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美國《科學》雜志封面——這一次,中國站在世界最前沿 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就像是一個隱喻,來自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從太空發出兩道紅色的光,看上去像極了漢字里大寫的“人”字,這幅景象被當作“封面”,刊印在6月17日的美國知名學術期刊雜志《科學》上。這一次中國科學站到了世界面前,而且是挺直腰桿,站在了最前沿。 6月16日,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在媒體的閃光燈下宣布:中國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打破了此前國際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級”紀錄,回答了愛因斯坦關于量子力學的“百年之問”。 贊譽、解讀、報道紛至沓來—— 《科學》雜志審稿人稱該成果是“兼具潛在實際現實應用和基礎科學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術突破”,并斷言“毫無疑問將在學術界和廣大的社會公眾中產生非常巨大影響”。 美國波士頓大學量子技術專家謝爾吉延科評價:這是一個英雄史詩般的實驗,中國研究人......閱讀全文
“你好!”9月29日,從中國發出的一聲問好,通過量子保密“京滬干線”,又經過“墨子號”衛星,跨越了半個地球來到奧地利。這是歷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通話內容經過量子加密后,理論上無法破解。 一次簡短的通話,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此長距離、實用化的量子保密通信,意味著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已
多少年來,大熊貓、青花瓷、中國功夫和戲曲,一度成為外國人腦海中關于中國的主要印象。而最近一項針對20國青年的調查顯示,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已經榮升為在華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 與上述早已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的中國名片不同,近年來,中國高科技研究成果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已全面啟動
歷史在這里交匯,又在這里遞進。 2018年1月8日,人民大會堂,中國“火藥王”王澤山、“病毒斗士”侯云德共同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習近平總書記緊緊握住兩位大獎得主的手。 如潮的掌聲,是對復興大道上科技成就的禮贊,也是對中國堅定走創新之路的共鳴。 40年前,同樣如潮般的掌聲曾在這里響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自然》雜志的物理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舉辦,截至2018年已舉辦13屆。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
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
這兩年我們國家量子科學研究喜遇豐收好年景,我國研制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量子衛星順利升空,利用“墨子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等帶領的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并于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科技部2月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首次探測到雙粲重子;實驗發現三重簡并費米子;實現氫氣的低溫制備和存儲;研發出基于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利用量子相變確定性制備出多粒子糾纏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回首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途上大步前進,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極大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回顧2017年我國科技界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到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從“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慧眼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5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多顆科學實驗衛星,取得了一批先進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他對我國空間科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這是美國科學促進會設立克利夫蘭獎九十余年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這是美國科學促進會設立克利夫蘭獎九十余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評選出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國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為中國科學家和科研項目點贊,但是國內網絡上卻流傳著一些針對量子通信的流言甚至謠言,有的甚至稱這是“玄學”、“騙局”。圖片來源網絡 量子通信是“騙局”嗎?經過百年發展,看似艱澀難懂的量子力學理論基礎
量子信息科學從“理想王國”走到了“現實王國”。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有關單位,在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支持下,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
近日,Nature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里實現遠程糾纏。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包小輝及其同事利用一種名為腔增強的量子效應,來制備糾纏原子和光子,再將這些糾纏原子和光子轉換為適合于電信傳輸的頻率,最后在兩個由 50 公里長光纖連接的
愛因斯坦的好奇心是如何促進量子技術發展的?在昨天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透露,我國未來將發射更多量子衛星,形成量子衛星群,實現大容量傳輸,并用于深空探測。 首次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但有些認識還有待填
愛因斯坦的好奇心是如何促進量子技術發展的?在昨天的論壇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透露,我國未來將發射更多量子衛星,形成量子衛星群,實現大容量傳輸,并用于深空探測。 首次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但有些認識還有待填補。”潘建偉說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科技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中國科學家屢屢斬獲各類國際科技獎項。 屠呦呦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受中醫藥典籍啟發,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為全球抗擊瘧疾作出巨大貢獻。這是中國科學
從百公里到千公里,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15日發布的美國《科學》雜志封面上,“墨子號”從星空向地面發出兩道光,宛如兩條長腿跨出一大步,也象征量子通信向實用邁近一大步。雜志刊發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人的論文。 量子糾纏
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原型誕生,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列車服役,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量子科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諸多領域的世界級科研成果涌現……2017年,中國亮出的科研創新成績單讓世界矚目,新時代的創新曲正在奏響。 在這個新時代,正如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所說,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 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升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
三年前,潘建偉將星際旅行帶到了中國長城。從位于北京北部丘陵的長城附近實驗點,他和他的團隊——來自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將激光瞄準16公里之外的屋頂上的探測器,然后利用激光光子的量子特性將信息“瞬移”過去。這刷新了當時量子隱形傳態的世界紀錄,這是朝著實現團隊的終極目標——將
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四月二十二日,參觀者在位于山東煙臺的中國航天五一三研究所觀看“衛星飛船型譜圖”。 唐 克攝(人民視覺) 中國航天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2019年9月1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2019年9月1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志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重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