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日深,食品安全成為共擔的責任 依托一帶一路,助力農業引進來與走出去,既是對一帶一路建設戰略的豐富和支撐,更是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有力促進。隨著農產品貿易、投資合作的推進,中國將更好地連接世界,也面臨著食品安全國際共治的新環境。 近日,第八屆一帶一路生態農業與食品安全論壇在北京舉行。據悉,本屆論壇是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的一項重要活動,主題為食品安全,國際共治。農業發展是共同需求 自古以來,農業交流和農產品貿易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合作內容。通過古絲綢之路,歐亞非的農業文明互相學習,不斷發揚光大。 今天,一帶一路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另外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現代農業優勢明顯;在中間的廣大腹地,農業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同時也有不少國家正面臨饑餓、貧困和糧食安全等問題。 加強生態農業和食品安全領域合作,符合沿線國家國情和現實需要,不僅有利于促進中國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推動農業......閱讀全文
農業污染排放主要是技術所限 記者:農業面源污染是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現狀如何? 金書秦:農業面源污染由農業行為造成,主要包括種植業的過量化學投入和養殖業畜禽糞便的不當處置。以化肥為例,作物吸收后,超出環境消納能力的部分才形成污染排放。面源污染排放具有分散性、隱蔽性等
低碳農業的發展方向是適度低碳化“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耕地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而生態農業系統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日前,在蘭州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生態文明(臘子口)論壇”上,在一個有關低碳農業與生態文明的專題討論中,中國
上海崇明島前衛村是個生態農業村,土地3671畝,人口753人。這里水清天藍、空氣清新。來前衛村“當一日農民”已成為很多上海市民的時尚。 數據表明,該村投資規模已達1.2億元。現已成為集農、工、副、商、旅游等全面發展的綜合產業,人均年收入達到16萬元。 這是個經典案例,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將極大地推進農業生產的全程全面機械化,加速改造和優化傳統農業,促進信息化、智能化新興農業的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在2019年花城科技論壇暨農業人工智能峰會上如是說。他指出,農業人工智能已成為未來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11月2日,由華南農業大學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09號 《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已經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第177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后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公布,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總理 溫家寶二○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1999年5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66號發
商務部3月13日發布公告,附加限制性條件批準拜耳股份公司收購孟山都公司股權案。 根據公告,商務部認為,此項收購對中國非選擇性除草劑市場,中國長日照洋蔥種子、經切削加工銷售胡蘿卜種子、大果番茄種子等蔬菜種子市場,全球玉米、大豆、棉花、油菜性狀市場及數字農業市場,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廳(局、委、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 建設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是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創新提質,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集群集聚優勢,集成利用資源要素,按照《全國農業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將于2017年1月1日全面啟動。這是繼1996年和2006年兩次全國農業普查之后,我國又一次摸清全國“三農”家底的大普查。 10年等一回,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都要查些什么?為啥這么重要?今年的普查有啥不一樣? 普查都查些什么 農業普查是全面了解“三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已出。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新理念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農業也要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一號文件將如何落實?老“三農”正面臨哪些新問題與挑戰?又該如何破解?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了連續13年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之一、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研究員,
近幾年隨著農業種植行業的發展,在越來越多的農業種植中都有農業氣象站的身影,農業氣象站主要的作用是用于監測農業種植中的氣象要素的監測,通過對于農業種植氣象要素準確的監測,為農業種植提供可以參考的數據支撐。農業氣象站不僅要進行氣象(包括土壤水分)觀測,還要平行地按照農業氣象觀測規范對農業生物進行觀測,分
近日,山東省司法廳公布《山東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現向公眾征求意見。條例對設區的市以上和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職責和任務目標等作了明確說明,還規定,非法傾倒、堆放、使用、處置污泥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處最低十萬元、最高二百萬罰款,并可以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直接負責
分析百科測試網訊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 新法案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并且說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是強制性標準,國家將支持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監測等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研究開發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其中規定,國務院統一領導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草原等主管部門,每十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據了解
農業部、商務部、國家發改委等部委領導,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18家成員單位、水科院、熱科院、農科院等代表,中糧集團、中農發集團、大北農集團、聯想佳沃等企業家共150余人,出席了1月21日中國農科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成立儀式。 與會者達成了以下共識:中國農業科學院率先成立海外農業研究中心,為我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農業節水綱要(2012-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據中新網能源頻道了解,《綱要》共分6章28條,明確提出了農業節水的總體要求、體系構成、分區指導、重點工程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和組織實施意見。到2020年,新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3億畝。 《綱要》指出,我國是
2004年,中國草業科學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任繼周在貴州山區扶貧考察途中 1924年,生于山東平原縣。 1948年,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畜牧專業畢業。 1950年,應獸醫學家盛彤笙的邀請到國立獸醫學院(現甘肅農業大學)任教。 1951年,在王棟的率領下,任繼周等人對河西走廊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21年農業轉基因生物監管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 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的決策部署,根據《生物安全法》《種子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
中國農業機械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呈現出速度、質量、效益同步推進的特征。 在新世紀的中國,由農業機械化延伸的農業各項工程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將徹底改變中國傳統農業和億萬中國農民的命運。 近日,記者從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上獲悉,2014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76億千瓦,同比增長3.57%
近期,中央高層多次關注和部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要求重視現代農業、農民收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近日表示,目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較好進展,實現了今年農村工作、農業發展的良好開局。 農業“供給側”改什么? ——破解資源錯配 增加有效供給 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關
農質發〔2017〕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農機、畜牧、獸醫、農墾、農產品加工、漁業(水利)廳(局、委、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水產局,部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和公眾“舌尖上的安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農機、畜牧、獸醫、農墾、農產品加工、漁業(水利)廳(局、委、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水產局,部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和公眾“舌尖上的安全”,我部研究編制了《“十三五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到:“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然而,農業的發展面臨著重大考驗和重大挑戰,即:如何在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和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的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如何在農業資源短缺、過度開發、污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 打通科技入村到田“最后一公里”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動力。當前面臨的問題,既有許多農業重大需求還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撐,又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難以得到推廣應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
“在農業現代化推進過程中,高質量綠色發展實際上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問題。”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四屆農業環境科學峰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環發所)研究員梅旭榮說,生態環境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前所未有,農業環境科技創新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 梅旭
談起孟山都,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轉基因、草甘膦、剪不斷理還亂的爭議。但你無法否認的是,孟山都在農業科學領域幾乎一直是標桿一般的存在。從過去的轉基因、RNA 干擾,到時下火熱的大數據、基因編輯,在孟山都手中無不以驚人的速度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農業產品。 2050年世界人口將膨脹至100億,為保證
根據政府間重點專項評審工作安排,茲定于2020年7月24日組織開展政府間重點專項項目評審。此次評審采用視頻與書面相結合的答辯評審方式,評審專家統一從國家科技專家庫中抽取產生,共68人。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現將評審專家名單予以公布。 7月24日
1月6日,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向公眾介紹近日農業部和浙江省政府簽署的關于共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合作備忘錄的相關情況。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珂表示,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舉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安全、無污染食品的需求更加迫切,“菜籃子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良好農業規范(GAP)從生產過程控制著手,對農藥、化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化學投入品在使用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規范的控制,能夠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農業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國家農業檢測基準實驗室遴選工作”的通知,擬在現有國家級和部級農業檢驗檢測機構中公開征集、擇優遴選一批國家農業檢測基準實驗室。 國家農業檢測基準實驗室是承擔農業檢驗檢測領域檢測方法研究與技術標準評定、參考物質研制與評價、實驗室比對與能力驗證、仲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港澳臺重點專項首輪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根據政府間/港澳臺重點專項評審工作安排,已于2019年9月組織開展政府間/港澳臺重點專項項目首輪評審。此次評審采用網絡評審方式,評審專家統一從國家科技專家庫中抽取產生,共69組專家,345人。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