古零突破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標本 1987年3月,國家文物局牽頭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成為中國水下考古誕生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30多年來,我國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內的淺海。今天,中國載人深潛技術與水下考古“聯姻”,終于實現了中國深海考古“
國際水技術裝備發展態勢解析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及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全球環保產業呈持續增長態勢。2016年,全球環保產業市場規模達11136.84億美元,年均增速約3.2%(圖1)。到2020年,全球環保產業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9萬億美元。 水供應/廢水處理領域占據環保產業最大的市場規模。2016年其市場規模
LS電纜成功開發深海臍帶纜 用于深海6000米環境
韓國LS電纜稱,最近已成功開發出用于深海勘查機器人的臍帶纜 。 臍帶纜是一種復合纜,由電纜和光纜構成,可為遠程控制的深海勘查裝備提供電源,通過傳達和控制各種信號,使機器人臂、傳感器及鏡頭開始工作。 該產品需要適應深海的高水壓、不規則生長的藻類等惡劣環境,對設計技術的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在青啟動
昨日從市科技局獲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海洋界面中頻聲散射特性測量系統研制”已正式啟動,該項目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牽頭,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共同參與,獲國撥經費支持760萬元。該項目的實施將為開展海洋界面聲散射特性實驗測量和研究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